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与大气学院海洋气象学系教工党支部先后入选第二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和山东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党支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海洋大学全体师生重要回信精神和考察学校三亚海洋研究院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和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突出师生共育、教学相长,打造“红心·白云”党建工作品牌,引领师生在海洋气象领域科研平台建设、实习实践教学、海洋气象科普等方面不断作出新贡献、取得新成效,展现高校基层党组织的使命担当。
一、着力加强党建联建,共筑海洋强国蓝色梦想
坚持党建引领,探索实践组织互联、资源互通、经验互鉴、发展互促的工作样态,联合全国15所高校、5家业务单位和4个科研院所,牵头成立海洋气象教育共同体,面向海洋强国、海上丝路、冰上丝路等国家和行业需求,推动高素质创新型一流海洋气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海洋气象“产、学、研、用”一体化人才培养。发挥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的示范引领作用,不断深化局校合作,与山东省气象局、青岛市气象局、海大附属实验学校、青岛市城阳区白云山学校等开展党建联建活动10余次。弘扬传承教育家精神,组织海洋气象学系师生寻访老一辈科学家,制作《浩海求索》系列专题片,讲述他们深耕教育事业,潜心科学研究的生动故事。将课程思政多维度全链条融入课程教学各环节,通过知识体系重构、线上线下混合、“以研助教、教研相长”、“本色+特色”等课程设计,推动教学-科研、理论-实践、海洋特色、传统文化及课程思政的多重有机融合,3门课程先后入选校级和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天气学教学团队入选全国气象教学团队,团队成员获全国气象教学名师等校级及以上荣誉奖励10余项,支部工作案例入选《高校教师党支部党建创新案例精选》。
海洋气象教育共同体成立大会
二、着力发挥学科优势,擦亮海洋气象科普品牌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充分发挥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作用,成立以“全国气象教学名师”等知名专家教授领衔,本硕博学生共同参与的高素质科普团队,构建“三联三融”工作机制,即师生联动、大中小学生联学、校地联合,将“思政宣讲、科技教育、科学普及”融入“故事讲述、知识传播和精神弘扬”,服务地方教育事业发展需求。党支部书记主持山东科学大讲堂、青岛市科普示范工程项目,带领支部成员在海大附属实验学校、青岛市图书馆等10余家单位开设“气象密码”校本课程、举办“海洋气象,自然与灾害”主题展览等,提供丰富教育资源,常态开展海洋气象科普。在八关山气象台设立海洋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在科普课程中融入学科历史文化、科学家精神等思政元素,深度打造具有海洋气象特色的实践研学品牌,每年接待大中小学生600余人次。自2020年起,支部凝聚师生力量,与青岛市城阳区白云山学校携手打造海洋气象科普新模式,共同建立校园气象站、开设海洋气象小讲堂、建成极地馆,已影响带动该校80%以上学生参与气象兴趣小组,形成300余天连续观测记录,帮助指导学生在全国青少年科技竞赛中获市级以上奖项30余项,助力该校获评全国生态文明教育特色学校、全国气象教育特色学校、山东省气象科普示范站,双方共建的山东省首个海洋气象科普馆现已成为青岛市中小学生研学实践基地。
党支部与海大附属实验学校党支部联合开展“弘扬科学精神 推动高质量发展”主题党日
党支部书记赵传湖进小学开展“蒲公英科普行动”科普讲座
三、着力推动科技赋能,持续强化气象保障服务
支部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印发的《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要求,通过有组织科技攻关、人才培养、平台建设和科技服务,推动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的高质量海洋气象发展。依托学校八关山气象台,与山东省气象局、青岛市气象局、兰州大学等单位,合作建成“海洋气象联合观测研究基地”、“一带一路”气候与环境观测网中国-青岛站、“海洋气象综合观测基地”,与山东财金万泽丰海洋科技有限公司共建“海上实验室”,发挥海洋气象学系的科研与技术优势,研发具有自主产权的海洋气象预报产品,涵盖预报模型、系统及相关产品,为海洋牧场、海上风电、军事演习等场景提供高质量气象环境保障信息服务。积极为青岛市气象局、青岛港等地方单位提供技术咨询与支撑服务,通过建立海洋气象赋能站等,提供海洋气象预报、气候预测、灾害预警等服务。积极参与青岛市海洋气象发展规划与决策咨询工作,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开展海洋气象国际合作与交流活动,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科研机构、业务单位建立合作关系,推动我国海洋气象事业国际化发展。支部的气候预测团队开发的基于卫星观测数据反演大气边界层结构和海雾识别与预报技术,为青岛上合峰会、海军节和海上卫星发射等国家重大活动提供气象保障,为国家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重要支撑。
“一带一路”海洋气象观测体系建设
支部党员黄菲教授参加北极科考服务“冰上丝路”国家战略
四、着力践行“大思政”理念,完善实践育人体系建设
支部坚持党建引领,凝聚校地多方力量,持续深化“大思政课”建设,构建一体化育人新格局,全力提升实践育人质效。建立支部整体统筹、各基层教学组织实施、社会各方力量参与的工作格局,全面落实协同推进机制,不断完善制度保障,形成强大工作合力。自2013年以来,推动涵盖气象台站实习、气象知识竞赛、天气预报技能竞赛、气象台站历史学习等内容在内的多样化实践教学,累计组织300余名学生在山东、黑龙江、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沿海省级、地市级气象台站开展实习实践,围绕地面观测、高空观测以及天气过程分析与短临预报等内容,教育引导学生在学以致用中,对气象观测和业务预报有更深刻的认识。指导学生分别在全国大气科学类专业大学生天气分析预报技能大赛和全国大气科学类本科生天气预报技能竞赛中获得9项个人和集体奖励。依托“海洋气象教育共同体”,持续深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和25家单位建立长效合作机制,以八关山气象台和“东方红”系列科学考察船等优质科研平台为坚实依托,为实践教学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平台。定期邀请海洋气象类重点用人单位,联合举办专场招聘会,不断加强校企合作,完善培养方案,提升培养质量,满足行业人才需求。
学生在青海省黄南州尖扎县黄河边野外实习
中国气象局副局长熊绍员与山东省气象局局长庞鸿魁在“八关山海洋气象综合观测基地”调研考察
接下来,海洋气象学系教工党支部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探索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面向国家战略部署,围绕山东、青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深化推进海洋气象“产、学、研、用”一体化人才培养,牢记嘱托,勇担使命,努力培养更多胸怀蓝色梦想、堪当时代重任的优秀海洋人才,为教育强国、海洋强国、海洋强省建设贡献力量。
通讯员:赵传湖 侯兆禄 耿雪晨
编辑:赵奚赟
责任编辑:刘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