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世纪回望 交响乐在中国

作者:张雪来源:本站原创人员机构发布时间:2015-04-22 字号:

上海音乐学院杨燕迪副院长做客海大人文讲坛

    本站讯 4月22日下午,由中国海洋大学文科处、统战部、基础教学中心艺术系主办的海大人文讲坛第五讲在鱼山校区六二礼堂顺利举行。由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杨燕迪教授为海大师生带来主题为 “交响乐在中国——百年世纪回望”的精彩讲座,李巍然副校长出席讲座。此次讲座还吸引了海大鱼山校区各院系及青岛大学、山东科技大学、青岛理工大学等院校师生前来观摩。

    讲座共分为“滥觞与探路”、“政治表达与国情适应”、“开放与接轨”、 “个性声音”四个部分。

    首先,杨教授回顾了新中国建国前的交响乐创作,认为交响曲的西方性格和“异种”血脉决定了其实现“本土化”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在新中国建立后到改革开放前的这段时期,“计划经济”体制有助于文艺人才集聚于党和政府扶持的音乐院校和国家级乐团,《春节序曲》(1956)、《梁祝》(1959)、《红旗颂》(1965)等一批经典作品先后登上舞台,中国风格逐渐形成;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社会发生深刻转型,随之而来的思想解放为文艺创作带来互为因果的两大特点:1、各类思潮和流派的深入影响;2、通过反思,开始了对个人、传统、艺术、民族等重大问题的全面重新认识。

    在“个性声音”部分,杨燕迪指出了中国作曲家应直面的艺术问题:1、借鉴西方交响曲的传统和精髓,并予以实践和超越;2、汲取本民族文化的强大营养,一方面改造交响曲,使其具有中国性格;另一方面丰富中国元素,使其具有现代性格。3、有意识地凸现个性声音,并通过个体视角审视国家、民族和时代的命运,触及根本性的人性-艺术命题。

    杨燕迪总结时认为:交响曲在中国经过百年的“在地本土化”过程,已经具备了中国的自身性格和世界性的意义。

    最后,杨燕迪副院长表达了自己的希望:“愿大家都能走进交响乐,喜爱交响乐,特别是支持中国的交响乐。”话毕,观众席响起热烈的掌声。

文/图:张雪

新闻链接

    杨燕迪,1963年生。中国著名音乐学家、音乐批评家、音乐翻译家。现任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兼任中国西方音乐学会会长,中国音乐评论学会副会长,《人民音乐》副主编,上海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美学学会副会长等职。留学英国伦敦国王学院,并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与德国海德堡大学从事研究。发表著译逾300万字,论域涉及多个专门化领域。曾获得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一等奖、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文化部优秀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上海领军人才等多项高规格奖励和荣誉称号。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回澜阁

>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