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海大

首篇介绍中国近代海洋气象学发展历史的英文文献正式发表

作者:李子光来源:海洋与大气学院发布时间:2025-08-27

字体:

本站讯 8月25日,中国海洋大学海洋与大气学院傅刚教授、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原院长端义宏在国际知名出版集团ELSEVIER旗下Geosystems and Geoenvironment(《地球系统与地球环境)期刊,发表题为“Initial development of marine meteorology in China: Insights from two pioneers Prof. Pingjan Tsiang and Prof. Binhua Wang”(中国海洋气象学的肇始征程——两位先驱者蒋丙然与王彬华的拓荒志)的论文,还原了1920年至1980年中国海洋气象学从“起步奠基”到“专业深化”的发展脉络,这是国际学术界首篇介绍中国近代海洋气象学发展历史的英文文献。文章聚焦蒋丙然先生与王彬华先生的学术贡献,梳理了师徒二人“科学传承”的历史脉络,探讨了主权争夺、战争动荡、语言壁垒对中国近代气象学的影响,填补了国际科学史界对中国海洋气象领域先驱学术成就的认知空白。

青岛是中国近代气象学(含海洋气象学)的发源地。1898年德国建造的“青岛观象台”作为远东三大观象台之一,是中国最早系统开展海洋气象观测(含气象、潮汐等)的平台。1924年10月10日,蒋丙然先生与其他科学家在青岛共同发起成立了中国气象学会,在推动中国海洋气象学发展的进程中,蒋丙然先生与其弟子王彬华先生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受历史条件所限,两人学术成果多以中文发表——蒋丙然先生仅有一篇法语论文。王彬华先生的著作《海雾》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唯一一部全面系统研究海雾的权威专著,1985年该书由中国海洋出版社和世界著名的图书出版公司Springer-Verlag公司组织翻译成英文,在世界各地发行。

文章系统介绍了两位学术大师的生平和贡献。蒋丙然先生是中国近代气象学的“引入者与奠基者”之一,他早年留学比利时,专攻农业气象,后受高鲁先生邀请投身现代气象领域,是中国最早系统掌握西方气象学理论(早于挪威Bergen气象学派气旋模型)、学成后归国实践的学者之一。蒋丙然先生的杰出贡献在于完成“西方气象学本土化的初始转化”。1915年至1921年,他连续出版五部气象学著作,虽以期刊增刊形式发行,却成为中国首批气象学教材,破解了学科起步阶段“知识传播无介质”的核心难题。他创立中国气象学会并长期任职,推动气象观测标准化、搭建区域观测网络,为海洋气象学发展构建了组织与制度框架。

王彬华先生于1935年师从蒋丙然先生研习气象,是中国海洋气象学的“深化者”之一,实现了气象学向海洋气象分支的精准聚焦与系统拓展。他自20世纪40年代起聚焦海雾研究,1983年出版中文版《海雾》专著,1985年推出英文版Sea Fog,这是全球首部系统研究海雾的学术专著。他将中国沿海海雾观测数据与海雾物理机理相结合,形成“现场观测→理论研究→国际传播”的闭环,标志着中国海洋气象学从“数据积累”迈入“理论体系化”阶段。此外,1956年他在山东大学创办中国首个海洋气象专业,推动学科从“学术研究”转向“人才培养”,完成海洋气象学的专业学科化转型。1959年他组织开展了中国首次人工造雾试验,将海洋气象知识与军事、农业应用相结合,践行了“理论-应用”的科学发展逻辑。

通讯员:李子光 

文章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772883825000433


编辑:赵奚赟

责任编辑:刘莅

回澜阁
海大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