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海风起兮正扬帆 看青岛勇立潮头书写发展新篇章

作者:姚亚奇刘艳杰来源:光明日报观海听涛发布时间:2024-06-21 字号:

  【编者按】6月20日出版的《光明日报》在“经济”版以整版形式报道了青岛市勇立潮头,不断探索创新,将美好蓝图变成现实的发展故事。其中,在“文化流淌”专题中刊发了山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历史文化系马树华教授的文章《激发海洋活力 续谱明珠华章》,阐述了青岛这座充满活力的海岸城市,与海洋紧密融合,推动事业快速发展的有关情况;在“海岸与城市”专题中报道了中国海洋大学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打造“蓝色药库”,在海洋药物研发、成果转化等方面的举措和成果。内容如下:

2024年6月20日出版的《光明日报》“经济”版

激发海洋活力 续谱明珠华章

  很少有城市像青岛一样,美丽的名字与顺着海岸延展的城市空间融合得如此相得益彰!

  1.22万平方千米的辽阔海域,882.92千米的海岸线,弯弯曲曲49个海湾,大大小小120个海岛,山海同构、千姿百态的基岩海岸,既构成了青岛美不胜收的海岸风景,也是她成为我国北方沿海重要中心城市和国际性港口城市的自然基础。海洋,是这颗黄海明珠活力不竭的源泉。

  悠久的海洋传统是青岛保持活力的历史之根。早在新石器时代,青岛地区就已积累了丰富的海洋经验,留下了大量海洋活动踪迹,北仟、南仟贝丘遗址,胶州三里河的渔业生产遗存等,奠定了海岱文明的蓝色基调,成为中华民族早期海洋文明的源头之一。擅长与海洋打交道使青岛地区始终保持着持续的经济活力,齐国“擅海滨鱼盐之利”成就霸业;秦汉设“海租”推重渔盐获利;唐宋时期这里已是东亚海域贸易中心之一;元明清时期,众多渔村和港口星罗棋布于岬湾相间的海岸线上,海疆开发进一步加深,海洋认知更加成熟。数千年来,赓续不断的海洋开发,绵延不绝的海路交流,谱写出齐吴琅琊海战、徐福东渡日本、法显西行归航、义天密州入宋求法、胶莱运河开凿、雄崖所世代戍卫海疆等众多波澜壮阔的海洋壮歌。

  优良的港口是青岛保持活力的优势条件。青岛的海岸线漫长曲折又多山,海湾水域深阔,适于避风锚泊,为港湾开发建设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在她作为现代都市崛起之前,众多历史悠久的区域自由贸易口岸,如金口、沙子口、青岛口、沧口、女姑口、塔埠头等,为这一地区带来了持久的商业繁荣。这些口岸向外输出山东的煤、花生、核桃、豆饼、豆油、粉丝、咸猪肉、可药用的山楂果、苹果、梨和其他水果,输入来自南方的棉、棉制品、纸、竹器、糖,以及来自朝鲜半岛的建筑木材等。一百多年前现代青岛的崛起,首先得益于紧密的港陆联动。依托优良的现代化港口设施,青岛建立起四通八达的国际国内海上航运网络,迅速成为商贾辐辏、海输鹜集的华北重要港口和国际贸易枢纽。今天,青岛港已拥有大港、黄岛油港、前湾港、董家口港等数个世界级的现代化码头,200余条集装箱航线,通达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0多个港口,成为中国北方首屈一指的国际大港,为经济发展输送着源源不断的能量。

  发达的工商业是青岛保持活力的基石。通达的海陆交通、先进的技术与充足的资本,早在百年前就已使青岛成为享誉全国的纺织业基地,以“上青天”比肩津沪。新中国成立以来,青岛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贡献了各种急需技术和产品,并在小三线建设与改革开放浪潮中不断引领风潮。她不仅是山东推进现代化的先行地区,还为国家出口创汇贡献力量,一个个民族品牌在这里诞生,走向世界舞台,一个个传奇在这里上演,成就无数佳话。青岛啤酒、海尔、海信、双星、澳柯玛、中车四方、特锐德、汉缆、青特、明月海藻等众多“金花”品牌成就了青岛“品牌之都”的美誉。

  同步全球的海洋科技是青岛保持活力的智能保障。青岛是现代中国海洋科技的发祥地之一,是共和国海洋事业的开拓地和引领地,拥有全国近1/3的涉海科研院校、1/3的海洋领域院士,以及数十个国家级的海洋科技平台,培养出无数星散沿海各地的海洋科技专家。海洋观测的滥觞、历次海洋调查的推进、现代海洋科学知识体系的建立、五次海水养殖浪潮的迭兴、里程碑式的南北极科考、领先的现代海洋产业与海洋生态理念等中国现代海洋事业的众多重大进步,都与这座著名的海洋科技之城息息相关。

  海洋,给予了青岛无限活力。她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常因国际盛会屡被全球关注,她尊重传统却不乏时尚摩登。这蓬勃发展的一切,皆源于与她沦肌浃髓、互为表里的海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一定要向海洋进军,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为青岛的发展提供了新动能。这座充满活力的海岸城市,将与海洋更紧密地携手并进。


看向深海,打造“蓝色药库”

  藻酸双酯钠片、甘糖酯片、甘露特钠胶囊……走进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安静的科研小楼,大厅显眼处摆放着各类瓶装、盒装的海洋药品。

  “藻酸双酯钠片在1985年上市,是我国开发上市的第一种现代海洋药物,临床主要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相关治疗。甘露特钠胶囊在2019年获批有条件上市,可用于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症的治疗,改善患者认知功能。”在展示台旁,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副研究员李全才为记者介绍,“目前,国际公认的海洋创新药物上市了16种,这两种药物就是其中之二,都是从管华诗院士团队实验室走出的。”

  对海洋的经略,是青岛科研人不懈的传承。青岛是中国现代海洋科学的发祥地,自1930年蔡元培等学者倡导在青岛创设中国海洋研究所以来,青岛海滨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陆续建立,为这座海滨城市植入海洋科研的基因。

  相关研究显示,海洋生物总量占地球生物总量的87%,物种丰富度高,基因资源丰富。海洋药物研发是一个很有潜力的领域。近年来,青岛海洋药物研究发展迅速。然而,药物从研发到产业化,还面临着重重“关卡”。如何推动“蓝色药库”加快发展?对此,青岛市制定出台了《关于支持“蓝色药库”开发计划的实施意见》等创新政策,在药物研发、平台建设、金融保障等各方面予以精准扶持补助,海洋药物研发、成果产业转化进度不断推进。

  “例如这款BG136药物,它的基础研究开始于2004年,2015年来到研究院孵化,2022年获得了临床批件,今年5月结束Ⅰ期临床试验。在研究院和医药企业共同支持下,加快了产业化进度。”指着展台里的药瓶,李全才讲起它产业化背后的不易,“值得期待的是,BG136有望再为全球贡献出海洋创新药物,将成为‘蓝色药库’开发的一个重要突破。”

  从数据中可以直观地看到青岛的海洋科研实力——目前,这里拥有23位海洋领域院士,约为全国涉海院士的30%;聚集了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等一批海洋科研机构,约占全国涉海高端研发平台的40%;掌握50%的海洋领域国际领跑技术。此外,这里海洋产业门类齐全,28个海洋及相关产业在青岛均有布局。

  除了海洋药物,海洋生物等相关产业也成为青岛发展海洋经济的新增长点。从老牌国企转型的明月海藻集团通过科技创新,加快海藻高端材料研发和应用,已经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海藻酸钠生产商。不久前,一系列海洋生物制药相关产业项目在青岛落地——青岛国际生命科学园项目在西海岸新区开工建设,项目达产后预计实现年产值120亿元;修正(中国)海洋生物医药大健康科技产业基地落户西海岸新区,项目达产后预计可实现年产值10亿元。

  曾经,海风“吹”生了青岛;如今,海风为青岛发展蓄力。“在海边的微风里,看高远深碧的天上飞着雁字,真能使人暂时忘了一切,即使欲有所思,大概也只有赞美青岛吧。”正如老舍曾写下的赞美之言,如今这里依然值得期待。青岛正乘风而行,奋发远航。

编辑:左伟

责任编辑:李华昌

回澜阁

>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