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 2015年1月8日下午,“海洋科学与技术青岛协同创新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发展研讨会在行远楼第二会议室召开。中国海洋大学党委书记孙也刚、校长于志刚、副校长闫菊等出席了会议。
“中心”主任吴立新院士汇报了2014年“中心”的主要工作进展。2014年,“中心”以服务于国家海洋重大需求为目标,依托有效的协同创新机制,聚焦“透明海洋”重大科学任务,在热带及中纬度西太平洋、南海观测系统建设、海洋多尺度变化及气候效应、海洋环境与气候模式发展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特别是在海洋观测技术方面,围绕多尺度潜标、水下机动平台、卫星遥感观测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协同体主要单位上海交通大学主导研发的“海马”号4500米ROV系统于2014年4月通过了海试验收,“海马”号是我国迄今为止自主研发的下潜深度最大、国产化率最高的无人遥控潜水器系统,并实现了关键核心技术国产化,国产化率达到90%。“海马”号的成功研制标志着我国全面掌握了大深度无人遥控潜水器的各项关键技术,并在关键技术国产化方面取得实质性的进展,是我国深海高技术领域继“蛟龙”号之后又一标志性成果,实现了我国在大深度无人遥控潜水器自主研发领域“零的突破”。2014年12月23日,教育部公布了2014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由“中心”成员陈显尧教授主持完成的研究成果“全球变暖减缓的特征与机制”荣登榜单,这是中国海洋大学主持完成的研究成果首次入选中国高等学校年度十大科技进展,也是近十年山东高校科技成果首次入选。该项成果是本年度我国高等学校在资源环境与地球科学领域的唯一入选项目。
与会领导充分肯定了“中心”取得的优良成绩,对“中心”的发展寄予了殷切期望,希望“中心”在吴立新院士的带领下,更加有紧迫感、危机感,进一步改革创新,优化体制机制,以宽阔的国际视野谋划“中心”的发展布局。扎扎实实推动“中心”的运行发展,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进一步推进国际合作与交流,向国际前沿科研单位看齐,再接再厉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学校将继续全力支持“中心”的协同创新发展,将“中心”打造为国际海洋科学与技术的一个高地。
“中心”各部门负责人、财务处、研究生院、科技处、“985工程”办公室等部门负责人也出席了会议。
通讯员:王宁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