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荟萃

【大众新闻·大众日报】《清代教育档案文献》第二编出版座谈会暨首发式在青岛举办

作者:薄克国 刘天语 郭茜 陈琳琳 李刚来源:大众新闻·大众日报发布时间:2025-05-27

字体:

518日,“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国家古籍整理出版专项经费资助重大项目《清代教育档案文献》第二编(全30册)在中国海洋大学举行首发式和座谈会,并向中国海洋大学图书馆赠书。

本次活动由现代教育出版社、中国海洋大学联合主办,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国家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承办。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原文化部部长王蒙,中国文联副主席潘鲁生,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臧永清,中国海洋大学党委副书记卢光志,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原馆长邹爱莲,中国出版协会副理事长惠西平,国家图书馆原馆长詹福瑞,中山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所所长黄仕忠,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傅刚,三联书店总编辑常绍民,故宫出版社原社长章宏伟,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原社长刘国辉,青岛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马琪、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常务理事陈定方,研究出版社原总编辑沈悦苓,中华文化发展促进会副编审殷芳等数十位文化教育出版界嘉宾、专家学者受邀出席。

卢光志、臧永清、潘鲁生分别致辞,王蒙发表讲话。图书首发仪式和座谈会分别由现代教育出版社社长张晶晶、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名誉院长修斌主持。学校党委宣传部部长于淑华、统战部部长陈鷟、文科处处长董跃、图书馆馆长谷强、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熊明、刘怀荣教授、赵成国教授、韦春喜教授、马树华教授等文新学院师生代表参加活动。


《清代教育档案文献》第二编,由著名文史专家、中国海洋大学特聘教授卜键主编,中国海洋大学等多家单位的学者共同参与,现代教育出版社出版。文献收录第一历史档案馆现藏清代学政奏折近四千件,辅以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学政奏折三千余件为参证,涉及雍正朝至道光朝学政人物近五百人,构成了一部较完备的清代学政档案文献。参加首发仪式与座谈会的专家学者围绕该文献出版的价值和意义、清代教育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作用等展开讨论,深入研讨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制度的沿革与嬗变,高度肯定了《清代教育档案文献》的重大出版价值和学术价值。

王蒙先生在讲话中强调:“本书的编纂出版,是我国文化生活、出版事业、教育事业的一件大事。教育的档案、学政的文献,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重大,它也是中心权力系统、人才选拔、科举制度、官员体系、吏治管理的大事。《清代教育档案文献》实现了传统文化的‘两创’与‘两结合’。热烈祝贺这一活动在海大举行,希望继续加强学习推动。此外,我对卜键先生治史和普及史学知识,谨慎、准确,又非常生动地呈现历史、重塑历史故事,非常有兴趣,我也读得很有趣味。借此机会表达对卜键先生的事业成就的祝贺,也是一件快乐的事。”


中国海洋大学党委副书记卢光志在致辞中对王蒙先生及各位专家学者的莅临指导表示欢迎和衷心感谢,他简要介绍了学校在海洋文化研究、文史研究及人才培养领域的传统和成就。他表示,《清代教育档案文献:第二编》“历经四载寒暑,凝聚着以我校特聘教授卜键先生为首、历史文化系教师为主要力量的学术团队的智慧与努力。编纂团队通过对清代历朝学政的相关奏折的系统整理,为当代高校教育观照‘政教相维’的治理智慧、体悟‘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供了重要文献支撑。”


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臧永清,强调了《清代教育档案文献》这一国家级出版项目的重要性。并表示“它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这是一部全面反映清代教育的百科全书,使我们得以纵横察览近三百年的清代教育的历史发展流变,思考近现代中国教育变革的深层背景和内因。第二,紧扣专业主题,用大书力作成就(中国出版集团)教育出版的学术品格。中国出版集团是学术出版重镇,我们不仅要持续擦亮‘人民文学’‘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三联书店’等大社名社的品牌,更要注重发展‘现代教育’这样的专业品牌,尤其是在教育学术出版方面。第三,这一填补空白的基础教育文献正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尤其是在学术界和高校领域。”最后,臧永清提出“感谢卜键先生全方位调动学术资源,协助出版方获得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及文旅部清史纂修与研究中心的支持,倾力带领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师为主干的编纂团队,历时四年,对清代历朝学政的奏折进行全面整理,才最终完成这一重大项目的编纂出版。”


中国文联副主席、山东大学讲席教授潘鲁生,讲述了与主编卜键数十年的情谊与学缘,赞扬了卜键教授“精微考据,深邃思辨,秉持‘板凳甘坐十年冷’的治学精神。特别是在当下知识生产不乏功利化的语境中,卜健的学术研究以及这一新著的问世,展现了传统学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的生命力,印证了沉潜型学术道路的重要价值。”潘鲁生认为,“《清代教育档案文献》第二编,首次构建起跨越两岸、贯通朝代的学政档案体系。严谨客观地保留了历史档案的原真性,同时做出了深刻的学术阐释,不仅把握国家人才选拔、地方治理与文化传承的内在关系,实现了文教制度研究的重要突破,而且建立了社会史的新视角,为研究清代社会流动、阶层分化与文化整合提供了全新材料;作为中国教育转型关键期的历史研究,为理解近代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提供了重要线索,为当代教育发展与国家治理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源。”致辞最后,潘鲁生提出“清代教育制度的历史,仍可为当今教育改革提供深刻的镜鉴。正如卜键所说:‘历史档案的整理,是为未来开一扇窗。’”


图书首发式后,臧永清代表承办方向中国海洋大学图书馆馆长谷强赠书,卜键教授在赠书上题签:“百年海大,书香一路陪伴”。

随后进行的图书座谈会上,主持人修斌教授邀请国家图书馆原馆长詹福瑞等专家学者依次发言。


国家图书馆原馆长、党委书记,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原主任,河北大学原党委书记、教授詹福瑞发言,詹教授对卜键主编的《清代教育档案文献》第二编(历朝学政)的编纂出版表示祝贺,并认为“它首先是一部教育专书,中国史书中没有专门的教育制度记载,古代科举制度主要是为国家选拔官员,因此《清代教育档案文献》关系到中国古代职官的选拔、任用和考核机制。清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关键时期,可以说《清代教育档案文献》通过实例完整呈现了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型过程,包括教育功能从选拔职官到大众教育的转变。其次,《清代教育档案文献》有助于认识中国现代教育制度中‘科学’和‘民主’两个精神的确立过程。最后,《清代教育档案文献》对于建立自主知识体系、研究教育和现代化进程具有基础性作用。”

国家第一历史档案馆原馆长邹爱莲评价主编卜键“不仅文史兼通,文字优美,下笔如神,且感于他重视史料,重视档案文献的发掘利用,更感于他不仅自己写作研究重视档案文献的利用和考证,且亲力亲为编纂档案,惠及后人。”随后她表示,“《清代教育档案文献》在内容上填补了教育史料书籍的空白。第一编‘诏谕、规制’可称为宏大叙事,即从国家层面、大的层面汇集了清代教育的历史,第二编‘学政’则从细致的、具体的方面展示了清朝教育在选拔人才等问题上的做法、经验和问题,内容更丰富多彩。”最后,邹爱莲从卜键在概论中谈到的“学政可以密折奏事,或报告当地风土人情,也可以参奏某些人某些事”,这一点出发,认为另一方面“总督巡抚每年年底也要密考、密奏该省学政当年的表现,这些密考档案中能发现、可研究很多问题。密考内容——学政的学士学问水平;是否公平公正;是否有收受贿赂行为;对科场管理是否严格;延聘的阅卷幕友是否遵循了回避制度等等”,并列举了档案中的案例进行说明。

三联书店总编辑、《读书》杂志主编、编审常绍民对此书的出版表示祝贺,并谈及“清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王朝,也是最后一个王朝,直接与我们现代社会接续。虽然历经时代巨变,清代的一些制度无疑对后世包括我们当代产生了潜在或明显、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由于一些原因,清代制度包括教育制度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同时由于研究重点长期偏重于清代晚期,强调巨变的一面,对重视不够。这套丛书用原始资料,非常全面地反映了有清一代教育制度的全貌,出版价值非常高,某些方面甚至可以说有开拓意义。史学界曾有过史学就是史料学的观点,尽管中国是一个文献大国,史学传统悠久,但保存下来的东西并没有想象得那么多,大量东西灰飞烟灭。本丛书可以说在可能的范围内尽量做到无遗漏,尤其是第二编,汇集了珍藏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和台北的七千多件奏折,弥足珍贵,无疑可为学术研究提供坚实的基础。中国向来重视教化,其中起最大作用的就是教育。第二编以‘学政’为中心,向人展现了教育制度的运作机制,属于国家治理的一个重要部分。以上种种,从不同方面显现出丛书的出版价值。”常绍民还通过商务印书馆在晚清教育中承担的重要使命和作用,表示“卜键先生主编的这套丛书,对研究和了解我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史,对了解社会变迁,也有不菲的价值。”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原社长、编审刘国辉,在座谈会上提出“在数字出版冲击下,纸质出版应追求两个方向:一是原典式的资料书,为专家学者乃至执政者提供系统完整的资料,二是创造经典的书。《清代教育档案文献》,这套书‘毕其功于一役’,为教育研究提供了清代的系统档案资料,正是‘原典式的史料书’,功莫大焉。时下浮躁的社会风气波及出版,影印形式比点校本更好地保留‘原典’,而此书采用了影印形式。在影印出版之后,《清代教育档案文献》还可以开发出更多新的选题,值得长期进行研究。这套书的出版也证明了现代教育出版社经过20年发展,由量变到质变,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文选》学研究会会长傅刚,认为“《清代教育档案文献》这部丛书不是一般的文献资料汇编。……此书具备了‘典’的性质,资料详备,系统有规模。从《周礼》开始,学政即为国家之本。对于清代重要的教育制度——学政制度的研究,对于中国教育现代化研究,这部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傅教授还特别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提出,“这部具有系统性的原始档案汇编,可以提供丰富的学术研究资料和研究题目,有助于学术研究和高校教育,还可为当代教育提供启示。”

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古文献研究所所长黄仕忠,认为“《清代教育档案文献》的编纂出版为教育史研究者提供了丰富资料。文化传承、教育传承在中国传统文化极具重要性。清代是封建时代的最后一个王朝,教育传承方面起到了最重要的作用,这部丛书填补了明代以前教育资料缺失的空白。主编卜键利用其组织能力整合深藏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档案文献,这项工作不仅对于研究古代教育史、教育制度具有价值意义,而且借助近三百年的档案文献能够了解中国传统教育或国家制度背景下的教育情况,这是开创性的工作。”同时黄教授还提出“过去几十年西方学术界开始重新认识中国古代的人才选拔制度,认为它在某些方面是最合理的。我们不能简单粗暴地推翻以前行之有效的东西,需要具有真正的、客观的历史认知。《清代教育档案文献》的编纂出版,为我们提供了客观认知历史的一手资料。”

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故宫出版社原社长,故宫学研究所所长,南开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章宏伟认为“《清代教育档案文献》这部大型的档案文献,为清代教育史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填补了以往研究中的资料空白,将推动清代教育史研究迈上新的台阶,有望推动相关研究取得新的突破。以往的教育史研究,对于清代学政制度的了解,主要依赖于乾隆年间的资料,而这部档案文献涵盖了从雍正朝到道光朝的大量学政资料,其史料价值不言而喻。这部书的价值将随着使用者的不断增加而愈加凸显。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学者投入到这一领域的研究中来。”

中国出版协会副理事长,陕西人民出版社原社长,编审惠西平说:“作为出版人,我认为这部书从现有的资料和形态来看,是一本好书,具有国家级编纂水平,属于大型经典文献类图书,且在选题属于第一流,将会影响久远。与主编卜键先生结交数十年,对他治学深有感触。卜键先生创作精力旺盛,作品井喷式出现,且涉猎广泛,从金瓶梅到红楼梦,从武侠到清史研究,都有深入的研究和创作。同时保持着严谨的治学精神,对待读者的意见也是从善如流。”

中国海洋大学党委常委、统战部部长陈鷟认为“教育是社会文明进步之道,清王朝能长治久安,教育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清代教育成就值得深入研究。2024全国教育大会提出建设教育强国,认为现代教育需要有历史根基,而卜老师和团队以及现代教育出版社所做的工作正是夯实这一基础的重要工作。”

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刘怀荣,也认为“《清代教育档案文献》收集了清代教育档案文献,体现了中国传统教育的智慧和精华。当代中国教育多借鉴于国外,对传统教育智慧的借鉴还不够,而这部书的出版将在这方面起到重要作用。通过这部书,可以从国家治理、教育制度、学校管理等各方面,找到清代教育乃至中国古代教育对当今教育的重要启示,比如结合古代教育智慧改变考评制度等。”他还特别提出“主编卜键先生是跨界的通才,从研究戏曲到小说、史学再到教育文献,都取得了显著成就。卜键先生加盟海大文新学院后,对学院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提升了人文学科的品位,为此表示敬意。”

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马树华教授表示很荣幸有机会参与文献盛典的编纂,对卜键先生与海大的渊源以及紧密的学术联系进行了回顾,并表示“将和团队同仁们一起利用两编《清代教育档案文献》共同推进中国海洋大学的清代历史研究,依托该文献进行文史人才培养。”


最后,本书主编卜键先生进行了总结发言。他首先对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提供珍贵的宫中朱批奏折、录副奏折表示感谢,特别是对第一历史档案馆原馆长邹爱莲为此书做出的贡献表示感谢。接着,卜键先生对修斌、赵成国、马树华等老师受邀参加此项目,以及学院师生与出版社一道精心组织本次活动表示感谢。最后,他向现代教育出版社及各地好友的支持,向张晶晶社长,及细心负责的聂金星责任编辑表示感谢。


(大众新闻·大众日报记者 薄克国 通讯员 刘天语 郭茜 陈琳琳 李刚)

新闻来源:2025年5月24日【大众新闻·大众日报《清代教育档案文献》第二编出版座谈会暨首发式在青岛举办

编辑:郭晓蕊

责任编辑:左伟

回澜阁
海大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