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研究】培养更多胸怀蓝色梦想堪当时代重任的优秀海洋人才

作者:田辉来源:《党建研究》观海听涛发布时间:2025-02-20 字号:

  【编者按】近日出版的2025年第2期《党建研究》杂志,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栏刊发中国海洋大学党委书记田辉撰写的署名文章《培养更多胸怀蓝色梦想堪当时代重任的优秀海洋人才。文章从六个方面深刻阐述了中国海洋大学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培养更多胸怀蓝色梦想、堪当时代重任的优秀海洋人才,为建设教育强国、海洋强国作出更大贡献的理论思考和创新实践。现转发全文,以飨读者。

  2024年10月,在中国海洋大学建校10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学校全体师生回信,希望学校“以建校百年为新起点,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完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原创性、引领性海洋科技攻关,努力培养更多胸怀蓝色梦想、堪当时代重任的优秀海洋人才,为建设教育强国、海洋强国作出更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高等教育事业和海洋事业的高度重视,饱含对中国海洋大学的亲切关怀和深切厚望,为学校未来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强大动力。

  中国海洋大学把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与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相结合,与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部署相结合,制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实施方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蓝色梦想宏才培育计划”,着力打造人才培养的海洋大学模式,回答好优秀海洋人才培养的时代课题,努力培养更多胸怀蓝色梦想、堪当时代重任的优秀海洋人才,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海洋强国,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力量。

一、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科学内涵,把握新时代优秀海洋人才培养的时代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立足“两个大局”时代背景、着眼强国建设战略需要、揭示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培养什么样的海洋人才、怎样培养海洋人才、为谁培养海洋人才”的根本问题,充分体现了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方向和初心使命,为新时代培养优秀海洋人才提供了科学行动指南。

  培养什么样的海洋人才?目标是培养“胸怀蓝色梦想、堪当时代重任的优秀海洋人才”。“胸怀蓝色梦想”,体现了对海洋人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要求,要坚定理想信念、坚持红色铸魂、坚持蓝色筑梦,筑牢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的海洋梦,筑牢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堪当时代重任”,体现了对海洋人才使命和能力的要求,要善于创新创造,勇于开拓进取,担当起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时代重任。培养胸怀蓝色梦想、堪当时代重任的优秀海洋人才,就是要培养理想信念坚定、能力本领过硬的海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引领推动海洋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领军人才和骨干力量。

  怎样培养海洋人才?途径是进一步强化政治引领,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完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深化科教融汇、产教融合、中外融通、文教融铸、校地融接,加强原创性、引领性海洋科技攻关,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中,全面提升优秀海洋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和能力,全面提高海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水平。

  为谁培养海洋人才?指向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坚持高等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为建设教育强国、海洋强国培养优秀海洋人才,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二、坚持红色铸魂、蓝色筑梦,强化新时代优秀海洋人才培养的政治引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建校百年来,中国海洋大学大力弘扬“崇尚学术、谋海济国”的价值追求,传承红色基因,厚植特色鲜明的海洋文化,把立德树人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培养造就了以我国海洋领域16位两院院士、40%以上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为代表的36万余名优秀人才。

  站在建校百年新起点上,学校将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为指引,坚持和加强党对学校的全面领导,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不断提升党建和思政工作水平。高质量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坚持思政教育与海洋特色教育融合,坚持以文化人、文教融铸,深入实施红色基因传承行动和蓝色梦想涵育行动,将红色基因和蓝色梦想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各环节。加强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海洋强国重要论述的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着力构建海洋领域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强化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构建“树人立新、谋海济国”课程思政新体系。依托“东方红”系列科考船,面向涉海高校打造“行走的课堂”特色思政教育品牌,设立中小学蓝色梦想人才基地,打造大中小学一体化特色思政实践育人品牌,教育引导学生传承红色基因,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

三、坚持系统观念、守正创新,完善新时代优秀海洋人才培养的模式机制

  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是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强调,“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完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中国海洋大学确立“通识为体,专业为用”的本科教育理念,构建以“有限条件的自主选课制”和“学业与毕业专业识别确认制”为核心的教学运行体系,建成覆盖全面的涉海本科专业、硕士博士学位点和博士后流动站,获批海洋科学领域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等,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海洋人才培养体系,“学在海大”美誉远播。

  站在建校百年新起点上,学校将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为指引,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坚持系统观念、守正创新,全面升级人才培养顶层设计和过程要素,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和工作机制,系统开展有组织的优秀海洋人才培养。升华人才培养理念,以蓝色梦想、家国情怀为引领,以强化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为支撑,以跨学科能力、国际胜任力培养为重点,以创新思维培养为关键,夯实蓝色梦想人才发展基础。升级教学运行体系,在“有限条件的自主选课制、学业与毕业专业识别确认制”的基础上,增加有组织的交叉复合培养制,更好保障学生全面发展、个性成长。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建强崇本学院、未来海洋学院,加快建设卓越工程师学院、未来技术学院,系统构建大海洋知识体系、文理融合通识教育体系、进阶式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多层次国际胜任力提升体系。实施“本博贯通”培养,打造海洋科学拔尖人才、海洋技术拔尖人才、海洋治理拔尖人才等涉海卓越人才培养矩阵。加强人才培养过程要素,实施一流本科教育行动,高质量推进实施教育部海洋科学领域“101计划”,推动水产养殖、海洋工程、海洋食品等优势学科专业全面开展培养要素改革;实施卓越研究生教育行动,推进以一级学科本科、研究生贯通培养为核心的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强化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的分类评价,深化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实施人工智能赋能行动,以人工智能赋能专业建设、课程教学、学生评价,全面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

四、坚持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发挥新时代优秀海洋人才培养的学科优势

  学科是知识创造的基本单元,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科教融汇、产教融合,推进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把学科资源、科技创新优势转化为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能力优势,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关键。中国海洋大学坚持以海洋为主线,贯通理、工、农、医、文、经、管、法等各个学科,创建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综合性涉海学科体系和专业体系,推进海洋领域国家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锻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出并实施“透明海洋”、“蓝色粮仓”、“蓝色药库”等重大科技计划,取得以海洋领域唯一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为代表的一大批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成果和高水平智库成果,为优秀海洋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支撑。

  站在建校百年新起点上,学校将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为指引,进一步完善学科专业设置调整机制,坚持聚焦使命强特色、聚焦特色强综合的学科发展思路,健全完善学科状态监测评估指标体系,统筹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行业产业需求、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要求以及学校学科发展实际,科学评价、综合研判,精准实施学科专业设置与动态调整,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及时更新升级或调整撤销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深化科教融汇,实施科技前沿突破引领行动、关键技术创新攻关行动、科研平台提质增效行动,构建“高校—国家实验室”融合发展体系,探索以重大平台为依托、以重大任务为牵引联合培养高水平人才机制,完善科教融汇、寓教于研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将高水平科研资源转化为高质量育人资源。深化产教融合,聚焦海洋高端装备、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产业需求,推进与头部央企、行业领军企业深度合作,完善校企“双导师”制,培养引领海洋产业变革的卓越工程师。深化校地融接,深化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牵头建好山东现代海洋高等教育共同体,高质量建好三亚海洋研究院、深圳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大力汇聚创新要素,一体推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培养优秀海洋人才,打造服务海洋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高端平台。

五、坚持开放办学、中外融通,拓展新时代优秀海洋人才培养的合作格局

  中外融通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路径,强调人才自主培养,绝不意味着自我隔绝。中国海洋大学坚持开放办学,与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余家科教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推动交流互鉴、联合培养人才、引进智力资源等,有力推动全球海洋科教合作交流。

  站在建校百年新起点上,学校将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要求,深化中外融通,拓展人才培养格局。加强合作交流,完善构建全球海洋科教协同创新平台与网络,发挥学校牵头建设的国际涉海大学联盟、中国—挪威海洋大学联盟等平台的支撑作用,谋划实施国际合作计划项目,一体推动创新人才联合培养、合作研究、学术交流。加强中外合作办学,学习借鉴国内外一流大学人才培养经验,进一步提升学校中外合作办学水平。加强涉外人才培养,启动实施“本科生国际胜任力提升计划”,加强教育部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创新基地(培育)建设,大力培养参与全球治理的急需人才。加强来华留学教育,深入实施“海上丝路”教育行动,大力拓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科教合作,建设中国—东盟渔业学院等重要平台,深化开展师生互访交流、短期专题培训和海外实地研究,加强国际课程体系建设,重点面向海上丝路沿线国家培育“海洋+”、“水产+”等学科领域的人才,积极打造“留学海大”品牌。

六、坚持政治引领、引育并举,打造世界重要的海洋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教师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教师队伍素质直接决定着大学办学能力和水平”。建校百年来,中国海洋大学之所以能培养出大批优秀人才,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学校有一代又一代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当前,学校汇聚了海洋领域11位住鲁两院院士,160余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国家级人才,600余名省部级以上高层次人才,22个国家级教学科研团队,为优秀海洋人才培养提供了一流师资保障。

  站在建校百年新起点上,学校将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为指引,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深入开展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教育,引导广大教师牢固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着力培育一大批信念坚定、爱国奉献、崇德守朴、潜心育人的“海大大先生”。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校战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坚持引育并举,强化实施战略科学家“筑峰”行动、青年科学家培育行动、卓越工科人才锻造行动,造就一批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一流水平的战略科学家,汇聚一批充满创新活力和发展潜力的青年科学家,锻造一批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卓越工科人才,努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打造世界重要的海洋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作者为中国海洋大学党委书记)

相关链接:《党建研究》培养更多胸怀蓝色梦想堪当时代重任的优秀海洋人才

编辑:冯文波

责任编辑:李华昌

回澜阁

>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