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海大 谋海济国】中国自然资源报:谋海济国志 行远“东方红”

——记“东方红”系列海洋科考实习船

作者:刘邦华 王毅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观海听涛发布时间:2024-06-08 字号:

【编者按】海洋观测探测是认识海洋的基本手段,是海洋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和权益维护的重要基础,海洋调查船,在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海洋大学凭海而立、因海而兴,百年来,与国家海洋事业发展同呼吸、共命运,“东方红”系列科学考察实习船是学校浩海求索的“利器”,谋海济国的“重器”,在学校发展历史上书写了光辉篇章。6月7日出版的《中国自然资源报》以“谋海济国志 行远‘东方红’ ——记‘东方红’系列海洋科考实习船”为题讲述了中国海洋大学三代“东方红”船秉承谋海济国初心,服务海洋科考和海洋人才培养的故事,现转发全文如下:

2024年6月7日出版的《中国自然资源报》“专题”版

6月的南海,骄阳似火,浩海澄碧。今年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前夕,在海南三亚崖州湾,伴随着嘹亮的汽笛声,5000吨级新型深远海综合科考实习船“东方红3”船,在完成202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南海共享航次第一航段任务后,缓缓靠岸,调查队员和船员站在船舷边,兴奋地向岸上迎接的人们招手、问候。接下来,“东方红3”船要进行物资补给和科考队员轮换,为执行第二航段任务做好准备。

沧海桑田,初心如故。从“东方红”到“东方红3”,变化的是中国海洋大学校园里广为流传的人和故事,不变的是海大人“崇尚学术,谋海济国”的价值追求。

2008年3月,学生在“东方红2”船上实习

三代“东方红” 秉谋海济国初心

“东方红3”船一靠上码头,船员和调查队员就忙碌起来。船上事务部管事王辉更是忙得不可开交,他不仅要统筹全船的补给及人员轮换安排,还要抓紧时间筹备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的系列活动。

在“东方红3”船走廊及主楼梯两侧的墙壁上,一张张照片向人们讲述着“东方红3”船的建造历程以及“东方红”系列调查船的前世今生。早在1952年,我国物理海洋学家赫崇本就提出要建造一艘海洋调查船,他深知要研究海洋,培养海洋人才,一艘专业的调查船是必备的基础条件。1959年,山东海洋学院成立后,“东方红”船的设计、建造工作步入正轨,虽然过程几经波折,但在学校的积极推动下,这艘被赫崇本称为“海洋学院生命线”的调查船,终于在1965年底建成交付并投入使用。

作为我国第一艘自主设计建造的2500吨级综合性海洋实习调查船,“东方红”船服役后,除完成学校教学和科研任务外,先后承担了来自国家和地方有关部门下达的几十项重大海洋研究课题以及兄弟院校的海上教学实习任务,完成了中美、中法、中德等重大国际海洋合作考察。1981年到1996年间,“东方红”船共完成海洋调查任务61次,出海1561天,获取了大量观测数据和样品,为我国海洋科教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国际海洋科技界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0世纪末,国际上海洋调查技术和手段加速迭代,一批性能先进的海洋调查船相继投入使用。当时,我国海洋事业也在快速发展,对海洋调查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995年12月,“东方红”船升级版——3500吨级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东方红2”船交付,成为继“东方红”船以后承担国家海洋科考和人才培养任务的主力船之一。

自投入运行到2023年底进厂大修改造的28年间,“东方红2”船安全航行60万海里,航迹遍及四海两洋(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印度洋及西北太平洋海域)。多年平均海上作业天数超过300天,完成国家系列重大科考航次近160个,国际合作航次30个。“东方红2”船创造了我国海洋调查工作的多项纪录:首次穿越巴士海峡进入南海进行通量调查,首次在马里亚纳海沟进行全海深温盐深仪测量并获得万米海水样品,首次在西北太平洋4500米深海成功采集海底沉积物样品,等等。依托“东方红2”船完成的“海洋仪器海上试验与作业基础平台若干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东方红2”船与同时期国内其他海洋调查船一起,将我国的海洋调查事业从以近海和浅海调查为主,一步步推进到了深远海和极地调查时代。

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部署。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中国海洋大学提前谋划,启动了新型深远海科考实习船“东方红3”船的建造工作。依托中国海洋大学近60年海洋科考实习船设计建造和管船用船经验,“东方红3”船无论是设计理念、建造技术标准,还是调查装备、生活设施配置,都坚持高标准、确保先进性。

与前两代相比,“东方红3”船更加强化“深远海”和“人才实训”定位,以培养深海大洋创新型人才为首要任务,融科学研究、科学考察、高新技术研发应用为一体,设计、建造关键技术与全船技术指标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截至2023年底,“东方红3”船共执行深远海科考任务21项,年均在航时间300天,取得了系列标志性成果:国内首次获取万米深度海水及沉积物样品,获得清晰的马里亚纳海沟“挑战者深渊”海底地形图,成功在“挑战者深渊”开展万米水深极限深度海区多学科综合科考作业,完成我国首台万米水下滑翔机的布放与回收,建成南海潜标观测网和黑潮延伸体立体观测系统等。

在“东方红”系列科考实习船的建造与管理运行过程中,中国海洋大学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船舶管理模式与工作方法,以船舶安全为核心,以高效完成科考实习任务为目标,实现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与科学化。从2003年制定并实施的《中国海洋大学船舶中心安全管理体系》,到功能不断完善的船舶动态管理系统,一系列制度成为多年来“东方红”系列科考船安全、高效完成各项任务的坚实保障。这些制度是探海巡洋的帆,也是行稳致远之舵。

2015年1月,“东方红2”船在南海布放调查设备

“四海两洋” 担海洋强国使命

夕阳西下,崖州湾的黄昏平静而美好。“东方红3”船上经过了一天的忙碌,渐渐安静下来,但航次首席科学家周春教授仍在紧张工作,他要抓紧时间完善第二航段的工作计划。此次共享航次任务是水体综合调查,有十几家国内涉海高校和科研院所参加,上船项目组多,作业时间和采样需求要精确协调,以免互相干扰,影响工作效率。

从“东方红2”船到“东方红3”船,船名中都有“综合”和“实习”字样,一方面表示其性能和装备满足开展综合性调查的需求,另一方面表示它开展海洋科考和教学实习时可以兼顾功能性与经济性。这个船舶设计建造及运行理念从“东方红”船时就已经形成并延续至今。20世纪80年代中期,山东海洋学院(中国海洋大学的前身)承担了中外黄河口合作调查任务,“东方红”船是主要作业船舶。那时候,“东方红”船吨位大,性能满足要求,载员多,可以让更多的科研人员同时上船开展工作,这些因素都是外方寻求合作伙伴时的考量因素。以此为开端,“东方红”船先后承担了中法、中德等联合海洋调查项目,在合作与交流中,培养和锻炼了海洋科考队伍。到“东方红2”船时,船舶与科考装备性能大幅提升,探索海洋的航迹不再局限于渤海、黄海、东海,而是一步步扩展到南海、太平洋和印度洋。

作为从“东方红”船和“东方红2”船上成长起来的海洋科研工作者,中国海洋大学三亚海洋研究院副院长赵玮教授见证了南海潜标观测网从建立、完善到升级的整个过程。

21世纪初,围绕在南海开展长期连续观测,赵玮在导师田纪伟教授的带领下,组织团队开展潜标技术攻关,并取得了技术突破,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潜标系统搭建、布放与回收作业流程规范,在15年时间里,成功布放并回收潜标500余套,回收成功率100%,在南海建立起国际上规模最大的潜标观测网,实现了南海深海盆潜标观测的全覆盖。在这个过程中,“东方红2”船作为主要作业平台,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东方红3”船投入使用后,在其先进的科考装备和强大的调查能力支持下,南海潜标观测网由原来以潜标单一观测手段为主,拓展成以潜标网为主体,包括水下滑翔机等移动观测平台、无人机和遥感卫星相互配合,海、地、空、天一体化的南海立体观测网。获取的数据及研究成果,为开展海洋管理、海洋经济等应用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海洋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东方红3”船入列后,中国海洋大学的科研人员在深耕南海的基础上,开始聚焦西太平洋。2008年,还在中国海洋大学读研的陈朝晖登上“东方红2”船,从此与西太平洋和黑潮延伸体结缘。2019年,陈朝晖担任“东方红3”船首个大洋航次的首席科学家,赴西太平洋开展科学考察。经过几年的努力,依托“东方红3”船,项目组在西北太平洋黑潮延伸体建立起以潜标和浮标为骨架的定点观测系统,并逐步实现多学科综合观测,西北太平洋多圈层观测体系的构建由此稳步推进。

2016年,在下水20年之际,“东方红2”船穿越马六甲海峡首航印度洋开展科学考察,“东方红”系列科考船的航迹从此远及四海两洋,而这,仅仅是一个新的开始。

2019年9月,“东方红3”船在西北太平洋布放观测浮标

蓝海筑梦 展海洋科考风采

对于“东方红3”船实验室主任宋振杰而言,6月是收获的季节,他刚刚顺利完成博士毕业答辩,将于7月初返回工作岗位,参加“东方红3”船夏季南海航次的调查任务。

海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海洋科考涉及众多学科,科考船与科考装备高新技术集成度高,要求科考人员有很高的专业素养。为了最大限度发挥海洋科考船的性能,从“东方红”船起,调查船上两支队伍就成为标准配置:一是船舶运行管理队伍,二是科考技术支持队伍。两支队伍由学校船舶中心统一管理,相互配合,使“东方红”系列科考船提供的不仅仅是科考平台载体,而是集船舶管理与技术支持为一体的科考服务,很多船员不只是支持海洋科考,而是深度参与科考过程,与科考队员一起探究海洋奥秘,发现科学现象,解决科学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实现自身的成长。

海洋科考实习船的主要任务是服务于海上科学考察和人才培养工作。1964年3月,“东方红”船下水之前,学校从各系骨干教师和应届毕业生中选拔抽调人员,成立了由27人组成的海洋调查专业队,分属6个实验室。专业队成立之后,立刻赶赴上海,参与“东方红”船实验室的监造工作,并全程参加了调查船交船前的各项试验工作,从中不断熟悉船舶性能和科考装备操作,为以后的海上科考实习做好准备。1979年,学校成立了由赫崇本任所长的海洋研究所,下设海洋调查研究室,负责船上实验室、科考设备的管理、使用及维护工作,专业队大部分人员进入研究室工作。1979年,尽管历时15年的海洋调查专业队解散了,但专业队见证并且参与了我国海洋调查事业发展的开端,培养了一批海洋科考技术骨干,也为“东方红”系列科考船的管理、使用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1981年,“东方红”船完成中修,新建、调整了船上实验室,增添了一批科考装备,船上实验室管理队伍初步组建,为海洋科考和学生实习提供技术支持,实验室管理与技术队伍从此成为“东方红”系列科考船的标准配置,并延续至今。

从“东方红2”船起,中国海洋大学对于调查船的定位由过去的科考教学平台,转变为综合性海上流动实验室。从“调查船”到“实验室”,不仅仅是称呼的变化,更代表着资金、人力的巨大投入以及管理、运行理念的彻底革新。21世纪初,“东方红2”船购置一大批先进的调查设备,完善了实验室配置和功能,在这个过程中,一支年轻化、专业化的实验室技术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东方红3”船运行5年来,完成的任务和取得成果已经证明,它可以承载我们走向深蓝的梦想。作为全球最大的获得船舶水下辐射噪声最高等级——静音科考级(SI-LENT-R)证书的海洋综合科考船,“东方红3”船拥有600平方米的实验室、600平方米的作业甲板和一大批国际先进的海洋科考仪器装备,如何更好发挥这艘先进的科考船的功能,服务海洋科考和海洋人才培养,服务国家海洋强国事业,将是该船实验室团队面临的挑战,更是科考团队的责任和使命。

在南海的朝阳里,“东方红3”船整装待发,等待着去探索更远、更神秘的深海大洋。

光阴荏苒,从“东方红”船到“东方红3”船,近60年海洋科考积淀让中国海洋大学拥有追求更高目标的坚强自信。

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走过百年征程的中国海洋大学必将乘风破浪,为解决海洋科学重大前沿问题,培养世界一流的海洋创新人才,服务海洋强国建设贡献力量,谱写更加壮丽的乐章。

文:刘邦华 王毅

编辑:刘莅

责任编辑:李华昌

回澜阁

>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