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海大

【农民日报】书写教育帮扶的“山海答卷”

作者:贾林来源:中国海洋大学发布时间:2025-11-24

字体:

2024年1月,我受中国海洋大学选派,作为省派第六轮驻村第一书记赴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岱崮镇燕窝村帮扶,为期两年。这是学校首次选派第一书记派驻临沂市。

  燕窝村,是一个被群山环抱的小山村。初到燕窝村,闭塞的村庄也曾让我迷茫,工作不知道从哪里入手,愁得睡不着觉。但到村里走访时,我的心就被那群孩子牵动了。村里有53个孩子,每天要来回辗转12里山路去镇上读书,许多甚至从未去过县城。对他们而言,山外面的世界是模糊的。很多留守儿童的看护责任大都落到老人身上。有的老人说:“俺没文化辅导不了学习,孩子整天就知道玩。”

  我的心沉了下来,因为多了一份责任。先找捐助吧!我打开电话本,逐一筛选联系,先后找到了两位青岛的企业家,给每个孩子争取了5000元助学金和5000元的物资。东西送到的时候,整个村子都热闹起来,可人群散去后,我看到孩子们的眼神里还是有闪躲。

  那一刻我明白了,给钱给物,不如给希望。只有教育才能改变命运,我想去点燃他们内心的“希望之火”。

  于是,我就利用自己在高校工作的优势,把优质教育资源带到这深山里。学校给予了我大力的支持。2024年暑假,由15名海大师生组成的两支团队来到燕窝村,为53个孩子提供半个月的支教服务。从自然科学到文化艺术,从心理健康到急救技能,海大师生的到来不仅打开了孩子们的视野,更在他们心里种下了一颗叫“希望”的种子。村民汲海燕感慨:“以前孩子放假睡懒觉,现在天不亮就催着我送他去上课。”

  有个叫燕燕的孩子流过两次眼泪。第一次,是她拽着我的衣角哽咽地说:“他们说我没有爸爸……”我看着她的眼睛说:“不怕,有海大的哥哥姐姐来陪你。”几天后,大学生们来到了教室,拉着她的手对大家说:“咱班燕燕啊,特别棒!大家愿不愿意关心她,和她一起做朋友呢?”“愿意!”孩子们声音很响亮,燕燕又哭了,但这一次,她的眼睛里是有光的。更让我欣慰的是,在大学生张琳的耐心陪伴下,曾经连说话都不敢大声的燕燕,在结营那天勇敢地走上台演讲,她说:“张姐姐,我也想考大学,想去你们那里,我想带奶奶去看大海。”

  到了分别那天,很多孩子哭了,大学生们哭了,我也红了眼眶。我知道,短暂的陪伴弥补不了长期的孤单。我就推出了“成长导师”计划,大学生和孩子一对一结对,定期回访、长久陪伴,为每个小朋友量身定制成长计划:读一本好书、写一封书信、学一项技能。不光“请进来”,我又带着孩子们“走出去”,带他们走进海大,这份走出去的经历激励了更多孩子。这样,从课程定制、长期跟踪到升学指导,形成了一个守护成长的闭环,为孩子快乐学习、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就这样,来自“海”的滋养,流向“山”的深处,成为了孩子们最期待的“山海小课堂”。一期、两期、三期……“山海小课堂”让海大与沂蒙山区结下了山海相连的深厚情谊,也吸引了复旦大学等更多的高校加入。16支团队、100多名志愿者接力奔赴这里,授课240学时,惠及岱崮镇1000余名学生,让小课堂的温暖不再缺席。

  此外,我还想方设法改善教育硬件。为了配齐现代化教学设备,我四处奔走去“拉赞助”,给小课堂配备了86寸智慧触摸屏一体机、电视机、电脑、复印机等设备。18场(次)捐赠,60余万元帮扶物资,为孩子们的梦想护航。

  教育之路战线长、见效慢,可抬头看看,村里的孩子笑容多了,村子也慢慢富裕了,“山海小课堂”播下的种子,正在这片沃土里悄然生长。看到这一切,我觉得所有付出都值得,因为我相信,教育播下的种子,终将在乡村振兴的春天里破土而出,而每一个孩子的梦想,都会孕育出翻山越海的力量!

(作者系山东临沂市蒙阴县岱崮镇燕窝村第一书记)

新闻链接:【农民日报】驻村心声:书写教育帮扶的“山海答卷”

编辑:左伟

责任编辑:李华昌

回澜阁
海大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