荆友奎:理想是人的灵魂

作者:孙璐来源:本站原创人员机构发布时间:2017-04-14 字号:

编者按
 
  马克思主义学院近期在万目中成立,作为学院的院长,荆友奎肩上承担的责任自然也愈发沉甸,我们在短短一个小时的采访里,便已感受到了。间歇或有电话打来或传来阵阵的敲门声,他均未留记者独坐,而是交代后,继续对话。这份温情,让记者稍松了原有的忐忑和谨慎,近在眼前的,不是老师,也不是院长,这是一位真正的长者,谈笑儒雅,平易近人。
 
 
荆友奎老师
 
拥有独属于时代的激奋
 
  生活或许本就是这样,像江河一样流淌又翻滚,不知道从哪里开始,也无从得知会从哪里结束。走过半生,收获了经验与阅历,他说:“过去的时间近在眼前,回过头看,时间过得特别快。”
 
  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执教老师——荆友奎忆其年幼时,和多数同龄人一样,懵懂地面对未来,不知该在何处落脚,但仍坚持着,让自己的每一步都有力而铿锵。
 
  谈到生活与工作的青岛时,荆友奎感慨是机缘巧合指引他于此处,并在岁月静好中爱上此地,并于红砖绿瓦间流连。高考时,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北京师范大学,满怀着好奇心,并携着憧憬与期待,曾多次在北京这座名都里穿行。这是他第一次坐火车独自远行,第一次搭乘公共交通,第一次见到耸入云层的高楼,并作为时代的宠儿,在1984年的国庆游行中,和学生方队的其他成员一起,怀着激动的心情,兴奋地走过了天安门广场,从此也在他的心底打下了关于北京城独家记忆的烙印。
 
  荆友奎回忆道:“那天真的是很激动,一辈子就只有一次机会。白天的阅兵式,我们和各界人士走过了天安门城楼,晚上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联欢,大家聚在一起跳集体舞”他笑谈道,“那时候学生很少跳舞,谈恋爱也是要被开除的。”回忆这段特殊的经历时,他的目光十分专注,眼前的画面似乎已经逐渐呈现,那段记忆显得真实而又弥足珍贵。看似平淡而琐碎的日常生活,在有心人眼里并非无波无澜,它包罗万象又丰富宽广,细品方显醇香。
 
  时间不疾不徐地前进,不可测亦不可疑。当被问及最想回到哪个年龄段时,荆友奎稍低头思考,记忆从心底爬升。“那当然是大学时代了,再回到大学,我绝对会有一个完全不同的学习和人生态度。”
 
  考上了大学,便有些迷失了人生的方向,相对自由的环境,又使得年轻的自己放松了对待学习的态度,没有考虑到更高的目标,荆友奎表示,一路走了这么久,大学时的遗憾依旧未散。但毋庸置疑的是,大学四年的的确确赠予了他很多知识和学习的方法,为他后来的工作和继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回望已经走过的路,无论当初是昂头还是垂首,所经历的一切,已成烙印。“还有一件比较遗憾的事,如果高考再考好一点就好了。”他侧身斜倚坐着,余辉透过窗户漫进了房间。
 
  荆友奎也聊到了读书的问题,“文理科包括工科,选择读的书目是有差别的。在保证自己学习成绩的前提下,除了专业书,建议多读一些能够拓宽知识面,增加阅历的书,这也是一种调节”他将书喻作朝夕饮食,“不能每天吃一样的饭,大餐大鱼后,还要吃些小吃。以后对人生影响最大的有可能并不是专业课,而是业余时间看的其他的书籍。”
 
  白驹过隙且不提,最初的那份对未来的期待应是永耀的。“理想就是人的灵魂,没有灵魂的人就是行尸走肉。人都要为了一定的目标奋斗,每个人有意识无意识都在这么做。”
 
  生活节奏越发紧凑,如何在生活中更显从容,成为年轻人甚至所有人关注的话题。荆友奎对“既朝九晚五,又浪迹天涯”的含义给出了自己的理解。“生活态度来讲,工作的时候要尽心,要热爱,要尊重自己;工作之余要全身心的放松,有张有弛,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他认为这是现代人能够理解,并且应给予支持的生活观念。
 
  “人要有激情,也不缺乏激情,老师们也是有理想的。”并非只有稚鸟渴望远行,“我们要学,要看,要做研究,充实思想,充实头脑,充实教学内容。我们应该把教学当作是事业,终身奋斗,并从中获得愉悦。”激情是持续努力直达成功的关键,“没有激情的人,什么事都难以做好。”
 
  “人的一生当中有很多重要的关头,选择的结果便是不同的道路,要抓住重要的几步,并抓好。”清晰地明白自己做决定的原因时,方能安心地面对现实与预期难免的矛盾。
 
  出于师道的责任感,荆友奎视教学工作为己任,忙于生活,兢于职业,“我们这些人,对工作的态度非常认真,说走就走真的很难。”十里归途,终会抵达北月下的海边,在黎明里,与真切的自己相拥。
 
 
第一排右四
 
触及到曾远望的使命
 
  “当老师呀,其实也是很单纯的一种职业。”说到教师这个职业时,荆友奎反复强调了“单纯”一词,“老师每天都面对着学生,无形当中都会很年轻的,不用勾心斗角,不计人情往来,活得单纯,工作单纯,相对轻松。”本就是赤脚奔跑的人,他的最终归属依旧是柔软的土壤,绝不是桎梏般的凝泥。他自豪道:“大学老师能够活出自己的精彩。”
 
  从事教育三十余载,受了不少表彰,手植树人无数。对待工作,荆友奎一丝不苟,至今仍肩负着教师的高尚使命感,真正地实现了他自己所说,只有大学老师才能活出的精彩。
 
  回忆起教学之路的伊始,荆友奎的目光再次变得深邃:“因为当年读的是师范,所以我曾在德州的一所中学里实习,很紧张。”他说,自己是不善于表达的,大学前也没有想到自己会成为人民教师,仍是机缘巧合,让他踏上了授课路,且三十多年未止。“在北京师范大学的时候,曾有一段时间,我为了讲好课,利用午休,把自己关在教室里,对着空荡荡的讲台下,练习讲课。”既然选择教书育人,那便淡及春夏秋冬罢,人走了,教室空了,但曾经努力嘹亮的声音,会深刻地在胸腔里回响,与如今的收获达成共鸣。
 
  谈及自己在中国海洋大学的第一次授课经历时,荆友奎坦言,对于上课的内容实是记不清了,只记得还算顺利。“到了海大以后,第一堂课在鱼山校区新教学楼101阶梯教室,下面一片乌压压的。毕业分配不久就要开始上课,所以没有来得及借鉴,还是很紧张。”而现在出色的课堂,让同学们纷纷称赞,荆老师谦虚道:“这么些年了,干一样事只会越来越好。”
 
  对未知的探索,拥成一簇激情,成就了他如今的一切。随着一次次经验的积累,荆友奎学会了如何将知识,充实后授于人。“当老师是讲课,重点是讲,讲给别人听;不能自己背下来,而听的人还是一头雾水。”作为教学评估专家时,他也以同样的教学规范要求着教师们:“要尊重自己教师的身份,尊重工作。”
 
  尊重自己教师的身份,专注于教学的荆友奎始终保持着三十多年仍依旧的激情。课后闲暇时,除了读书,他选择拿起手机,“和你们一样,玩手机,翻手机。”懂得生活的人,定会留心并正视身边的资源,而不仅任由时间渐逝。
 
  “概论课的内容紧跟时事,不断换教材,看手机是有选择地看,多关注些时事政治。”在马研马,在马学马,在马讲马,“区分马克思和非马克思主义的东西是我们的一项重要工作,教学要入脑入心,讲最新的正确的知识。”
 
  老师讲求的便是“教”与“学”,“就像种地的农民,要把地种好;也像演戏的演员,让观众获得乐趣就足够了。”求学的路,不似南方的秋天,短到无法触及,或许正是这份激情和神圣感,才是所有教师继续走下去的动力。
 
从未停止对于无限的认识
 
  “撸起袖子加油干。”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未久,荆友奎对于学院未来的规划,早已化作能够让自己的生活与工作不断进步的激情。
 
 
师生恳谈会上
 
  以教学立院,科研强院,制度治院为工作理念,以公开、公平、公正的工作态度,深化教学改革、改进教学、加强教学管理,强化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监督,切实提高教育水平与教学效果。荆友奎细谈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构想,并阐述了“三位一体”的新型教学模式,即课堂、网络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采用专题教育,变教材体系为教学体系。“总之,通过改进来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主基调,改进的目的是增强课程的时效性、亲和力和针对性,以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和期待。”马克思主义学院在瞩目中闪烁生辉,新鲜的生命如叶络般,清晰而娇嫩。
 
  行走的路上总免不了与磕绊迎面,但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人员无不在其位,各司其事,正如荆友奎所言:“不忘初心,凝心聚力,同心同德,克服困难。”
 
  “学院需要各方面的领军人物,能够帮助学院更上一个台阶。”他说道,马克思主义学院得到了学校领导和全体教职工的高度重视与细心呵护,是发展的契机。同时,马克思主义学院需要纳入新鲜的空气,自然,学院也会为青年人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
 
  “当老师时间长了,自己的使命感是不允许自己偷懒的;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领导信任你,为你提供了这个舞台,就要好好做。”
 
  没人能够知道什么是有限,什么是无限,但能做的,就是抓住机会,在无限中认识有限,便是激情。
 
记者:
程子珊 2015法学(中外合作)本科生
孙 璐 2016新闻传播本科生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回澜阁

>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