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汶川大地震一月祭:一场史无前例的救灾网络战役

作者:佚名来源:解放军报发布时间:2008-06-12

字体:

资料图:五月十九日,中国一家代理网络游戏的公司将其网站色彩改为黑白,同时通知关停服务器三天,向四川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志哀。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四川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中国国务院决定,十九日到二十一日为全国哀悼日,所有娱乐场所停业三天。中新社发 周文杰 摄

 

    汶川,大地颤抖,山崩地裂,江河痉挛;

 

  汶川,血泪之地,生民之痛,家国之殇。

 

  大地震袭来,数万同胞被埋于瓦砾废墟之下,几十万伤员在痛苦中挣扎,数千万群众在饥饿恐慌中等待救援……在党中央、中央军委的指挥下,13万大军火速立体突进,与灾区群众一起,发起了一场与地震灾害殊死较量的空前大救援。

 

    作为新兴媒体的网络,第一时间快速报道灾情,第一时间紧急组织救援,第一时间发起赈灾捐助,第一时间进行哀悼祈福……在巨大的灾难面前,中国互联网首次以更积极的姿态,更快速的反应,更全面的报道跻身主流媒体方阵,网民则以更广泛而深入的参与,成为一个富有担当精神,乐于扶危济困的群体,在网络平台上流淌的人间大爱被升华到情感的沸点,对灾害造成的锥心之痛和对遇难者的哀悼成为网上悲情的冰点……中国互联网站和两亿多网民,群策群力开启了抗震救灾的超常运作,在虚拟世界开辟了一个特殊的新战场,展开了一场自网络诞生以来史无前例的网上抗震救灾大战役。

 

信息大发布

 

  5121428,祖国西南那块广袤土地,温馨家园、绿色田野、秀美山川,被一堆堆瓦砾、一条条沟壑、一股股泥石流、一个个堰塞湖所掩埋,所改变,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目光顷刻聚焦在汶川。

 

  “汶川怎么样?亲人怎么样?”广大网民乃至更多的民众,焦急地守望着互联网,等待,等待……

 

  汶川大地震最新消息发布在网上,传统媒体、海外信息还有网民的信息,也都百川入海汇聚在网络之中。快速滚动、海量信息、即时更新、可检索、互动性、宽频多媒体,多角度、全方位的抗震救灾信息呈现在受众眼前。网络媒体成为满足公众更快捷、更全面了解抗震救灾信息的第一渠道,也使网络媒体真正跨入中国社会主流媒体行列,承担起在危机时刻传递信息、鼓舞斗志、服务大局的作用。

 

  ●第一反应领先媒体

 

  5121428,四川汶川发生8级大地震。

 

  1446分,新华网发出第一条快讯:“121435分左右,北京地区明显感觉到有地震发生。”1453分,新华网再次发出快讯:“四川汶川发生7.6级地震。”新华网这条消息发布后,一分钟之内被点击近千次。据不完全统计,在地震发生后短短四五个小时内,各网站搜索引擎有关“汶川”的查询达3000万条以上。

 

  地震灾害突发初期,当公众出现灾情信息饥渴的时候,网络担当了媒体先锋的重任。国内各大网站建立了以新闻中心为主、博客、播客、论坛、手机短信等形式参与的报道团队,24小时滚动发布汶川大地震的新闻、信息和评论。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仅半个小时,互联网上就出现了来自灾区的第一声呼救,阿坝州政府网站发布了题为“阿坝州汶川县7.8级地震后发生三次余震”的信息,介绍了地震简要情况和防震减灾系统应急预案已启动的信息。此后,许多灾区孤岛的重要信息,透过互联网源源不断地向外界传送。阿坝州政府网站成为抗震救灾指挥体系、媒体和所有心系灾区的人们了解灾情的重要渠道,搭起了灾区孤岛与世界之间的信息桥梁。这个平时一天访问量只有几千人次的网站,地震发生半天内访问量高达18万人次,到14日下午访问量达到创纪录的60多万人次。

 

  这次抗震救灾报道,有许多最新消息来自博客,博客扮演了新闻线人和民间通讯社的角色。包括一些记者也加入到博客报道队伍,博客成为一种新的自由风格的报道模式。手机、DV、录音笔都成为记录的载体,灾情、求救、感人事迹被许多人记录下来,通过博客、网络即时聊天工具、视频、论坛、手机短信等发布,网络媒体则起到了一个以最快速度汇集各种信息的作用。网民的真实记录在相当程度上构成了地震发生后两天尤其“首个24小时”地震信息传播第一波主要的信息源,“网民记者”成为继文字记者、广播电视记者、摄影记者之后的又一采编生力军。

 

  网络信息资源被传统媒体大量采用,主流媒体不使用网络信息的行规首次被打破,包括央视在内的传统媒体都大量采用了网络媒体的素材。解放军报和中国军网启动应急宣传机制后,前线记者的稿件第一时间在网上发布,变报纸优先为网络优先。

 

  ●信息总汇网闻天下

 

  当抗震救灾全面展开后,网络媒体先于传统媒体展开深度报道,使动态新闻与深度报道在有机结合中不断创新。中国各互联网站在第一时间开设网上专题、专栏,进行多媒体联动,立体报道,混合传播,进一步强化了新闻传播的广度、深度和力度,使互联网成为传播抗震救灾新闻的集大成者。在抗震救灾这一新战场上,各大网站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相互竞争,优势互补。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中国军网立即启动了应急宣传机制,于当天就制作出新闻专题《四川汶川地震现场传真》。在一个月时间内,中国军网先后制作了46个新闻专题。在这些专题中,有中国军队大救援的全景式报道,有本网记者发自抗震救灾指挥部的最新权威消息,有解放军报记者发自抗震救灾一线的最新实况报道,有搜救我军失事直升机、唐家山堰塞湖抢险的最新动态等。中国军网还组织了8次嘉宾访谈,请医疗专家、防疫专家、救援专家、心理专家与网民直接对话,为抗震救灾献计献策;请在抗震救灾一线采访的记者与网民畅谈抗震救灾官兵的感人事迹和灾区群众自救重建的动人故事。中国军网还主动连线前方摄影记者,让他们在第一时间给中国军网军事图片库供稿。截至目前,中国军网共发文字稿32000多篇,新闻照片7500多幅。由于信息量大,内容丰富,使得中国军网的日点击率直线上升,达到创纪录的2000多万。

 

  人民网的“抗震救灾官网”,包括新闻区、救助互动区、公益服务区、资料知识区4大版块,开设实时报道、救援行动、抗灾英雄谱、第一现场、网友寄语、网上求助、救援手册、手机传爱心等30多个子栏目。

 

  新华网的“汶川地震抗震救灾”专题网站,整合了文字、图片、视频、直播、访谈、论坛、博客、短信、手机报、flash20多种网络传播形式,通过网上寻亲、心理救助、爱心赈灾、向遇难者志哀、为抗震救灾支招等互动栏目,为广大网民提供了参与抗震救灾、支援灾后重建的渠道。

 

  商业网站也发挥技术优势,几乎穷尽了网络传播的各种手段,纷纷推出汶川大地震专题,救援情况、灾情消息、感人事迹和网络互动等版块同时推进。

 

  网络媒体对抗震救灾的报道,从虚拟空间迅速波及到现实世界,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充分显示出网络媒体空前的信息威力。

 

  ●网上澄清封杀谣言

 

  谣言历来是突发事件的伴生物。由于不明真相产生的谣言和别有用心者制造的谣言,都会给个人、社会、甚至国家带来严重的伤害和破坏。耸人听闻的谣言如果通过网络大量转载复制,可以在极短时间内呈爆炸式放大蔓延,造成更大的危害。但在抗震救灾过程中,谣言的传播却被空前压缩,网络并没有成为谣言滋生的温床和传播渠道。网络媒体依靠传播快速、覆盖面广的优势,创造性地发挥了传媒矫正器的作用,国家、军队、社会团体甚至个人澄清事实的授权声明及时上网发布,很快封杀了谣言的传播。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的权威发布让谣言失去了活动空间。类似空降汶川伞兵死亡4人、失踪10人的谣言刚一露头,就被及时的正面报道所淹没,甚至遭到众多网友的抨击。

 

  个人授权声明过去并不多见。527,中国军网首次出现个人授权声明:“今天,有门户网站称,国家水利部总工程师刘宁说唐家山堰塞湖已泄洪,还说刘宁建议用轰炸机炸坝。国家水利部总工程师、唐家山堰塞湖现场抢险指挥部副总指挥刘宁授权中国军网发表声明:这些纯属谣言。”

 

  军队在网上发布授权声明可能尚属首次。528,中国军网发布济南军区司令部声明:“最近,有门户网站称,济南军区某红军师侦察连两名侦察兵在前往汶川县映秀镇抗震救灾途中牺牲。济南军区司令部授权中国军网发表声明:这些纯属谣言。截至目前,济南军区抗震救灾部队并无人员死亡,现在抗震救灾工作正有条不紊地进行。”

 

  一条条震后辟谣的信息,一个个澄清事实的授权声明,在网络空间迅捷出击,使流言止于事实,让谣言不攻自破。在如此大灾面前,网上的快速澄清终于使谣言失去了滋生流行的空间。

 

新闻来源:解放军报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回澜阁
海大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