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光明媚,走过百年历程的中国海洋大学,繁花似锦,美如画卷。
2022年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中国海洋大学三亚海洋研究院并发表重要讲话。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海洋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任务。要推动海洋科技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把装备制造牢牢抓在自己手里,努力用我们自己的装备开发油气资源,提高能源自给率,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话语铿锵,嘱托殷殷,澎湃着激动人心的力量。
2025年4月9日,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中国海洋大学三亚海洋研究院发表重要讲话三周年之际,一场座谈会如约而至。这场以“牢记嘱托担使命 谋海济国谱新篇”为主题的座谈会,承载美好期待,标注新的起点。
“我们召开座谈会,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学校三亚海洋研究院重要讲话精神,总结三年来特别是2024年以来贯彻落实重要讲话精神所取得的重要进展成效,对下一步贯彻落实工作作出部署安排,推动一流大学建设乘势而上求突破、再创新局面、再上新台阶,为建设教育强国、海洋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张峻峰言辞恳切。
刚刚过去的2024年,是中国海洋大学发展史上极不平凡、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一年。10月24日,在百年校庆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学校全体师生回信,致以祝贺、勉励指导、殷切嘱托,与重要讲话精神一脉相承。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回信给全体海大人以巨大的振奋鼓舞、庆祝建校100周年活动圆满成功、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进一步加强、一流学科建设全面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能力不断提升……”张峻峰重点介绍了一年来,学校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推动一流大学建设,取得的11个方面的突破。
答卷振奋人心,蓄力再谱华章。
座谈会的三场主旨报告精彩纷呈,提气鼓劲,干货满满,在与会人员中引发广泛共鸣。
2025年初,DeepSeek火爆出圈,中国人工智能惊艳世界。作为一所海洋和水产学科特色显著的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如何抢抓机遇,科学布局人工智能研究与应用,助力特色显著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中国海大人开展了积极的研究和探索。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部董军宇教授以“人工智能大模型赋能海洋科学研究”为题,为大家介绍了“人工智能大模型发展历程”“AI大模型赋能海洋科学研究”和“AI大模型赋能海洋探测研究”。他表示,我国在海洋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战略窗口期,通过政策强力驱动与场景多元落地,协同推动技术研发、产业升级和国际竞争力提升,未来可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远海深海养殖搞起来,把渔业‘种子工作’这一篇文章做精做好,对我们的粮食安全可以起到一个很重要的压舱石作用。”
蓝色种业,事关中国人的饭碗,做精做好这篇大文章,中国海洋大学责无旁贷。
海洋生命学院王师教授以“打造蓝色种业 驱动‘水产南繁’体系创新”为题,介绍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包振民带领团队,践行大食物观,围绕水产种业发展需求,解决重大科学问题、突破关键技术,驱动“水产南繁”体系创新建设与发展的历程以及取得的成就。“立足南海、服务全国、面向世界。正在依托高端水产种质创制创新平台,致力于打造‘产学研’‘育繁推’一体化的蓝色种业新型复合体 ,促进蓝色种业进入4.0时代。用更多水产新品种丰富千家万户的餐桌,给中国老百姓提供更多更好的蛋白质。”
管理学院韩立民教授先后主持“我国海洋事业发展中的‘蓝色粮仓’战略研究”和“加快建设海洋强国背景下我国‘深蓝渔业’发展战略研究”两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座谈会上,他重点介绍了后者。“作为海洋渔业最具潜力的发展领域,‘深蓝渔业’是构建‘蓝色粮仓’、保障粮食安全、拓展海洋发展空间的重要战略方向。”他从基本内涵、基本特征、战略意义、重要进展等方面向大家详细阐释了我国“深蓝渔业”的发展状况和广阔前景。
韩立民期待,在他和团队的努力下,如同之前开展的“蓝色粮仓”战略研究一样,使“深蓝渔业”也进入国家战略。
现场响起热烈的掌声,表达了大家共同的心声。
南海之滨,崖州湾畔,成立六年的中国海洋大学三亚海洋研究院创新热潮涌动。
“传承海大基因,聚焦海南特色,围绕‘深海’和‘南繁(水产)’加强原创性、引领性海洋科技攻关,构建了‘2+4+8’高效开放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体系,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致力于建设成为一流的热带深海研究机构、海洋拔尖人才的培养基地和海洋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策源地,为建设教育强国、海洋强国贡献独特的理论思考与创新实践。”三亚海洋研究院执行院长何鑫如是说。
以工兴海,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华军领衔的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工程团队矢志不移的梦想。
工程学院刘福顺教授表示,伴随着学校海洋工程装备高水平研究队伍的创建,船舶与海洋工程博士学位一级授权点获批,与大连理工大学、三峡集团共建近海与海洋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以及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工程装备基础科学研究中心、海洋工程与技术创新研究院等新发展平台的建立……着眼未来,要进一步夯实基础研究,推动人工智能与海洋工程的深度融合,催生海工装备新质生产力,服务海洋强国建设。
三年前,在三亚海洋研究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部陈树果教授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了自己从事的海洋卫星遥感技术研发工作情况。
三年来,陈树果牢记嘱托,奋发图强,不断攻克行业技术难题,为实现“透明海洋”贡献智慧和力量。从揭开卫星定标的神秘面纱,到承担我国新一代海洋光学遥感卫星业务定标系统和定标场网建设,他带领团队稳扎稳打,影响力不断攀升。当下,正朝着无人机海洋遥感常态化飞行观探测的更高目标创新突破。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海洋经济的发展前景广阔。
“作为海洋经济领域的人文社科研究者,我们要在总书记对海洋强国事业的殷切期盼和对海大的亲切关怀下,矢志不渝地专注于海洋经济领域的理论与政策研究,扎根于时代发展的蓝色经济实践,心系海洋、向海图强。”经济学院王垒教授说,研究团队致力于打造海洋经济理论创新先行区,编著出版《新时代我国海洋强国建设方略研究》《海洋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践探索》等系列丛书,持续参与国家海洋经济发展战略与区域海洋发展规划研究,深度参与海洋经济领域标准与指数编制,推出涉海领域高水平咨政报告等,让学术研究的“海大学派”声名远播。
建设海洋强国,法治保障不可或缺。中国海洋大学在涉海国际法和国内法研究领域具有独特优势,在服务海洋强国建设的法治保障需求方面,跻身国内高校前列。
法学院青年教师于敏娜表示,将在学科优势的基础上,开展更深层次的学科交叉融合,不断提升理论研究和理论创新能力,为构建中国自主海洋法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服务和保障海洋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会场内,热烈的掌声一次次响起。大家饱含真挚情感的发言,汇聚起鼓足干劲、昂扬奋进的强大动力。
“站在历史新起点,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回信精神,牢记嘱托、勇担使命,感恩奋进、勇攀高峰,全面开创特色显著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新局面,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海洋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张峻峰强调。
走出会场时,与会人员仍意犹未尽。大家表示,将继续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三亚海洋研究院重要讲话精神和给学校全体师生重要回信精神转化为推动学校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把谋海济国的答卷写得更生动更出彩。
文:冯文波
编辑:冯文波
责任编辑:冯文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