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 近日,中国海洋大学医药学院、海洋药物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山东省糖科学与糖药物重点实验室李明教授联合香港大学李学臣教授以及香港理工大学陈声教授在空肠弯曲杆菌(Campylobacter jejuni)荚膜寡糖合成和免疫原性评价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以“Synthesis of Campylobacter jejuni Capsular Oligosaccharides and Identification of a Potential O-Antigen against Campylobacteriosis(空肠弯曲杆菌荚膜寡糖的合成及抗弯曲杆菌病潜在O-抗原的鉴定)”为题,发表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Science Advances (DOI: 10.1126/sciadv.adu2318)上。
空肠弯曲杆菌感染已成为全球重大公共卫生安全威胁之一。此类感染所引发的腹泻不仅是造成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第二大病因,也可引发反应性关节炎及格林-巴利综合征等不可逆神经系统并发症。由于空肠弯曲杆菌病原体对氟喹诺酮类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多重耐药性不断攀升,世界卫生组织将其纳入高度耐药病原体名单予以重点关注。空肠弯曲杆菌荚膜多糖具有独特的稀有庚糖结构,是该菌感染的关键毒力因子,也可作为新型抗菌糖缀合疫苗的潜在抗原进行开发应用。据统计,血清型HS:4是引起空肠弯曲杆菌感染的最常见菌株,研究团队以从空肠弯曲杆菌CG8486(HS:4)分离得到的荚膜多糖为靶标,开展了空肠弯曲杆菌荚膜寡糖的精准合成及其免疫原性评价研究。
图1 空肠弯曲杆菌CG8486荚膜寡糖的合成及其免疫原性评价
研究团队于2021年发展了制备稀有6-脱氧-庚糖氟苷的新方法,并采用间接构建1,2-顺式-β-D-艾杜糖苷键的策略,首次完成了空肠弯曲杆菌CG8486荚膜六糖的全合成(J. Am. Chem. Soc. 2021, 143, 11171-11179.)。继该重要工作后,研究团队利用金(I)催化的邻炔基苯甲酸酯糖苷化反应,首次建立了极具挑战性的β-D-艾杜糖苷键的普适性精准合成策略,适用于多种醇类受体与4种艾杜糖类(α-D-6-脱氧-艾杜庚糖、α-D-艾杜糖及D-/L-甘油型-α-D-艾杜庚糖)邻炔基苯甲酸酯给体的立体选择性β-糖苷化反应,最终实现了关键CG8486菌株荚膜二糖重复单元的多克级制备以及二糖、四糖、六糖及八糖糖苷的高效组装。精准合成了四种糖蛋白复合物(Di-CRM197、Tetra-CRM197、Hexa-CRM197、Octa-CRM197),并对其进行了系统的免疫学评价,结果表明糖蛋白复合物Di-CRM197与其他蛋白复合物具有同等免疫原性,从而推测结构最为简单的二糖可作为开发空肠弯曲杆菌疫苗的最小抗原表位。该研究不仅为含β-D-艾杜糖单元寡糖的高效合成建立了普适性方法,更为开发预防空肠弯曲杆菌感染的糖缀合物疫苗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海洋大学为本文的第一通讯单位,医药学院李明教授与香港大学李学臣教授、香港理工大学陈声教授为文章的共同通讯作者,医药学院王建军博士、香港理工大学杨雪梅博士和香港大学黄自容博士为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研究工作还得到了山东省海洋科学与技术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医疗卫生研究基金等项目资助。
团队成员合影(前排左一为李明教授)
编辑:刘莅
责任编辑:刘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