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有西方人士在海外中文媒体刊发文章,对中国在全球话语中表现出的弱势表示担忧。文章说:当前进行着有关21世纪人类前景的三种辩论,即威权国家复兴、寻求资源和大宗商品价格飙涨以及人道主义(军事)干预。这三种辩论均由西方政策学者、媒体评论家、政治人士和活动分子设置议程并主导。而中国则处于“话语弱势”的境地,成为全球媒体批评的对象,却常常不能据理力争。这位名叫亚历克斯·罗的西方学者居然忍不住提醒中国人在世界话语权中要“雄起”。笔者当然不会知道上述这些辩题中到底辩了些什么,但对中国的横加指责、肆意贬斥和表示轻蔑的言辞一定是家常便饭。随着中国近年的崛起,这种态度于西方某些人士几乎已成习惯,在中国卷入全球化之后处于相对中心位置,不以大盆大钵来接他们的唾沫星子是绝不可能的。
那么问题在于,中国在世界热议话题上遭受无端指责之后,为什么如此缺乏“话语力”呢?有人认为,其主要原因是“缺少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媒体”;也有人认为,这是因为中国缺少“像马凯硕那样的本土学者”。这些都是事实,马凯硕以他俯视西方且不屈服于西方任何人的姿态,被誉为史上最强悍的“亚洲代言人”。然而,一个弹丸之地的新加坡可以诞生马凯硕,一个泱泱13亿人口大国就长不出一颗马凯硕的脑袋么?
中国是从来不缺少纵横家和雄辩家的。张仪作联横之势,苏秦行合纵主张,孟轲游说诸侯,晏子使楚讥楚王……正可谓“辩士云涌,纵横参谋,长短角势”(刘勰语)。时间的指针即便指到近现代,我们也仍然能看到在国际风云中所展示的雄辩家的语力光芒,清末民初的反殖民主义运动,梁启超、严复、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无不是世界语境中的巨人。在当今世界语境中,中国话语权软弱无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民间资源不曾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发挥。不错,我们欣赏和羡慕马凯硕这样的人,但要知道,这位新加坡的民间思想家首先得到的是具世界领袖风范的李光耀的欣赏和坚挺,在这里不仅思想是自由的,表达也是自由的,走进国际论坛上的思想表达并非国家所垄断,民间思想家一样有着无限的空间和舞台,个人的声音可以大大地超过国家的声音。画家范曾也曾说过这样的话:“北京胡同里的雄辩家比比皆是”。只可惜,这些雄辩家只能用来街谈巷议、里短家长。
大凡话语权强劲的国家,一定是自由思想和自由表达的国家。当然,我们可以把世界论坛上某些人对中国的指责和贬斥视为“杂音”,甚至可以习惯地用“不容干涉内政”来加以回应。但在全球化时代,一句“不容干涉内政”,根本无力阻挡他人对你指责和贬斥。
鲁迅早在数十年前就断言:“想在现今的世界上,协同生长,挣一地位,即须有相当的进步智识,道德,品格,思想,才能站得住脚。”也可以断言,没有充分的自由思想和自由表达的空间,一切智识、道德、品格和思想,也都无法升华和迸发出来,因而也就必然难以在现今世界话语权上挣得一地位,站得住脚。
其实,中国人并不缺乏“话语力”,缺乏的是对话语的“释放力”。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