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7月,在海南省文昌市海南蓝茵水产种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养殖基地,来自中国海洋大学三亚海洋研究院的科研人员正与企业技术人员一起在对虾养殖池边巡视,检查南美白对虾新品种“蓝茵速丰SF18”的生长态势。相较于其他品种,新品种生长速度快、产量高、适应性好,可在各种海域及咸淡水区域养殖,获批上市后有望打破长期制约我国南美白对虾种源长期依赖进口的困境,是海南省“水产南繁”的重要成果之一。

位于崖州湾畔的中国海洋大学三亚海洋研究院
水产南繁,顾名思义是利用海南全年可繁育的气候优势,结合丰富的热带海洋渔业资源,打破传统育种的季节限制,加速水产良种的选育进程。2019年5月,中国海洋大学三亚海洋研究院正式成立,以工程院院士包振民为带头人的科研团队首批进驻。2022年成立海南省热带水产种质重点实验室,实验室以建成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研究平台,建设一支高水平热带水产种业研发队伍,创制一批热带水产养殖新种质、新品种,提高热带水产种业科技创新能力,服务水产养殖业绿色健康发展为目标,主要开展热带海洋生物种质资源研究与评价,优良品种培育理论创新与技术研发,热带名贵海洋生物的繁育技术研发等工作,解决了系列海洋生物遗传育种领域和种业发展中的理论和技术难题,成果发表在NucleicAcidsResearch、NatureEcology&Evolution等国际高水平期刊上,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余件,育成系列水产新品种,取得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要研究成果。
海南具有发展水产南繁种业得天独厚的条件,是我国水产苗种重要的育种生产基地。作为这条赛道上的“后来者”,包振民院士团队是如何在短短几年之内,发展为水产南繁“生力军”的呢?
水产南繁何以三亚
美丽的三亚崖州湾畔,几幢外观简洁优美的建筑临海而立,楼内是一间间宽敞明亮的办公室、实验室,实验台上摆满各式各样的实验设备,一切整洁、高效而忙碌……离海最近的办公楼一楼,建有先进的水产育种实验室水池,池内分别是不同生长阶段的对虾、石斑鱼和金鲳鱼在安静游弋,不时有师生在其间行走,喂食或观察并记录鱼虾的生长状态,这里就是海南省热带水产种质重点实验室的育种基地。而仅仅几年前,这里还只是一片等待开发的土地。
2015年4月,《海南省人民政府与中国海洋大学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署,双方约定在教育、海洋科技、生态环保、高科技及产业化和国际合作与交流领域开展合作。
2019年2月,海南省人民政府、中国海大、三亚市人民政府签署《共建中国海洋大学三亚海洋科教创新园区战略合作协议》。5月,中国海洋大学三亚海洋研究院注册成立,11月9日挂牌启用,包振民院士团队首批进驻。
三亚海洋研究院的建设,是政府“交钥匙”工程,当地政府不仅为研究院建设发展提供政策支持,还提供研究院管理运行的保障条件,从基础建设、到设备采购,再到后期服务全部由三亚崖州湾科技城提供,而科学家团队可以“拎包入住”,心无旁骛开展科学研究。
政府的全力支持,是信任、是托付,于科学家团队而言,是责任,亦是未来。
水产育种不能仅停留在实验室,需要养殖产业端的密切参与。包振民院士曾强调,水产种业发展需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要加强研发单位、企业和技术等多维度合作,形成合力。而海南省基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发展起来的育种产业,为研究团队的育种工作提供了数量充足、条件优良的实验场。目前,团队已经建立起以三亚海洋研究院为核、以分布在陵水县、文昌市、东方市等地的养殖场为基地的水产育种体系,养殖场的样品能够及时送到实验室进行专业分析研究,实验室里的研究成果可以第一时间在养殖场得到验证。一些特殊时期,师生将实验室搬到生产一线,常驻养殖场,采样、观察、记录,获取第一手数据。
从政府到研究机构再到养殖企业,水产育种链条形成了团环,共同撑起了“南繁硅谷”的脊梁。
首战告捷两鱼一虾
水产种业位于水产产业的最上游,是战略性、基础性的核心产业,具有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的特点,需要集中力量破题攻关,而攻关目标的选定需要科学的顶层设计。目前海南省已经确立了水产南繁的发展重点是三鱼(金鲳鱼、石斑鱼、罗非鱼)一虾(南美白对虾)一螺(东风螺),包振民院士团队依据海南省水产南繁发展重点,结合团队科研方向与优势,确立了“两鱼一虾”为攻关对象,重点解决南美白对虾种源“卡脖子”、东星斑和金鲳鱼的新品种培育问题。
南美白对虾(学名凡纳滨对虾),是目前我国对虾养殖的主导品种,年产量超过200万吨,在对虾养殖总量中占比超80%,是老百姓餐桌上重要的蛋白质来源,经济价值显著。然而,由于凡纳滨对虾是引进品种,我国对虾苗种市场长期依赖进口,国外种虾不仅价格高昂、品质参差不齐,且随时可能面临断供风险,严重制约着我国对虾产业的健康发展。
实现种源自主是团队攻关的重点。为此,团队连续收集了国内外南美白对虾优良种质,开展保种繁育工作,构建了凡纳滨对虾速生、均衡和高抗三个核心群体。针对国内对虾产业的普遍需求,团队利用基因组选择和杂交育种技术,持续培育多个新品种,除了“蓝茵速丰SF18”,“蓝茵红优HY19”在体色方面也展现出优良特性。目前,这两个品种的累计示范面积已接近一万亩。
石斑鱼(Grouper),隶属鲈形目鮨科,其体色变异甚多,肉质爽滑,成为高端鱼类代表。如今,石斑鱼的年产量已稳居全国海洋水产鱼类第四位。
距离崖州区约80多公里的海滨,陵水德林诚信水产养殖有限公司的养殖车间内,一个个养殖池整齐排列。三亚海洋研究院博士后金超凡、博士研究生刘明鉴正带着几位学生将东星斑从池内捞出来,进行称重、测量、拍照,然后剪下一角尾鳍,再放回水池。这些工作的目的是记录养殖东星斑生长表型数据,观察它们的生长状态,剪下的尾鳍用于提取DNA,进行遗传分析,这些都是东星斑良种选育的基础工作,也是分子遗传育种的重要基础。
早些年,海南地区的石斑鱼育种整体上还较为传统。经过团队数年攻关,已经系统收集了10余种石斑鱼种质资源,建立了完善的野生石斑鱼驯化技术体系,完成了东星斑、老鼠斑和苏鼠斑等石斑鱼基因组精细图谱绘制,解析了重要经济性状的遗传机制,研发了基于图像识别的高通量表型检测技术,建立了低成本高通量基因分型技术和新型全基因组育种技术,精准高效地进行石斑鱼的良种选育工作。在国际上首次突破了东星斑的工厂化全人工繁育技术瓶颈,成功构建了从亲鱼培育、产卵受精到苗种培育的全流程工厂化生产技术体系。
金鲳学名卵形鲳鲹,是我国重要的水产养殖品种,年产量近30万吨,位居我国海洋鱼类养殖量首位,具备适宜深远海高密度网箱养殖的特征,且耐储存和长距离输运,是深蓝渔业理想的养殖对象。从营养维度看,金鲳鱼富含的优质蛋白质与不饱和脂肪酸,正契合国民健康饮食需求;从产业价值而言,快速的生长周期与可观的养殖产量,让其在“筑牢中国人蓝色饭碗”的使命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基于这一理念,团队从构建金鲳鱼种质资源库和培育新品种双线入手,一方面,与海南省科研单位及海南晨海水产有限公司等企业深度合作,成功培育出突破性新品种金鲳“晨海1号”。作为已通过国家审定的新品种,“晨海1号”展现出更优异的经济性状,生长速度快,养殖周期显著缩短,市场推广价值突出,深受产业端青睐。另一方面,建立了金鲳单倍型数据库和填充技术,系统评价了不同地理群体金鲳种质资源,自主研发出国内首款金鲳鱼液相育种芯片“金芯1号”,构建了金鲳生长性状全基因组选择技术体系。有了这个芯片,就可以精准筛选出具有优良生长性能的个体,未来的育种工作就会变得更加高效。
种业振兴筑梦琼崖
人才,是事业发展的关键!海南大力发展渔业南繁,同样需要靠人才。
2020年,中国海洋大学三亚海洋研究院热带海洋生物种植资源开发与种业工程团队入选为海南省首批“双百”人才团队,2024年,该团队获评海南省优秀人才团队国际先进人才团队,海南省热带水产种质重点实验室评估优秀。经过几年的建设发展,团队已经建立起一支结构合理、实力雄厚的人才队伍。
这支队伍不仅有包振民院士这样的“顶梁柱”,有胡景杰、张全启、王师、张志峰、齐洁、李琪等资深专家,也有曾启繁、王孟强、刘金相、叶质、汪波、王浩等一大批青年优秀人才。
“当时包院士问我,要不要去三亚,我毫不犹豫地说‘来’。这么好的平台和机遇,为什么不来?现在看来,这个选择太对了。”回想起当时的决定,张全启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2019年,作为包振民院士团队首批进驻三亚海洋研究院的核心成员之一,张全启,这位深耕水产育种领域数十年的 “老水产人”,在海南这片热土开启了新的征程。
回忆起两年前博士毕业去养殖场的情景,三亚海洋研究院博士后王浩依然记忆犹新:“从美兰机场一路打车过来,路越走越荒,让我一度以为是司机走错了地方”。如今,他带着学生吃住在这里,早已把这片虾塘当成了自己的另一个“家”。
叶质从海大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出国留学,研究方向为遗传育种,回国时联系了包振民院士,包院士问他是否愿意到海南发展时,他欣然同意。虽然刚开始开展工作也有不少困难,但随着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的发展和实验室配套的不断完善,一切都走上了正轨,也使他更庆幸于当时的选择。
如今,这支队伍已经发展成由院士领衔,包括万人计划、长江学者、国家杰青等省部级以上高层次人才计划专家20余人在内的高层次人才队伍。他们在崖州湾这片充满希望的热土上,正朝着振兴蓝色种业的目标迈出更加坚实的脚步。
种为农之本,农以种为先。在包振民院士的带领下,中国海洋大学三亚海洋研究院的水产育种人将一如既往,以“强海兴海、强农兴农”为己任,不断推进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为我国水产种业振兴书写出新的篇章。
新闻来源:2025年10月18日【人民网】中国海洋大学三亚海洋研究院:热土育金种, 蓝海谱新篇
编辑:梁仔昊
责任编辑:刘莅
编辑:梁仔昊
责任编辑:左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