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 近期,中国海洋大学校级重点研究团队“会话分析研究团队”在汉语道歉行为研究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其相关研究的原创成果以“Apologies in Mandarin Chinese conversation: Lexical format and the reflexive construction of ‘apologizeables’”(汉语会话中的道歉行为:词汇形式与“可道歉事项”的反身性建构)为题,发表于国际语用学顶级期刊Journal of Pragmatics(《语用学学刊》)。论文的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为于国栋教授(会话分析研究团队负责人);第二作者为Chase Raymond教授(会话分析研究团队成员);第三作者为吴亚欣教授(会话分析研究团队成员)。
本研究运用会话分析的研究方法,对汉语自然会话中的道歉行为展开深入考察。研究聚焦于“不好意思”“对不起”“抱歉/道歉”这三种常见的道歉表达形式,深入剖析它们在不同互动情境下,处理各类“可道歉事项”(apologizeables)时所呈现的特征和规律。研究发现:这三种道歉表达并不可以随意互换,而是分别对应不同严重程度的冒犯事项:“不好意思”常应用于较轻微的社交冒犯或偶发的不便场景;“对不起”适用于较为严重且说话者承认自身责任的情况;而“抱歉/道歉”则不仅体现个人责任,而且涉及道德责任的违背。基于此,作者创新性地提出“道歉表达的程度连续统”的概念,这一成果在汉语道歉语用研究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相较于以往的汉语道歉研究,本研究展现出显著的原创性和引领性。其一,研究数据来源于真实发生的自然会话,突破了以往主要依赖文学作品、影视剧等想象场景的数据局限,使研究者能够深入分析道歉在真实互动中的具体序列结构与互动功能,提升了研究结论的实证信度和效度。其二,研究突破了以Heritage、Drew和Robinson等学者为代表的英语道歉研究发现,将会话分析视角成功引入汉语语境,深化了对“道歉作为社会行为”的理解,清晰揭示了三种道歉表达在互动中的规范性分布,以及参与者对其敏锐区分所蕴含的交际意义。研究表明,在实际会话中,简单地“选一个道歉词”并不能满足交际需求,参与者对不同道歉表达的精确选择,体现出高度的语用敏感性。其三,作者进一步探究了道歉格式中的主语表达、情态副词、语气词以及重复结构等要素对道歉力度和互动组织产生的影响。
于国栋教授
该研究成果不仅为汉语语言研究中兴起的会话分析方法提供了案例,更为未来道歉及其他社会行为的研究提供了范式,对推动汉语会话分析、互动语言学及相关领域的研究意义重大。这一成果的取得是中国海洋大学会话分析研究团队近年来建设成效的有力体现。在学校文科处的有力领导下,团队成员通过专业协作、人才培养、资源整合、学术交流等多方面举措,在数据收集和分析方法运用等关键环节形成强大合力,为开展高质量原创研究筑牢基础,营造出良好的研究生态,为学术研究的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通讯员:郭恩华
编辑:赵奚赟
责任编辑:李华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