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 按照学校推进“透明海洋”计划的整体部署,2014年12月29日,吴立新院士在中国海洋大学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二楼会议室主持召开西太平洋洋陆过渡带讨论会,就“透明西太平洋”开展了一次大学科交叉综合的学术研讨。
会议得到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高度重视。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与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要教授和骨干教师30人参会。参加会议的嘉宾有香港大学赵国春教授,中国海洋大学田纪伟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王伟教授和李三忠教授,泰山学者李广雪教授,筑峰教授李予国教授和张建中教授、何冰寿教授、童思友教授等都做了主旨发言,就“透明西太”开展了一次大学科交叉综合的学术研讨。特别将西太平洋洋陆过渡带作为地球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海洋地质学角度进一步凝练了西太平洋核心关键科学问题,就如何开展“透明西太”的综合技术和能力提升方面,展开了深入讨论和展望。
李三忠教授会前按照“地球系统科学”思想,组织了报告内容。15位学者全面汇报了当前西太平洋相关研究现状和进展,从陆到洋、从浅到深、从理论到技术,主要内容涉及如下:1)西太平洋海底地形地貌的状态、动力演变和机制;2)西太平洋物质输运的观测技术与海洋底边界层动力过程、重力流和深海沉积过程;3)东亚主要河口-近海泥沙输运沉积动力与源汇过程;4)西太平洋跨陆架物质输运过程与机制;5)西太平洋颗粒物“源-汇”效应和高分辨率沉积记录、水合物矿区透明;6)西太平洋俯冲背景下东亚动力地形演变;7)西太平洋关键沉积层界面与地层层序结构;8)西太平洋近海盆地结构与构造演变过程;9)东亚-西太平洋三维应力场变化;10)西太平洋“透明海底”与洋陆过渡带壳幔精细结构构造;11)盆地结构透明的深度域成像技术;12)照亮西太平洋盆地结构的反射地震技术;13)透明西太平洋地壳结构的海底可控源大地电磁技术;14)透明西太平洋地壳和地幔结构的层析成像技术;15)透明西太平洋壳-幔结构的多尺度综合地球物理技术方案。
会前,吴立新院士介绍了会议召开背景,从国家急需、国际一流高度,谈到了召开此次会议的重要性,指出从国家层面上来讲,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海洋强国建设,同时国际国内科学家越来越意识到西太平洋在地球系统中的重要作用,引起大家共同深入思考和研究西太平洋,因此,本次会议主要从地质学角度研讨实现“透明西太”的构想、手段与途径研讨。15个汇报结束后,香港大学赵国春教授基于东亚陆地地质研究进展,提出海陆兼顾与统筹,共同研究西太平洋洋陆过渡带的重要性和关键科学意义。
会上,与会人员热烈讨论了相关理论和技术。田纪伟教授指出,要将海洋生物地球化学与俯冲脱水-脱碳等过程结合起了,开展从马里亚纳海沟到海陆边界的多学科断面观测。吴立新院士在总结发言中认为,中国海洋大学已经拥有了较好的海洋地质-地球物理技术-模拟技术体系,明晰了“透明西太”相关理论研究可以集中为西太平洋洋陆过渡带的“深部过程与地表系统响应”这个关键科学问题,从浅层水体中的沉积输运过程与源汇效应、动力地形与沟-弧-盆成因及环境效应、俯冲过程与多圈层物质-能量循环三个方面具体展开研究。他同时指出,在实现手段上要加快关键技术突破与融合,选准“大剖面”、确定“金钉子”,凝聚了科学目标,探讨了相关关键技术,要从国家高度认识到,西太平洋是大问题、全球问题,不是局部问题。会议一致认为,系统研究和认清西太平洋从深部到浅部、从陆内到俯冲带的结构、构造、过程、状态、动力机制,是当前迫切任务。
文:李三忠 图:王宁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