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海大

【大众日报】拓荒“无人区”,让科技成果服务国家战略

作者:王亚楠来源:大众日报发布时间:2025-07-04

字体:

□ 本报记者 王亚楠

  厚植创新沃土,勇攀科技高峰。今天上午,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矢志创新发展 建设科技强省”科技工作者系列记者见面会第三场,邀请4位在全省科技大会上受到表彰的科技工作者与记者见面交流。

  “我们研发的面向工业物联网的5G关键技术,就是要借助无线通信链路打通传统产业数智化升级的‘最后一公里’。”山东大学智能通信技术研究院院长张海霞带领团队通过“精准过滤+预测调度”的方案破局,解决了工业场景下的5G通信服务质量需求不能满足的问题。通过构建低时延、高可靠、大连接的工业物联网,实现了工厂内部全要素、全流程的数字化互联互通,确保5G网络能够真正可靠地承载工业控制、实时数据传感等核心应用。

  山东是工业大省,借助以5G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传统产业赋能、破解数智化转型正是当下的关键。在海尔空调胶州工厂的实践中,通过张海霞团队5G技术的成果应用,有效提升了产线效率,实现了设备的“看得更清、反应更快、协作更智能”。“目前已形成一套可复制、可移植的解决方案,通过5G与工业的深度融合,将有力推动山东构建起万物互联、智能协同的未来工厂新范式,助力山东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张海霞说。

  “建成我国首座装机容量600kW的海洋能多能互补独立电站,不仅解决岛上300多户居民的部分生活用电,还为当地海水养殖提供了绿色动力,成功实现了海洋能海岛供电的工程示范。”长期以来,如何为远离大陆的海岛稳定供电,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山东省海洋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史宏达带领团队,创新性地提出“海能海用、就地取能、多能互补、独立供电”理念,巧用波浪能点亮海岛绿色未来。

  在“无人区”拓荒,既要有颠覆性创新的勇气,更要有将实验室成果转化为服务国家战略的非凡韧劲。面向国家能源战略重大需求,2008年,史宏达带领团队踏上探索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道路,聚焦波浪能高效捕获与稳定转换等国际前沿领域,成功研制出适应我国海况特征的系列化波浪能原型装置。为推动技术创新落地,长期与海洋工程、能源电力企业深度合作,在海岛渔村、科研平台等建立了多样化的应用场景,显著加速了波浪能的商业化进程,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

  近年来,流油淌蜜的“烟薯25”风靡烤薯界,被大众称为“烤薯界的爱马仕”,这一明星新品种的培育者就是烟台市农科院副院长辛国胜。“烟薯25自2015年在全国开始大面积推广,2019年以来,一直是全国推广面积最大的甘薯品种,增加社会经济效益500亿元以上。”辛国胜说,烟薯25引领了甘薯产业的发展,富了一批农民,也为我国种植业结构调整、乡村振兴发挥了积极作用。

  “科研无止境,实践出真知,我们研发的技术好不好?关键是看这项技术能不能带来切实的效果,能不能解决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辛国胜说。坚守科研一线29年,辛国胜攻克技术难题10余项,为甘薯产业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下一步,他和团队将围绕产业短板,比如对淀粉型甘薯品种存在高产、高淀粉率、淀粉品质难于兼顾的问题进行研究,力争选育一个高淀粉、淀粉黏度高、高产、抗病的好品种,“让种植者受益、加工企业受益、消费者满意,为我国农业产业振兴发挥好作用”。

  “科技创新不是孤岛,而是政产学研用共绘的拼图。”青岛镭测创芯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琪超这颗从高校实验室走出的创新种子,在良好的创新生态支持下,走向产业一线、正在成长为参天大树。起步时资金短缺、产品研制及中试需要场地、市场拓展缺乏性能背书……王琪超说,是政府相关部门通过拨改投资金和创业园区孵化支持了团队的发展,并帮助团队的科研成果在本地的气象、环境、风电、航空等不同场景开展应用示范,快速提升了团队的影响力。

  “通过多年技术攻关,团队自主研发激光雷达核心器件,打破了国外长期的技术垄断。目前,该公司已形成覆盖地基、船载、车载、机载等全系列大气海洋激光雷达产品,构建了完整的产业化体系。”王琪超说。

新闻链接:【大众日报】拓荒“无人区”,让科技成果服务国家战略(2025年7月4日 2版)


编辑:左伟

责任编辑:左伟

回澜阁
海大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