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大学2项成果入选2023年度中国十大海洋科技进展

作者:廖巍 褚嘉杰来源:科学技术处 校学术委员会办公室观海听涛发布时间:2024-05-15 字号:

本站讯 5月13日,2023年度中国十大海洋科技进展揭晓,中国海洋大学共有2项成果荣登榜单,彰显了学校在全国海洋研究领域的重要地位和学术影响力。

学校入选项目分别为:吴立新院士科研团队成员、深海圈层与地球系统前沿科学中心博士后耿涛作为第一完成人的成果“发现全球变暖将导致多年拉尼娜事件频发”,以及海洋地球科学学院王厚杰教授科研团队李孜晔副教授作为第一完成人的成果“在新近纪全球大洋有机碳埋藏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多年拉尼娜事件会给全球气候、渔业生态及人类经济社会带来持续性和叠加性的破坏影响,并显著提高极端天气灾害的发生风险。未来全球变暖情景下多年拉尼娜事件如何变化,是气候变化研究领域持续关注的重大前沿科学问题。吴立新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围绕热带海气相互作用与气候变化开展研究,利用当前国际最新气候模式比对计划CMIP6中的多模式多场景试验数据,首次发现多年拉尼娜事件的发生频率将会在全球变暖后的21世纪显著增加(图1),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太平洋背景平均态海温变化导致的热带与热带外之间的相互作用增强是多年拉尼娜事件更加频发的关键机理。2023年Nature(《自然》)期刊发表了相关研究成果,同时向全世界媒体做推介,邀请同领域专家在“Nature News & Views”专栏发表评述性文章对该项研究成果进行深入解读。研究成果对认知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的多样性及其未来变化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国际社会有效应对气候变化与制定气候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气候模式模拟得到的未来变暖情景下多年拉尼娜事件的发生频率显著增加

耿涛参加学术会议

海底是大气二氧化碳的重要碳汇,对调控全球碳循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加剧的背景下,准确估算地质历史时期有机碳在全球大洋海底的埋藏速率,揭示有机碳埋藏对地球气候系统的反馈效应,成为目前全球碳循环研究所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团队与美国、英国知名学者综合了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在全球不同海盆共计81个站位上的岩芯总有机碳测试数据和地质年代框架,建立了基于海底有机碳埋藏速率的自下而上(Bottom-up)计算方法,首次揭示了新近纪 (23.0-2.6 Ma) 海底有机碳埋藏的变化历史,发现海底有机碳埋藏的时空变率远高于以往的估计。在中新世的中期,气候变暖导致海洋中异养细菌新陈代谢速率加快,有机质再矿化速率升高,使得海底有机碳埋藏速率降低,从而对气候产生正反馈效应(图3)。相关研究成果于2023年发表在Nature(《自然》)上,对于认识地质历史时期以及当前全球变暖背景下海洋有机碳埋藏、全球碳循环和气候系统演变均具有重要意义。

采用不同分区方法计算的新近纪全球海底有机碳埋藏速率

(虚线代表现代海底有机碳平均埋藏速率)

李孜晔在工作中

中国十大海洋科技进展评选活动自2012年起每年评选一次,2023年度中国十大海洋科技进展评选活动由中国海洋学会联合中国海洋湖沼学会、中国航海学会、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共同举办,经过主办单位理事及相关单位广泛推荐,同行专家评议得出评选结果。

通讯员:廖巍 褚嘉杰

附:2023年度中国十大海洋科技进展评选结果

编辑:赵奚赟

责任编辑:刘莅

回澜阁

>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