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电磁采集站的布放
本站讯 2015年1月5日,中国海洋大学李予国教授团队研制的三台海底电磁采集站在我国南部海域成功完成深水海试,标志着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可控源电磁探测系统装备研制取得阶段性成果。
据悉,三台海底电磁采集站于2014年底搭载科考船开展海洋试验。海试过程中,课题组克服时间紧、海况恶劣等不利条件,在水深超过1000米海区先后成功进行了海底电磁采集站的布放、定位与回收,获得了关键的测试数据,验证了该系统的海上作业流程,为下阶段的科研工作积累了经验。根据工作计划,课题组将择机进行电磁采集站4000米海深的布放、回收及数据采集试验。本次测试任务是在前期近海功能测试基础上进行的,其目的是实现较大水深海域的海底采集站成功布放与回收,检测海底电磁采集站整体设计与各单元性能的可靠性与稳定性。
近年来,在国际深海油气资源勘探领域,运用海洋可控源电磁法探测海底油气储层已经取得明显进展,利用该技术,可以识别高阻油气藏,进而提高钻井成功率。海底电磁采集站作为海洋可控源电磁探测系统重要的接收装备,其功能是接收来自海底深部的电磁感应信息以探测深部的地电结构。该采集站的电磁数据采集记录仪、框架设计、释放机构、回收信标及整体集成均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其中记录仪部分采用针对弱信号的低噪声、低频、宽带高增益放大器模块和高精度时钟模块,具有大数据量高速存储、低功耗、接收信号频率范围大、本底噪声低、可满足微弱信号探测等技术特点。
文/图:刘邦华
成功回收后的三台海底电磁采集站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