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荟萃

【大众·半岛新闻】首创“速发海参”撬动千亿产业链,中国海洋大学教授薛长湖获2024年度青岛市科学技术最高奖

作者:王丽平来源:大众·半岛新闻发布时间:2025-07-21

字体:

  在2025年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卓越大讲堂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海洋食品加工与安全控制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海洋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名誉院长薛长湖与学生们分享了一句话:一个人能把自己的兴趣和事业结合起来,是人生最大的幸运。薛长湖说,他就是这样的幸运儿。

  作为我国自主培养的第一位农学水产博士,薛长湖将海洋生物资源的高效利用作为自己毕生的科研追求。“躺在实验室里的专利不是成果,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转变才是关键,这个转变就是应用。”

  7月18日,在青岛市科技创新大会上,薛长湖获2024年度青岛市科学技术最高奖。

  “腌咸鱼”也能走出院士

  “我们科学家要与产业紧密贴合。”这是采访中薛长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如果说,从实验室技术到产业化应用的距离是25000里,3年前,我们研究院到产业化的距离大概是5000里,通过几年的发展,现在,我们离产业化的距离大概是2000里。”2020年12月30日,青岛海洋食品营养与健康创新研究院正式揭牌,薛长湖出任院长。薛长湖说:“一项技术的发展就像一个孩子的成长一样,需要一个过程。”

  如此注重产业化应用,这和薛长湖的专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我的专业其实是非常接地气的,专业名叫水产品加工,在我老家这个专业被看作是‘腌咸鱼的’。”薛长湖笑着说。

  1965年,薛长湖出生于江苏泰州一个农村家庭,“往上三代目不识丁”,家里贫穷可谓家徒四壁。水乡长大的他,每天上学要扛着弯弯的木板凳,经过由两块水泥板拼成的窄窄的桥,走上几里地才能到学校。小学时代的他从未想过农村之外的世界是怎样的。

  转折出现在了初中时期。“当时上山下乡的王老师给我讲了很多外面世界的事。”这给了薛长湖以启迪,让他有了“跳出农门”的想法。

  当面临考中专还是高中的选择时,“中专的方向一般是老师,在当时很了不起。”但是为了能上大学,薛长湖选择了高中。最终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进入高中尖子班。

  1980年,15岁的薛长湖参加高考,在填报志愿时,还不知道青岛在哪里的薛长湖,听师姐说报了海大的物理系,他就跟随师姐填报了海大。

  但拿到通知书时,薛长湖却“恨不得钻到地里去”。“父母都说水产品加工这不是腌咸鱼的吗,还用上大学?”

  被从化学专业调剂到水产品加工专业的薛长湖没想到,“腌咸鱼”也能走出他这样一位院士。

  作为水产品加工专业的第一届学生,大学期间,薛长湖没有任何业余爱好,“目标非常明确,就是学习,这也是当时最大的乐趣。”薛长湖说。

  这个专业对化学要求其实很高,这让本就喜欢化学的薛长湖兴趣渐浓。其中有一门化学有机合成的课程,就让薛长湖着迷到了极点。任课老师是复旦大学毕业的资深教师,大一期中考试班上只有5名同学及格,这让对自己很有信心的薛长湖很受刺激,这也激发了他的斗志。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大一期末考试时,在两个班里,薛长湖考了第一名。

  “回过头看,基础很重要,那时候脑子里没有产业规划、国家发展等重要议题,只有眼前的一个个方程式。”也是这种心无旁骛的钻研劲头让薛长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国自主培养的首位农学水产博士

  本科毕业后,薛长湖跟随陈修白先生攻读研究生。硕士期间,薛长湖进行了人造鱼肉蛋白纤维纺丝工艺的研究,读博期间主攻养殖对虾和海捕对虾的分析与比较。

  1990年,薛长湖博士毕业,成为我国自主培养的第一位农学水产博士。“我的博士毕业证书上的号码是0008,全校第8个博士。”薛长湖说,这也成了他的幸运数字,也是他幸运的开始。

  博士毕业后,薛长湖留校任教。他参与的第一个科研项目是山东省水产局项目——“鳀鱼综合利用”,就是将鱼做成蛋白粉,鳀鱼蛋白质、鱼油含量高,能制作鱼粉、保健品和药品等。这也开启了我国大宗低值海洋水产品高效利用之路。该项目的研发经历使他在海洋资源利用方面建立了系统性认知。

  “尽管过去30多年,但到现在这个项目依然很有吸引力。前不久,浙江台州的一个企业和我们洽谈,想要继续沿用这个项目进行转化,转化费2000万。”说起这些,薛长湖有些激动,“这说明我们那时候的研究很超前。”

  薛长湖说每一种海洋生物都是一座宝库,值得深入研究、开发。随后他进行了“海洋低值鱼蛋白的挤压组织化技术及其关键设备”“海带综合利用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等项目,2010年,他和团队的“海洋水产蛋白、糖类及脂质资源高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拿了第一个国家奖后,我就在琢磨,如何将论文很好地与产业结合,推动产业发展。”薛长湖说,做科研,可以改变世界,比如基因编辑,第二可以改变行业,第三可以推动行业。“我们做的是推动行业的事。” 薛长湖认为,科学研究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三类。基础研究是做从0到1,我们做产业化是从1到10,这中间包含从原理到样机、中试、放大到工厂等13个环节,中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于是薛长湖开始着手建立中试基地,为产业化转化更好地打通道路。在他的主导下,学校陆续建立了山东省海洋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各级各类工程中心和转化平台。近两年,他又组建了海洋食品加工与安全控制全国重点实验室和教育部“未来海洋食品智能制造概念验证和中试熟化基地”,引领了相关领域科技工作者开展有组织、高水平科技攻关。

  研制出速发海参技术体系

  我国作为人口大国,食物安全是国家发展的重要保障。薛长湖将粮食安全的议题投入到海洋生物资源的高效利用中。“海洋生物能为人类提供的食物是陆地上提供食物的1000倍。”

  在海洋生物资源的高效利用方面,薛长湖最为行业熟知的是海参精深加工技术。

  “以前,吃海参最大的痛点是要把海参泡发,程序复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10余年间,薛长湖和团队对海参进行了多方面研究。刺参体壁和内脏营养成分比较分析、加热温度对海参质构特性及组织学变化的研究、海参胶原蛋白的提取及理化研究、海参营养液DNA快速提取及种类鉴定方法、鲜活海参清洗工艺实验研究……为了攻克一个难题,他常常带领团队在工厂里一待就是一个星期。通过一系列研究,他建构起了海参精深加工的技术体系。

  最终,他首次开发出了速发海参加工技术体系,一般泡发时间需要4至5天的干海参,8小时即可食,而且营养流失少。海参不再需要经过蒸煮、干燥、复水等复杂程序才能吃到,“一泡即发”的速发干海参上市后获得消费者的认可和喜爱,推动了行业进步,也推翻了传统水产品加工技术,推动我国海参全产业链产值迈上了千亿元台阶。

  薛长湖说,以往中国的水产品加工以卖原料为主,随着国家进步,如何将数量安全向质量安全转变,这是薛长湖一直思考的问题。

  基于此,薛长湖针对我国传统大宗海洋水产品、海参等养殖海产品、南极磷虾等战略性海洋生物资源,突破高质化、营养化和健康化加工的共性关键技术,构建起我国海洋水产品的现代加工技术体系。“原本不被看好的鱼粉、鱼油,现在也成了供不应求的产品。”同时,创建了青岛海洋食品与营养健康创新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技术成果在100余家企业推广应用,贡献新增产值超500亿元。

  一脉相传,培养180余名海洋领域研究生

  我国现代海洋药物研究的先驱管华诗院士曾担任薛长湖的班主任。薛长湖至今都记得在一次实验中遇到困难时,管老师对他说的一番话:急于求成,重结果轻过程,容易忘记为了什么而出发。如果一开始设定好实验目的,是为了人们的美好生活而研究,一些方法和思路就能迎刃而解了。这番话也成为薛长湖始终坚定科研道路的重要激励。

  所以,薛长湖也始终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出众多科研力量。从教35年来,组建全国海洋生物产业与健康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等新型教育教学组织,指导和培养出60余名博士、120余名硕士,80%以上的毕业生走向了科研、教育、技术、乡村振兴等岗位,为我国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事业培养和造就领军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

  多年前,在给学生讲话时,薛长湖说他的梦想是未来我们所有食物都来自海洋,“现在看这不是梦了,而是真的有可能实现。”

  在2025年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卓越大讲堂上,薛长湖与学生们分享了一句话:一个人能把自己的兴趣和事业结合起来,是人生最大的幸运。薛长湖说他就是这样的幸运儿。

  薛长湖说,他将会把这份幸运继续坚持并传承下去,为我国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事业培养出更多科研人才。

(半岛全媒体记者 王丽平)

新闻链接:【大众·半岛新闻】首创“速发海参”撬动千亿产业链,中国海洋大学教授薛长湖获2024年度青岛市科学技术最高奖


编辑:左伟

责任编辑:左伟

回澜阁
海大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