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 8月24日至25日,海洋气象领域科教融合交流活动在中国海洋大学举办。中国海洋大学校长张峻峰,中国气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全国气象科教融合创新联盟主任委员熊绍员,复旦大学张人禾院士出席活动开幕式。中国海洋大学副校长王厚杰和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副司长臧海佳主持活动。
张峻峰校长致辞
张峻峰首先对各位领导、嘉宾的莅临指导表示欢迎,并介绍了学校海洋气象学科的发展历史和“产、学、研、用”一体化人才培养的做法和成效。他指出,当前学校正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百年校庆之际给全体师生的重要回信精神,奋力把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和如山厚望转化为一流大学建设的生动实践,将携手全国气象科教融合创新联盟成员单位共建共享科教资源,共同为教育强国、海洋强国建设和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熊绍员副局长作总结发言
熊绍员从政治高度、战略要求与发展大势三方面深入分析了深化海洋气象科教融合的重大意义,充分肯定了当前工作进展并概括了本次活动取得的成果,提出要进一步强化资源整合与协同攻关,深化人才培养与学科支持,号召各单位把活动精神与行动方案落到实处,共同推进气象科教深度融合与高质量发展。
张人禾院士作学术报告
在海洋气象科技报告会环节,张人禾院士提出以亚澳非季风大科学计划作为国际合作平台,推动区域协同观测与跨学科理论突破,把服务防灾减灾与气候适应作为科学计划的根本导向。崂山实验室宋丰飞研究员介绍了全球变暖背景下大气能量收支与典型海洋气象事件的机理研究和高精度数值模拟,以提高对极端事件的识别与预警能力。在交流环节,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二级巡视员闫冠华系统解读了《气象科教融合创新行动方案(2025—2027年)》,指出该方案的核心在于引导高校科研聚焦气象业务需求,旨在促进人才培养、科教资源融合与成果转化的高效协同。全国气象科教融合创新联盟秘书长、中国气象局干部培训学院副院长谷峻岭回顾了联盟成立两年多来的工作进展,强调联盟平台发挥着资源互通、经验共享的枢纽作用,其中年度科技进展评选作为推动成果传播的标杆,已产生显著的示范效应。中国海洋大学海洋气象学系主任李春教授介绍了海洋气象教育共同体的建设思路与推进情况,提出以多边协作机制促进教学、科研与行业需求的紧密对接。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副主任张雪芬从观测体系与技术路线出发,呼吁加强高校在海洋观测规划、仪器技术开发与国产数据应用方面的参与,推动观测数据自主可控与质量提升。全国气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邱新法教授梳理了气象专业学位建设进展,强调要抓住政策机遇,深化学位点建设与应用型气象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各家单位代表进行了踊跃交流发言,为海洋气象科教融合的未来发展献计献策。
本次交流活动形成的重要共识与战略举措,将有效推动联盟成员单位在观测体系共建、人才联合培养、科研协同创新与成果高效转化的深度合作,助力国家海洋强国建设和气象高质量发展。活动由中国海洋大学和全国气象科教融合创新联盟共同主办。来自中国气象局及其有关单位、科研院所和高校等32家单位的领导和专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海洋气象科教融合的新路径与新举措。
通讯员:石剑 图:赵海磊
合影
编辑:赵奚赟
责任编辑:李华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