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眼

寻找时代交际的声音——康有为墓游记

作者:皇甫静亮来源:本站原创发布时间:2005-11-26

字体:

康有为墓

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青岛市崂山区中韩镇大麦岛村北浮山南麓。占地1000平方米,花岗岩围墙,墓分三层,新墓志铭碑立于墓前,碑正面镌"南海先生之墓",碑阴面镌康有为生平,均为著名书画家、康有为弟子刘海粟撰并书。康有为于1927年3月21日病逝于青岛,原拟迁葬故里,暂厝于李沧区枣儿山西麓,1943年始正式安葬。此墓高3米,直径4米,环以1.5米高石砌挡水墙,墓前石碑高2.22米,立于1929年。该墓被毁后,经征得康有为亲属同意,在浮山之阳重建新墓,并于1985年12月27日举行了康有为迁墓和墓碑揭幕仪式。

 

沿着静谧的宁德路走上去,身边两排高大笔直的树木顺着道路和我同行,和我一起探寻历史的映像。我怀着复杂的心情慢慢前进,努力搜寻有关于那个时代交界的回忆。那一个个激奋的人物、激昂的事件和激动人心的口号毫不迟疑地跳出来,在胸口一阵阵地涌动。

 

脚步踏上了长长的石阶,我试着与先生对话,回答我的却只有秋风的呼啸和落叶的散乱响声。我继续往上走,踏上了台阶,墓碑上铭刻着南海康先生弟子刘海粟平静中饱含感激的评价和那些对一个时代巨人的崇拜和敬慕的文字。藏在我心底的激动情愫毫无保留地奔泻着,毫无保留地流露着。我费了一番周折在模糊的几乎难以分辨字迹的碑文上努力搜寻着,终于还是用手指摸索出了碑文的原样,碑文是这样的:

南海康师远华志感

华夏疮痍痛陆沉,公车忧愤集松筠。

一车上阙原非妄,万卷罗胸学是真。

海北天南思国泪,春花秋月故园情。

更新青史新人出,莫为前耻抱不平。

常把真知启后贤,诲人不倦忆师严。

春风满座花为海,秋水连云月在天。

功过分明载史册,诗文彪炳胜菅年。

--一九八五年十月二十七

弟子刘海粟年方九十

 

再走上一段台阶,康先生的墓冢就出现在我的眼前了,淡黄的字迹浅浅地刻在青色的碑石上,难道碑石后如此简单的墓冢下就埋葬着清末思想界那位泰斗吗?茨威格曾说过人世间最美丽的坟墓是托尔斯泰的墓冢,我想说在遥远的东方、在遥远的东海之滨、在蕴含着丰富人文气息的海大后面也有一个同样美丽的墓冢,虽然它并不被人所熟知。也许康先生不是伟人,他没有改天换地的历史;然而这不能否认他是高大的,他高大,因为他在思考,他的思想让人崇敬,他的思想让人仰望。静静伫立在墓冢前,看到冢上的草随风飘动,在瑟瑟秋风中越发地枯黄了,但康先生的精神却不会随着春秋交替而逝去,那些思想的浪花仍时时飞溅。

 

转到碑石的后面,有一个康先生的墓志铭,是在改革开放后由青岛市人民政府制作的,上面满是康先生坎坷行程的印记:康有为,(1858~1927)近代思想家、文学家。原名祖治,字广厦,号长素,广东南海(今广东广州)人。出身于士宦家庭。早孤,幼年受教于祖父。他早年重视经世致用之学,后来在龚自珍、魏源以来“今文派”经学和西方资产阶级“新学”的影响下,不断讲学、著书,成为19世纪后期中国政治学术界一个突出的思想家和活动家。曾任工部主事。他先后7次上书,请求变法图强,其中以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的“公车上书”最为有名。他与梁启超等人一起创办《万国公报》,建立强学会,发行《强学报》,为维新变法制造舆论。1898年与梁启超等人发动戊戌变法运动,变法失败后,逃亡国外。其后他思想日趋保守,反对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

 

思想的康有为让人敬慕,在政治漩涡中搏击的康有为同样让人敬慕,在海大后面安眠的康有为带给我们最多的却是他杰出的文学成就,而他最杰出的文学成就就是诗歌创作。在中国经历了“诗必盛唐”的诗歌潮流之后,康有为站了出来,他站在诗歌文学的另一个高峰之上重新审视中国诗歌文学。他跳出了诗歌怪圈的强大引力,开创了诗歌的一个新纪元,他出色的政论文打破传统古文程式,汪洋恣肆,骈散不拘,开梁启超“新文体”的先路,;对社会和国家命运的关注,让故纸堆中的清朝文人重新认识到了文人肩上担负的历史责任;他的诗歌想象奇特,辞采瑰丽,充满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翻开《出都留别诸公》五篇、《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大同书》、《南海先生诗集》,我们会看到智慧在跳跃,勇敢在发光。我们是不是应该再看看我们,想想今天的知识分子应该拥有怎样的秉性,我们的大学还缺少些什么?庆幸的是如此一位智慧的大师、思想的先行者在我们身后看着我们,指示着我们前行的方向。

 

    这里摘录了一首康先生的诗歌,权作巨人思想的一个缩影:

闻意索三门湾以兵轮三艘迫浙江有感

凄凉白马市中箫,梦入西湖数六桥。
绝好江山谁看取?涛声怒断浙江潮。

 

秋风依然萧萧,历史变换了更加敏捷的脚步匆匆前行。先生冢上的草黄了,不是因为青年的健忘,而是青年们加快了脚步,因为他们也要在历史的洪流中义无反顾地前行。

 

记者:皇甫静亮   编辑:刘斌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赵奚赟

回澜阁
海大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