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 近日,中国海洋大学医药学院、海洋药物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王洪玉教授联合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赵刚研究员,在不对称催化萘去芳构化构建手性脂肪族多环化合物合成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Enantioselective aza-electrophilic dearomatization of naphthalene derivatives”(对映选择性萘衍生物的亲电去芳构化)为题,发表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
高对映体富集的脂肪族多环骨架结构是众多药物和生物活性天然产物的核心结构单元。这类三维骨架显著增加了分子复杂性,并深刻影响其理化性质、生物活性及毒性特征。然而其合成也面临诸多挑战,如冗长的多步合成路线和对预官能团化底物的需求。在此背景下,稠合芳烃的催化不对称去芳构化反应(CADA)为直接构建高对映体富集、结构多样化的三维骨架提供了一种独特而高效的策略。该策略不仅可用于生成高附加值砌块,还可促进药物候选分子的后期官能团化。过去十几年间,该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具有电子偏向性的芳香化合物(如苯酚、萘酚、萘胺以及吲哚)上,然而萘类化合物因其显著的芳香性,在CADA反应中的应用仍面临巨大挑战。
不对称烯基萘去芳构化反应构建脂肪族多环化合物
针对萘去芳构化构建三维杂环分子难题,研究团队发展了一种银介导的对映选择性氮杂亲电脱芳构化方法。该催化方法可实现廉价易得的乙烯基萘类化合物与偶氮二甲酸酯形式上的[4+2]环加成反应,以高达99%的产率和99:1的对映异构体比值(e.r.)制得手性脂肪族多环化合物。该方法的核心在于形成了一种氮鎓中间体,该中间体促进了萘环的后续去芳构化。通过100 mmol规模的实验以及产物多样化转化突显其合成实用性。机理实验和DFT计算,为理解反应机理特别是实现对映选择性控制的原因提供了深入见解。以上研究为廉价易得萘衍生物的高附加值利用提供了新策略,为相关药物研发提供了物质基础。
团队合影(前排中为王洪玉教授)
中国海洋大学为该论文的第一通讯单位,中国海洋大学医药学院王洪玉教授与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赵刚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医药学院博士后刘俊为第一作者。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泰山学者青年专家、中国海洋大学青年英才启动经费、国家博士后创新人才计划、山东省博士后创新人才计划、青岛市博士后项目等项目资助。王洪玉教授一直致力于生物电子等排体领域的研究,发展二维结构向三维结构转化的高效合成策略,应用于新型医药分子的研发。目前已在Nat. Chem.、Nat. Catal.、 Nat. Commun.等学术期刊发表系列研究论文。
编辑:冯文波
责任编辑:刘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