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私立青岛大学在青岛鱼山路创立,山东地区有了第一所本科起点的现代意义上的高等学府,中间历经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山东大学、山东海洋学院、青岛海洋大学数个阶段,最终在2002年更名为中国海洋大学,至今已经有90年。昨日,中国海洋大学迎来90岁生日。2000多名师生不仅迎来了院士校友、涉海专家,更见证了“东方红3”船的启建揭幕。
历史
沧桑90年成为名校
中国海洋大学的前身,是1924年8月创立的私立青岛大学,当时的学校选用德国人在青岛建造的俾斯麦军营作校址,也就是现在的中国海洋大学鱼山校区所在地。私立青岛大学设工科和商科,学制四年,学生毕业后授予学士学位,基本具备了现在高等教育的雏形,可以说是山东地区第一所本科起点的现代意义上的高等学府。
当时在山东省内,还有1901年建立的山东大学堂,山东大学堂几易其名,1926年在山东大学堂等数个公立学校基础上,在济南建立了省立山东大学。后来,省立山东大学迁至青岛,与私立青岛大学在1930年合并为国立青岛大学。1932年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将国立青岛大学更名为国立山东大学,学校聘老舍、洪深、张煦、丁山、王淦昌、童第周、曾呈奎等一批专家、学者任教。
1951年3月,国立山东大学与从济南迁来青岛的华东大学合并,定名为山东大学。1958年10月,山东大学主体迁往济南,以留在青岛的海洋系、水产系、地质系、生物系等海洋生物专业和物理系、化学系等师生为基础,1959年3月成立山东海洋大学。1988年,学校更名为青岛海洋大学,邓小平特别题写了校名。2002年10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中国海洋大学。历经多次迁校、复校、合并,经过90年的沧桑磨砺,中国海洋大学走到了今天,以1924年作为建校元年,以10月25日更名日作为具体生辰,中国海洋大学把校庆日定在每年的10月25日。
育人
培养出12位院士
在昨日上午的庆祝大会上,校长于志刚带领到场的2000余名师生,一起回顾了海大一路走来的风雨历程。建校90年来,学校培育了10多万优秀人才。海大校园不仅走出了共和国元帅罗荣桓,走出了12位海洋、水产领域的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两位国家海洋局局长;还走出了中国第一个登上南极的科学家董兆乾、第一个徒步考察南极的科学家蒋家伦、第一个南北两极都登上的科学家赵进平;还有2008年奥运会射箭冠军张娟娟和“感动中国2012年度人物”、守卫祖国南海岛礁的李文波,都是海大学子。
“在神舟飞天、嫦娥奔月的发射场,在蛟龙号探海、南北极科考的浩瀚海域,在海洋预报、海水养殖的第一线,在世界各地、各行各业,到处都有中国海大人的身影。”于志刚介绍说。
科研
建“东方红”第三代
研制出我国第一例现代海洋药物藻酸双酯钠,推动了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引领藻、贝、虾、鱼、参等海水养殖业的五次浪潮,推动我国发展成为世界第一水产大国;提出建设“透明海洋”、“蓝色粮仓”作为一所凭海而立、因海而兴的大学,海大始终全方位服务国家海洋事业发展。
庆祝大会现场,新的“东方红3”船正式启动建设,为母校庆生。据了解,“东方红”从第一代到第三代,中间整整隔了49度春秋。1965年12月28日,“东方红”综合性海洋实习调查船正式交付使用,1995年7月15日,“东方红2”综合性海洋实习调查船下水,“东方红2”标志着海大在国际远洋科考领域具有前沿水平,而“东方红3”则意味着海大开启了“大洋时代”。
“东方红3”新型深远海综合科学考察实习船建设项目在2013年获得教育部批复,预计在2017年下水试航。作为一艘5000吨级新型深远海综合科学考察实习船,“东方红3”将配备先进的水体、海底、大气等探测系统,建立与此相适应的实验室和甲板作业空间。现在海大共有3艘科考船,2017年东方红3号船投入使用后,将与东方红2号、天使1号、与企业合作共建共管的海大号等共同组成从近岸、近海至深海大洋的综合考察实习船队,实行开放共享管理模式。
记者:王晓雨 通讯员 呼双双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