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 “民以食为天”,近年来,绿春县始终紧绷粮食安全这根弦,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大力发展特色梯田红米优势产业。但“如何把红米变成钱?如何让产业转型升级?如何让群众的兜鼓起来?”逐渐成为绿春县梯田红米产业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为破解这一难题,让红米“红”起来,让产业“活”起来,近日,中国海洋大学驻牛孔村第一书记胡博凯、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碧海青岑,向绿而行”实践调研队成员李俊晓、李乾超、曾静前往绿春县牛孔镇龙洞美玛梯田红米加工厂进行实地调研。
红米厂调研队合影
据红米加工厂管理人员白玉华介绍,2020年,绿春县龙洞村委会在上海市长宁区对点帮扶援建下建设红米加工厂。项目建成后产权归村集体所有,采取“村党组织+合作社+公司+农户”的运行模式,由村集体制定收益分配方案,收益向建档立卡户倾斜,不仅助力脱贫攻坚,还能为下步乡村振兴提供可持续产业支撑。
长宁援建
红米厂车间
在白玉华的带领下,调研队成员参观了厂内红米稻谷贮藏间、砻谷碾米车间、包装车间。红米加工厂原料红米来自于与愿意种植红米的农户签订购买合同,承诺免费发放“红阳三号”种子,并以6元/公斤的价钱对成熟的新型红米进行收购。一方面很大程度上保护了山区耕地面积,维护当地粮食自给自足安全,而且解决了一大部分农户种植红米的诸多比如买种贵、卖米难的问题。红米加工厂有意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计划引进红米线加工制作设备和生产线,实现红米直接从地里端上人们的餐桌。
调研队成员参观车间
据红米厂工作人员李斗黑介绍,在红米加工厂里工作的11人均为困难户家庭,其中还包括2名残疾人。李斗黑夫妇二人已50多岁,家中有两位患病老人需要照顾,不能外出务工。加工厂建成后,李斗黑夫妇到工厂车间工作,常年住在厂房负责安保维护,同时不耽误家中农活,并且定期参加技术培训,夫妻两人每年工资收入共90000元,家庭收入明显提高。红米加工厂对当地农户家庭起到了提供扶贫工作岗位的作用,直接扶贫困难家庭11个。
队员与红米厂工作人员李斗黑交谈
但调研队员通过采访得知,由于当地地形地貌原因,耕地面积普遍较少而且分散,且山路崎岖颠簸、运输过程中损耗较大,红米精加工之后的外销依然是一大重要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红米加工厂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守住耕地保护红线 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扩大收购或租种的红米耕地面积,扩大产业规模。通过本次调研,“碧海青岑,向绿而行”实践调研队对绿春县龙洞美玛梯田红米加工厂进行详细了解,并结合中国海洋大学已进行的支部结对、消费帮扶项目,帮助红米加工厂探索让红米“红”起来,产业“活”起来的乡村振兴之路,打好特色产业牌,奏响乡村振兴曲。
文:李俊晓 杨金宇 图:李乾超
编辑:许菁桐
责任编辑:张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