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与污染 社会利益间的博弈

作者:黄家后来源:本站原创人员机构发布时间:2012-05-06 字号:

陈阿江教授儒雅解说

    本站讯 “北坝村、泠桥村、涧南村、西桥村……”这些听起来再普通不过的地名,现在却变成网上有名的“癌症村”,成为工业污染留下的无法直视的伤疤。那么“癌症村”与“污染”到底存在着怎样的联系?社会对于“癌症村”的认知和风险是怎样?5月5日下午,由河海大学社会系主任陈阿江教授主讲的海大人文讲坛第十七讲在崂山校区行远楼辅楼报告厅火热发声。

    陈阿江教授笑言自己是误打误撞闯入“癌症村”这一领域,自2004年中央电视台《河流与村庄》节目播出之后,工业污染与“癌症村”走入人们的视野,由于人际关系的错综复杂,许多自然科学专家并未能探究清楚根由,而陈教授另辟蹊径,透过社会学窗口来看到污染背后的故事。《“癌症-污染:的社会认知与风险应对》报告共分为六个部分,涵盖了“癌症村”现象、研究方法、基本情况、“癌症—污染”关系解读、风险应对、讨论等各个方面,全面解析了本课题调查研究的过程。其中研究方法和关系解读两个章节在随后的提问环节又通过一问一答得到详尽诠释。

    陈教授称他的最初设想其实是悬置科学事实与科学的关系,放开思路只做社会学研究的,但由于实地考查情况与预想差异太大,只好先做好充分自然研究再进行人文调查。他认为这个过程强调了学科交叉合作的重要性,也给在场师生提出了建议,不要囿于本专业的研究,把眼界放开。第四章“癌症—污染”关系解读中陈教授将实地考察的癌症发病与污染的关系分为四个层次,发现有些村庄死亡率高并非是都工业污染所造成的,而是村民中对企业存在偏见,甚至有人蓄意造假以谋求利益。但我国关于工业污染致病的处理并无先例,甚至连日本曾经确认是认为污染的水俣病在处理上也存在着很大争议,政府不愿贸然行动。这就造成了民间和媒体热烈响应,而相关机构淡漠不管,两相冲突使得“癌症村”的问题更加扑朔迷离。在探讨“癌症村”村民的处理方法时陈阿江发现,村民们将被污染的土地种植甘蔗并外销,从而减少自身的损失。但这样一来就将风险加诸于全国人民的头上,污染分配扩散化均衡化,诠释了贝克的关于现代风险平等化的全新逻辑——即以整体、平等的方式损害着每一个人。这一侧面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的食品越来越不安全,当所有微小的风险叠加起来,又是我们所承受不起的。

    报告结束后,陈教授又与在场老师和同学就这一课题进行了一个小时的探讨,更加深入解释了他的研究方法以及其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最后,本场讲座的主持人,法政学院公共系主任同春芬总结道:“在对于具体社会现象研究是应该采用哪种方法可能是一个问题,而今天陈教授所总结的观察、分析、找出关系的方法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同时很多复杂的具体问题光凭社会学的知识是无法解决的,学生们要善于与其他学科合作、学习。”

文/图:黄家后

【新闻链接】

    陈阿江,河海大学社会学系主任,环境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社会学学会环境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江苏城镇化研究会副会长等职。主要从事环境社会学、城乡社会学、社会评价等领域的研究。在《社会学研究》、Chinese Sociology & Anthropology等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著作《制度创新与区域发展》、《次生焦虑——太湖流域水污染的社会解读》。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中国科协、水利部以及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等多项课题。

 

观众提问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回澜阁

>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