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29日,四川省什邡市洛水镇的孩子们在为迎接“六一”儿童节排练节目。经历汶川地震的孩子们,面对灾难,他们选择了坚强与希望。新华社记者王晔彪摄
2008年6月1日,对于地处
这是汶川大地震之后的第一个儿童节。半个多月前,在那片土地上,孩子们为属于他们自己的节日准备着,而随后的灾难,埋葬了美好的一切。5月12日下午,什邡市红白镇中心学校小学部的二年级教室里,26岁的女教师汤鸿正在紧张地为学生排练迎接“六一”儿童节的舞蹈。突然,强烈的地震发生了,汤鸿奋力把学生们推向墙角,把一个孩子抱在自己怀中,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抵住了垮塌的楼板……当汤老师的遗体被找到时,她怀中保护的女孩,活了下来。
兰摧玉折,花朵凋零,这些孩子没有选择地承载了突如其来的灾难。但是,他们并不孤独。一位在地震中失去父母的孤儿深情地写道:“没有了父母亲人,没有了老师同学,可我并不孤独,因为我有伟大的祖国母亲,我还有13亿亲人……”
“我有祖国我不孤单”
5月12日地震发生后,胡锦涛主席和温家宝总理在第一时间把鼓励和关心带给灾区的孩子们。胡锦涛主席鼓励孩子们:“要从小学会坚强,不向困难低头,将来一定会有美好的未来!”温家宝总理表示,要把奶粉及时送到年轻夫妇家里,不让孩子挨饿,并要求抢救人员务必尽最大努力,争取更多时间,抢救出更多孩子,同时要迅速调集食品尤其是饼干、奶粉、面包、牛奶和矿泉水,供应给受灾的群众和孩子们……
5月14日,四川省民政厅开通孤儿救助热线后,社会各界询问孤儿救助、表示收养意愿的社会各界人士和国内外组织打爆了热线。在北京,截至21日下午,已有3000多名市民通过民政机构的热线电话报名登记领养汶川地震孤儿。
5月20日,唐山地震孤儿给汶川灾区的孤儿写来了这样一封信:“孩子,我们和你们一样,都是从废墟里爬出来,又从瓦砾上站起来的人……”32年前,还是孩子的他们在唐山地震中失去了父母。32年后,他们已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在各行各业奉献着自己的力量。共同的经历、共同的心愿让他们对汶川地震中的孤儿怀着别样的感情……
5月20日下午,规模最大的绵阳九洲帐篷学校举行了开学典礼,2400多名学生在这所帐篷学校报名注册。随后,越来越多的帐篷学校建了起来。5月21日,绵竹市某群众安置点的第一个学堂——仁爱学堂诞生了。这所由南京一位志愿者牵头创办的学堂,从上午到下午,每节课都是不同的年级,从一年级“滚动”到六年级,已经接纳了300多名学生。
……
灾情发生后,各界对灾区孩子的关爱像潮水般涌向四川。
“我们的祖国是花园,花园的花朵真鲜艳……”在仁爱学堂,一个女孩在老师的鼓励下,一边拍手一边唱起了歌。这个在地震中和父母失散后至今未能取得联系的小女孩郑重地告诉记者:“叔叔不要担心,我们在这里有吃有喝还有书念,爸爸妈妈知道了肯定会很高兴。在困难面前,我有祖国我不孤单!”面对坚强的小女孩,记者的眼泪已夺眶而出。
“祖国的明天需要我们”
这些临危不惧的花朵,用本能的坚韧,拒绝了凋谢,迎来了生生不息的希望。
地震中,正在上课的张思琦随着教学楼垮塌,被深埋在乱石中。她的母亲围着废墟,边走边呼喊女儿的名字。很幸运,女儿的声音从地下传来:“妈,我在这里……”在一根断裂的房梁下,施救人员发现了并排被困的3个女孩。“妈,我没事,让武警叔叔先救我同学,她受伤了!”张思琦坚定地向母亲眨了眨眼睛。冒着可能继续塌方的危险,消防战士立即展开攻坚救援,3位女孩成功获救,张思琦是最后一个。据另两位获救同学称,张思琦是他们的班长。
北川中学高一年级的杨岚说,在废墟下,班里的同学互相鼓励支持,班上的几个男生用手在教室里挖出洞来,让新鲜空气进来,后来又继续挖通道,终于在裂缝中找出空隙,挖出了一条逃生之路。
当被告知要少说话、要保存体力的时候,蓥华中学几位被压在废墟里的同学,翻看起身边的课本。从废墟里出来的张曼见到老师,第一句话就是:“陈老师,以前我做过许多错事,原谅我好么?”
地震发生时,9岁半的林浩与同学一起被压在了汶川县映秀小学的废墟下,为了鼓励哭泣的女同学,他在废墟下给同学唱歌。后来他爬出废墟,但没有离开,而是将两名同学背了出来。经过7个小时的山路,他走出映秀,后来被安置到了四川省儿童活动中心。
北川中学的贾国伟说,以后我会倾尽全力学习,将来报答我的国家,“祖国的明天需要我们!”
当灾难突然袭来,当教学楼轰然倒坍,当面对同学老师被掩埋时,灾区的孩子表现出的镇定和坚强不仅创造了生命的奇迹,还昭示了中国的未来,中华民族的未来!
“全国的小朋友和我们在一起”
1角、5角、1元、5元、10元……在各地的抗震救灾活动现场,孩子们紧抱着自己的储蓄罐跑到募捐箱前,一股脑儿把所有零花钱倒进募捐箱。
“阿姨,5毛可以吗?”“叔叔,今天我没带钱,我回家把我的储蓄罐拿来,你们可不可以等我来了再下班?”……一个个稚嫩的面孔在募捐箱前晃动,虽然他们并不知道地震有多可怕,失去亲人是怎样的撕心裂肺,但他们却知道怎样去帮助别人,懂得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他们拿来了自己所有的“积蓄”,塞进那个连着灾区小朋友的盒子。
地震发生以后,全国很多地区的孩子利用周末时间自发组织义卖,把自己喜爱的书、玩具全都拿出来。“叔叔阿姨,为了灾区的小朋友买本书吧。”“老奶奶,这是爱心义卖。”烈日下,他们的脸个个被晒得通红,却不肯停止叫卖。“灾区的孩子们太可怜了,我们都很希望能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南京市的小朋友们用爱心卡的方式将他们想对灾区小朋友说的话写下来,通过江苏广播交通网,把这些爱心卡在“六一”前夕直接送到灾区小伙伴的手里,用他们的爱心话语伴他们过好“六一”儿童节。
“我每天主要是看书和听广播。听到各地的小朋友为我们做着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我觉得很温暖。有全国小朋友跟我们在一起,再大的困难我们也能克服。”在临时搭建的帐篷学校里,一个刚刚下课的五年级男孩擦了擦汗,高高昂起了头。
长大后我想成为你
“长大了我想当护士——当护士可以救别人,还可以救自己。”11岁的女孩李小玉说这句话的时候,护士长左泽兰差一点又流出了眼泪。
5月12日的大地震造成小玉和另外三个小伙伴颅脑外伤和胸部挤压伤。5月14日被转送到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时,四人已处于高危状态。医院立即组织专家会诊,终于将几个小生命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但废墟中的九死一生、家人的生离死别,还有不得不面临的可能致残的阴影,始终让孩子们处在巨大的悲痛和恐惧之中。17岁的小裕来自北川,即使睡着了她也会紧紧扣住妈妈的手,稍有响动就会惊声尖叫。医护人员每次试图靠近,她都会声嘶力竭地大吼:“不许过来,你们再过来我就自杀!”看着截肢给这位花季少女造成的苦痛,治疗组的骨科主任李明和重症监护室主任许峰,常常是一边给她治疗,一边跟着流泪。
为了更多地陪护这些遭受不幸的弟弟妹妹,护士管东霞发起了“自愿无偿加班”的倡议。不到一个小时,所有当班的护士都报了名,随后,医院全体护士都报了名。
这些平时爱打扮、爱逛街,在家里还习惯被父母宠着惯着的时尚女孩儿,忽然间不约而同地跑到了玩具店和书店的儿童专柜。怀有7个月身孕的陈亦果在各个病房间串个不停,好不容易把这个孩子哄睡了,马上又跑到另一个孩子的床前。每次讲故事,都要讲得口干舌燥,似乎一下子没有了所有的妊娠反应。等孩子们都睡着了,好不容易回到值班室小坐片刻,她才会收起病床前的笑容,憋住了声音偷偷地哭上一场。她说:“我马上就要当妈妈了,我最能体会他们的心酸!”
小裕的情绪最难平复,心理医生梅其霞陪她的时间也最长。为了让她慢慢摆脱对妈妈的过度依赖,医护人员有时会有意识地在她有些失控的时候将手伸过去。有时小裕会用指尖牢牢掐着,老半天都不松手。不管有多难受,大家都忍着,还会趁机给她鼓励。慢慢地,孩子们睡得安稳些了,胃口大一些了,也逐渐有了笑容了。一些恢复较好的孩子,还在病房做起了游戏。
许多医护人员的心里,其实并不比受灾的群众轻松。
儿童医院神经内科护士王黎的父母,是四川省北川县雷鼓镇苏保小学教师。地震后,正在外地执行医疗支援任务的王黎无论如何也无法与身处震中的父母联系上。在院领导主动打电话向她询问时,王黎忍不住对着话筒失声痛哭。哭完之后,她依旧镇定地走进了重症监护室。5月16日,王黎的父母终于辗转来到了医院。地震时,王黎的妈妈李羌秀上完了数学课,正让学生做作业,突然感觉地面剧烈晃动,马上指挥学生往外跑。等最后一个学生离开教室后,50多岁的李羌秀才拼命往外跑。刚跨过门槛就听身后一声巨响,两层的教学楼瞬间成为一片废墟。
闯过鬼门关的母亲第一次给女儿王黎打电话,开口的第一句话是:“我们安全了,你不要回来。现在国家有难,病人更需要你!”
地震来临之际,医护人员同样面临生死考验。重庆紧邻四川,在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和其后的多次余震中,都有明显震感。有一次,心外科主任吴春正在给一位患儿做心脏手术,房子忽然摇晃起来。惊慌失措的家长冲进手术室准备将患儿抱出去逃生。吴春镇定地说:“不要慌,即使死,我们也会和你们在一起。”好多孩子的家长都回忆说,那一刻,几乎所有的护士都以最快速度,冲到了重症患儿的病床前。
文:张国圣 新闻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