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个孤独的大丈夫

作者:李华薇来源:本站原创人员机构发布时间:2012-09-21 字号:

   

轻松讲起往事

    本站讯 9月20日下午,在图书馆第二会议室举办了由林少华教授主讲、主题为“‘孤独的守护与超越’——从村上文学说开去”的讲座。此次讲座是中国海洋大学图书馆举办的“读者活动月”的重头戏之一,吸引众师生前来学习。

         林少华主要围绕孤独的两个方面进行评述:守护与超越。在谈论超越的同时,将内容进一步升华为“大丈夫的境界”。首先,林少华分别引用亚里士多德、弗朗西斯•培根等名人关于孤独的言论:“喜欢孤独的人不是野兽就是神灵”、“有些人之所以宁愿孤独,是因为在没有友谊和仁爱的人群中生活”……并表示自己的反对:“明显的,我既不是野兽也不是神灵。我生活的环境充满友谊和仁爱。”在林少华看来,孤独源于遗传。他的祖父、父亲将孤独代代遗传下来,使林少华从小便习惯独来独往,没有与人亲近的欲望。“看书是最孤独的活动”。正因如此,林少华才会选择在大学里教书,过“神仙般的日子”。

        之后,林少华深情地回忆起过世的父母,全场寂静无声。“多少年,我不知孤独,只是因为父母还在,我就像一只风筝,线牵在父母手里。他们就如同远方天际的夕晖,陪伴着自己。现在,我就是断线的风筝,在没有夕晖的天际里飘荡。”接着,林少华列举近代和现代的“孤独之士”:屈原、辛弃疾、鲁迅、徐志摩等等。他们有的是因为怀才不遇,有的是因为忧国忧民,还有的是因为感情问题而孤独。无论原因是什么,“人世间几乎无人不孤独。孤独是一种生命体验。”

        接下来,林少华结合村上春树的个人经历与主要作品表达对于孤独的守护。村上春树的作品前15年在表达暖色小资的孤独,后15年走出个人心灵,开始审视体制问题。“这是高墙与鸡蛋的对峙中鸡蛋的孤独。”由此,林少华引入中国社会的问题,他严肃地提出,大多数中国人之所以曾经不知孤独,是因为缺乏自我意识。“要重新找回孤独,就应该重新找回自我。”

        讲述完孤独的守护后,林少华继而谈论超越孤独。从城市中遍地的洗脚城开始,我们的社会不知何时变得愈加庸俗和低俗。“现在的学校,庸俗之风越来越浓,读书之风越来越淡。”林教授对当今的社会现实表达出强烈的愤懑和担忧,“我曾经告诉毕业生们,要拒绝平庸,拒绝庸俗。”林少华严肃地告诫在场听众“要有形而上学的精神追求”。现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最后,林少华以大丈夫的境界作结:“大丈夫是一种精神境界。在这个意义上,它甚至可以与性别无关——有此境界,女性也可以是大丈夫;无此境界,男性也可以是小女人。”

        听众提问环节,应听众要求,林少华耐心地向大家推荐了几本体现出大丈夫境界的书籍:《西南联大和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谢勇著)、《最后20年》(陈寅恪著)等。

       “我觉得林少华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经历了无数岁月后仍能保持这样纯净的心灵,并且孜孜不倦地教诲我们,令人十分敬佩。”演讲结束后,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听众感慨道。

 文:李华薇(实习)     图:李溪宁(实习) 王卉 

 

学生积极提问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回澜阁

>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