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系聚焦

青春解码蓝色梦想 这届水产文化节“卷”出新维度

作者:范静蕾 刘少鹏来源:水产学院发布时间:2025-04-11

字体:

本站讯 四月的黄海之滨,春和景明,海风徐来洋溢着蓬勃生机。在中国海洋大学鱼山校区,一场以“渔光映海 逐梦深蓝”为主题的第十届水产文化节拉开帷幕。从海洋生物标本科普到苔藓生态瓶手作体验,从知识闯关挑战到社区公益科普,近十项精心设计的活动不仅在校内掀起水产文化热潮,更将“蓝色梦想”播撒到更广阔的社会空间。

十年深耕:打造水产文化育人新范式

走进水产文化节主会场,多个活动分布在多层台阶,构成了一片错落有致的“蓝色长廊”。玳瑁标本旁,鱼山科普志愿者协会孙超毅正向参观者讲解:玳瑁是世界一级保护动物,它的背上共有十三块甲片,所以也叫十三鳞。《孔雀东南飞》记载“头上玳瑁光”就是指玳瑁甲片做成的首饰,十分名贵。在他面前,“水中大熊猫”中华鲟、“渤海精灵”斑海豹等从青岛水族馆运来的真实标本,串联起立体化的海洋知识图谱。

经过多年守正创新,水产文化节如今已发展成为涵盖科研展示、互动体验、社会实践的多样化活动市集,连续十届活动累计开发了30余项特色项目,辐射校内外近万人,形成“认知-体验-传播”的递进式育人链条。本届特别增设了“水产文创”展区,集中呈现学生团队自主设计的物种日历、帆布包、钥匙扣、透卡、凉扇等原创作品,融入学科元素的一系列纪念品闪耀着水产文化的积厚流光。

在苔藓生态瓶制作区,水族与造景协会志愿者陈瑞坤正指导学生组合轻石、水苔、赤玉土和大灰藓:“苔藓就像海洋的‘皮肤’,维系着生态系统的水分循环。”这种将专业知识转化为科普语言的能力,正是水产文化节着力培养的核心素养。据统计,十年间参与文化节志愿服务的学生超2000人次,促使越来越多的参与者提升专业认同与社会责任感。


海洋生物标本科普现场

多维互动:构筑沉浸式海洋认知场景

“我国五次海水养殖浪潮是什么?”在知识闯关区,参赛者们正在争分夺秒抢答。这套由学生自主开发的题库包含200余道题目,涵盖时政热点、专业知识、校史院情等方面。获得满分闯关成功的同学兴奋地说:“这届水产文化节‘卷’出新维度,通过现场抢答和实物体验,比课本直观多了!”

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的碰撞同样令人耳目一新。贝壳冰箱贴和海洋生物扭扭棒工作坊里,孙墨林同学演示着非遗绒花的现代化传承,指尖飞舞之间,憨态可掬的鲸鱼渐露雏形、螺旋纹路的海星精巧别致;贝壳着色再随心搭配,贴上磁吸片,做成精致的冰箱贴。通过低门槛、趣味性的手工体验,传统技艺与水产元素碰撞出独特的美育火花,引发着关于“蓝色粮仓”的讨论,焕发着学科特色的独特魅力。

这种多维度体验设计背后,是组织团队对传播规律的精准把握。“00后需要更具代入感的认知方式。”学院学生会丁琦蕊说道,今年特别引入水产特色“纪念币”,纪念币是学生手绘的“六二楼”“敏行馆”“人鱼广场”等校园历史文化遗迹,参与活动赢取纪念币,兑换文创奖品,让师生在“寓教于乐”中感受文化传承的使命感。 

 

海洋生物扭扭棒工坊、苔藓瓶制作

向海而行:构建蓝色梦想思政一体化

当水产文化节走进天山小学,“海洋主题班会”有了全新打开方式。2022级海洋资源与环境班的杨芃为天山小学四年级的小学生们介绍了海藻,并带领他们进行海藻腊叶标本制作。“原来海藻这么奇妙!”小朋友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拓宽了对海洋的认知。这种走出校园的“移动文化节”,已覆盖青岛市十余所中小学,开发出“乘风破浪的渔夫”“美丽的小丑鱼”等系列课程。

水产学院深蓝科普宣讲团秉持“传播海洋知识,讲好水产故事”的初心,持续深入社区与学校,通过生动讲座、互动展览等形式,普及海洋生态知识,提升公众的海洋保护意识,共绘“蓝色梦想”播种地图。把学科优势转化为社会服务效能,是青年学子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海洋大学全体师生重要回信精神的重要路径。据悉,水产文化节延伸出的“深蓝科普青春行”项目,已形成标准化课程体系,惠及社会群众近千人次。


中小学海洋主题班会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当第十届水产文化节的旗帜在海风中飘扬,展台上那些承载着海洋奥秘的标本、体验区跃动着创新火花的装置、孩子们眼中闪烁的求知光芒,共同勾勒出一幅向海图强的生动画卷。当蓝色梦想照进现实,不仅是学科文化的传承,更是一代代青年学子经略海洋的智慧与担当。

通讯员:范静蕾 刘少鹏

编辑:范静蕾

责任编辑:赵奚赟

回澜阁
海大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