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 首夏清和,芳草未歇。为引起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同时探索更有效的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对潍坊风筝以及其他传统文化进行探索和学习,中国海洋大学“纸鸢潍坊,风筝故乡”实践团于7月7日赴山东省潍坊市,开始了为期四天的暑期社会实践。
一、览物识蕴
潍坊市博物馆是一座古建筑风格的地方大型综合性博物馆,有潍坊简史、馆藏字画、民俗及民间艺术、石刻艺术长廊等多个固定陈列。
实践团成员前往参观博物馆,近距离感受潍坊市传统文化的历史底蕴和文化魅力。
潍坊市博物馆各陈列以馆藏精品文物陈展为主,利用图版、模型、触屏等多种形式。馆藏文物近8万件,藏品种类涵盖化石、陶器、瓷器、青铜、玉石、钱币、古角牙木、书画、碑拓、古籍、碑刻、造像、织绣、玺印符牌、民俗服饰及饰品、近现代革命文物等33类,是当之无愧的文化宝藏聚集地。
实践团成员结束潍坊市博物馆
二、非遗体验
为了进一步了解风筝文化,实践团成员前往杨家埠大观园,与非遗传承人韩臻老师深入交流。
实践团成员参观海鹏风筝厂,了解到风筝的发展早已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不再局限于过去传统的老鹰、燕子形象,而是迎合市场需求,发展出了各种各样新奇有趣的风筝形象。
实践团成员参观潍坊市海鹏风筝厂
随后,实践团成员们边观摩边学习手艺人制作风筝过程,在非遗传承人韩臻老师的指导下,亲身体验风筝制作的扎作骨架、裱糊、彩绘等环节,深刻了解了风筝制作“扎、糊、绘、放”这四个字的含义。
手艺人韩臻老师及其家人指导实践团成员制作风筝
韩臻老师说,现在的风筝制作并不局限于传统风筝,而是与时俱进,“创新”贯穿风筝传承的始终。传统风筝和现代风筝、中国风筝和国际风筝并非二元对立,而是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现在的风筝风格多种多样,与时俱进,展销受到大众的喜爱。不论是制作工艺复杂、样式古老典雅的传统风筝,还是制作流程机械化、风格活泼多样的现代风筝,都是风筝文化的瑰宝。风筝制作要继续与时俱进,坚持创新,手艺人要做好本职工作,让风筝继续在天空翱翔。
实践团成员与手艺人韩臻老师一家合影
三、民声倾听
实践团成员选择人民广场作为实地调研地点,调查潍坊市民对于风筝传承的看法。
实践团成员在人民广场体验放飞风筝
实践团成员们实地采访潍坊市民,了解了潍坊市民对于风筝的看法。
一位叔叔说:“潍坊的风筝发展离不开绘画的手艺人,如果仅有扎制风筝的人,不可能生产出这样精美的风筝。风筝的世界化发展离不开精致的骨架,更离不开各式各样的绘画。潍坊能够发展到今天离不开风筝的发展,在潍坊不可能有人不放风筝,潍坊作为国际风筝之都,为祖国争得了许许多多的荣誉,风筝是潍坊人格外喜爱的东西。”
经过实地采访,实践团成员了解到,放风筝是当地市民经常性的娱乐活动之一,潍坊市民热爱风筝文化,为自己的风筝文化感到骄傲和自豪。
实地调研结束实践团成员与当地小朋友们的合影
四、工厂采访
实践团成员实地参观了风筝厂的生产过程,经过了解,实践团成员得知工人们大多从事风筝的大规模生产和包装超过三十余年。
风筝厂概况以及工人生产、包装风筝的景象
在参观完风筝厂后,实践团成员对厂内工人进行了采访。
实践团成员了解到,工人大多起初仅以生产风筝谋生,但是在后来与风筝的不断接触中,制作风筝已经不仅仅是一项谋生技能,工人们逐渐将风筝文化刻入自己的内心。
潍坊风筝对于潍坊的意义十分重要。风筝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一,已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统,体现了民族精神。同时,潍坊风筝文化也成为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民族精神的体现。然而,潍坊风筝文化的传承依然面临着许多困难与挑战,需要加强宣传育力度,培养更多的潍坊风筝文化传承人才,将风筝文化发扬光大。
实践团成员与当地风筝厂工人合影
风筝在潍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潍坊不仅仅因为风筝而名扬海外,同时也因风筝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近几年,潍坊风筝出口货值以平均10%左右的速度稳步增长,风筝出口量位居全球第一,成为潍坊极具特色的文化产业,也为潍坊的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可以说潍坊与风筝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传承千年,经历史长河洗礼,风筝制作已经是不仅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代代手艺人的智慧结晶,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和无数的付出,表现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时代价值。“落日明沙岸,微风上纸鸢。”青年一辈自当坚贞立志,永葆精神,奋勇当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发展,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对其内涵和表现形式加以拓展、补充、完善,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表现形式,充分展现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和时代价值,为中华文化耀新增辉!
通讯员:郭笑含 周宇涵 图:罗文欢
编辑:邵柯
责任编辑:赵奚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