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 9月9日,作为2025海洋合作发展论坛特色活动之一的联合国“海洋十年”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成果对接会在青岛西海岸新区举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前执行秘书弗拉基米尔•拉宾宁,自然资源部总工程师何广顺,中国海洋大学校长张峻峰等出席会议。
本次对接会由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十年”国际合作中心、全球青年创新领袖共同体促进会联合主办,由中国海洋大学全球新质生产力涌现研究中心承办,旨在聚焦推选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领域的先进技术和科学解决方案,发掘生态文明的优秀实践范例,推动促进人与海洋和谐共生,共创健康和有复原力的海洋。
何广顺致辞
何广顺在致辞中表示,本次对接会依托的联合国“海洋十年”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大赛,是汇聚全球力量的重要平台。通过大赛,期待积极促成政府、企业、高校的深度合作,共建一个美丽并充满活力的海洋。
弗拉基米尔•拉宾宁致辞
弗拉基米尔•拉宾宁在致辞中表示,“海洋十年”的核心宗旨是推动各国发展“我们需要的海洋科学”,建设“我们希望的海洋未来”。“海洋十年”不仅是海洋科学史上规模空前的伟大事业,更是一项卓有成效的倡议。联合国“海洋十年”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大赛不仅是对联合国“海洋十年”计划的重要贡献,也是对“联合国生态系统恢复十年”倡议的积极响应。
张峻峰致辞
张峻峰在致辞中表示,中国海洋大学以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持续深耕海洋生态保护修复这一关键领域,为推动美丽中国与海洋强国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学校将充分发挥自身涉海学科的综合优势,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努力为全球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提供新思路、新方案,推动形成人海和谐发展新格局。
中国海洋大学副校长王厚杰主持会议。来自16个国家的海洋生态保护修复相关领域政府职能部门、行业学会领导及专家、企业、学生代表等110余人参加此次活动。
作为“海洋十年”倡议下的重要活动,首届联合国“海洋十年”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大赛自启动以来,吸引了12个国家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领域的130家政府职能部门、科研机构、高校、企业、公益组织及青年团队的积极参与,涌现出一批具有创新性和实践价值的技术方案与示范项目,涵盖红树林、滨海盐沼、海草床、珊瑚礁、牡蛎礁、砂质海岸、河口、海湾等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也涵盖了海洋污染防治与废弃物循环利用等领域。大赛不仅挖掘了一批具有潜力的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技术和范例,也为后续国际合作与成果转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发布联合国“海洋十年”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大赛优胜项目及“海洋十年”中国行动国际合作种子基金资助项目名单
对接会上,发布了联合国“海洋十年”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大赛优胜项目及“海洋十年”中国行动国际合作种子基金资助项目名单,包括“科学十年”行动:国际赤潮治理的“中国方案”、青岛西海岸新区以“五高协同”构筑人海和谐引领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新范式等项目在内的45个项目成功上榜,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局、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与生态环境学院获优秀组织奖。包括比利时项目在内的13个优胜项目代表在现场进行路演展示。
发布《中国蓝碳蓝皮书2025》
会上,中国海洋大学未来海洋学院院长、海洋碳中和中心主任李建平发布了《中国蓝碳蓝皮书2025》。该书由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碳中和中心牵头组织,邀请国内外30余家单位的70余名专家学者联合开展专项研究,结合碳中和愿景目标,从多维度、多角度选取指标和数据,对我国蓝碳现状、问题与未来发展等进行剖析,为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案。
《2025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青岛共识》研讨
此外,会议还研讨形成《2025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青岛共识》。该共识凝聚了与会各方的集体智慧与经验,从技术、产业、治理、青年等层面,明确了海洋生态保护修复的关键目标与实现路径,强调科技创新、多元参与、务实行动、国际合作和生态价值实现,旨在推动海洋生态系统恢复与可持续管理,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海洋命运共同体提供行动指南,贡献中国理念与中国方案。
联合国“海洋十年”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成果对接会是对联合国“海洋十年”倡议的积极响应,也是共谋生态文明之路的生动实践。会议促进了全球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领域的知识共享与资源对接,还集中展示了中国在海洋生态保护修复与蓝色经济发展中的创新成果与实践智慧,为推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注入了新动力。
文:孙焱 图:刘莅 会务组
编辑:李华昌
责任编辑:李华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