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足迹留在了南极 ——访我国第一位登上南极的科学家董兆乾

作者:冯文波  …来源:本站原创人员机构发布时间:2004-10-26 字号:

    八十年来,无数的文人、学者、专家把他们的足迹留在了青青海大园,直到今天,他们的精神依然影响着海大的每一位学员,精神的火炬也代代相传,并得以燃燃不熄。八十年来,成千上万的学子在这里扬帆远航,在岁月的海洋里乘千里长风,破万里巨浪,谱写了一曲曲优美的华章。学子们飘摇在岁月的海洋,驻足人生的航船上,依然向着青岛的方向眺望。“海大”是他们求知的家园,更是他们精神的故乡。他们渴望有一天,再次踏上那片让自己热血沸腾的土地。八十年弹指一挥间,八十年轮回是梦之圆满,在这菊花飘香的时节,学子们终于回到了心目中的海大园。苍翠的树木,巍峨的八关山,古朴的建筑……眼前的一切是那么的熟悉,那么的亲切,不知不觉间当年的情景又浮现于眼前……

     在返校的众校友中,有一位白发苍苍,但步履依然矫健的老人。是他第一次代表中国的科学家,把足迹留在了白雪皑皑的南极大陆;是他打破了国外媒体“中国人匆匆忙忙插足南极……”的置疑;也是他让“海大”的名字再次响遍海内外。他就是踏上南极的第一海洋人——董兆乾。

         才艺兼备,游刃有余的大学生活

    董兆乾是“海大”(山东海洋学院)1961级的学生,当时学的是物理学专业。董兆乾入学的20世纪60年代初期,正是国家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急需人才的阶段,从这一点来说,他是幸运的;但是他同时也必须遵守国家高教部“高门槛,严要求”的准则。董兆乾就在那种“不谈恋爱,不结婚,服从国家分配”的社会环境中度过了自己五年的大学生涯。

    谈起自己当年在“海大”求学时的经历,这位已经60多岁高龄的老人,依然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高兴地向记者讲述他脑海深处的海大园里的一串串美好的回忆。“当时八关山的前面一号楼是我们的男生宿舍楼,二号是女同学的,三号是我们全体同学的教学楼。当时我们的校园生活也是丰富多彩,我担任我们院的学生会主席兼文艺部长,平时也组织一些文体活动,那时我们经常在‘六二楼’跳舞,大家都很开心。”

     讲到当时的学习情况,他笑着说:“在大学里,我每天都是忙忙碌碌的,社会工作也特别多,但我没有把成绩落下。周末,我会用一天的时间来上自习,复习老师讲过的内容。然后用半天的时间散散步,活动一下……” 董兆乾在校期间,有一位老师见他社会工作多,曾提醒他多注意搞好学习,他告诉老师,如果你的课程有一个考满分的,那么那个人就是我。在后来的考试中,董兆乾真的考了一个五分(满分)。

 五年大学生活的历练,为董兆乾以后步入社会,走向成功奠定了雄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同时海大校园里的一草一木、一人一物也给他留下了深刻而又美好的记忆。并成为他魂牵梦萦,苦苦思念的心灵家园。

偷学“洋话”,十年磨一剑

大学的生活是美好的、快乐的,也是令人难以割舍的。当董兆乾怀着美丽的憧憬和干一番事业的远大抱负踏进社会时,“文革”开始了,在那些黑暗而又残酷的日子里,与其他知识分子一样,董兆乾也成为众人“怒目而视”的对象。社会环境的混乱,使他根本无法投入到专心的学习和工作中去,为国家做贡献的理想也成了泡影。同时不可避免地,一些中伤的语言和精神上的折磨也时刻打击着他的心灵。董兆乾没有被眼前的困难和艰辛所吓倒,他坚信国家不可能永远这样,动乱只是暂时的,自己在大学里学到的知识总有派上用场的那一天。经过与夫人秘密协商,他们偷偷的学起了外语,并进行了分工,夫人学日语,他学英语。“当时一切都是秘密进行的,如果被发现了,就会遭到严厉的批判,还被骂作‘臭老九,心不死’,当时确实是心不死,我和夫人相信,将来中国科研学术的发展以及对外交流,离开外语是不行的。即使我们用不上,将来对我们的第二代、第三代人也一定有好处。”

“机遇总是偏爱有准备的人”,采访中董兆乾老人多次向记者提起这句话,1979年机遇真的降临在了他的身上。当澳大利亚政府邀请中国派两名科学家参加他们的南极考察队时,分到一个名额的国家海洋局开始为期数月的秘密选拔活动,最终从近两万人中确定了董兆乾。说起自己之所以从两万人中脱颖而出,老人回答的很幽默,也很坦然,“我会说话呀,而且会说洋话。”五年的大学时光和“十年浩劫”期间的努力终于没有白费,今天终于有了发挥的空间和施展的舞台。

1980年董兆乾作为中国的科学家第一次登上南极洲大陆以后,他就深深的爱上了那片白色的世界,并在中国极地研究所名誉所长的位子上一坐就是12年。多年来他为自己所衷爱的事业操劳着、忙碌着也快乐着……

董兆乾是中国人的骄傲,也是海大人骄傲。当晚的庆典晚会上,董老赢得了全场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那场面感动了台上台下每一个海大人。董老的光辉成就对海大人来说除了无可替代的荣耀感,更有震撼至深的精神激励。接受采访时他语重心长地说:“我希望校友们严格要求自己,千万不要忽视了这四年的时光,大学是一个人提高素质最关键的时期。在大学里就要作好准备,等待机遇,机遇来了,不能束手无策,还是那句话‘机遇总是偏爱有准备的人’。”

百川终归海,八十年辛勤耕耘,桃李遍天下;一贯之精心树人,栋梁誉神州。董老在采访的最后深情地说:“未来海大的发展会更惊人,院系的建设规模会更大,会为国家,为山东省做出更大的贡献。我希望我们母校的未来芝麻开花节节高。”

 

记者:冯文波  董真                     编辑:许方辉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回澜阁

>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