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 6月21日晚,由中国海洋大学一多诗歌中心、通识教育中心主办,北京师范大学谭五昌教授主讲的“全球化语境下的当代诗歌写作”讲座于中国海洋大学崂山校区树下空间8101阶梯教室举办。
讲座正式开始前,刚刚专程从山大(青岛校区)一多端午诗会彩排现场风尘仆仆赶回来的中国海洋大学名师工程讲座教授、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一多诗歌中心主任于慈江老师,向现场听众隆重介绍了主讲人谭五昌教授和出席本次讲座的嘉宾青岛作协副主席高伟老师。
谭五昌教授是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当代新诗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在推动当代新诗写作与绍介方面造诣极高、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他先用富有激情的语调与极强的互动感,做了别开生面的开场白,而后依托九个要点展开,与现场师生共同探讨“当前诗人应如何在全球化语境下写好新诗”这一问题。
谭五昌强调,在全球化的语境下写作新诗,需要特别关注“全球化”“本土经验”“中国经验与本土意象”三大关键词。中国诗人应当在创作中融入中国经验,拒绝空洞、抽象,做到具体、形象,把握好写作方向,创作具有民族性与地方性的诗歌。
谭五昌在讲座中着重分析了当下新诗创作存在的普遍问题,建议师生在创作诗歌时,应尽量做到本土化与个人化,并以舒婷、洛夫等诗人的创作为例,就此话题进行深入解读。
谭五昌还在现场展示了昌耀的《高车》、舒婷的《致橡树》等名作,同时重点赏析了海子诗歌中的“麦地”意象,倡导诗人在作诗时应当着力推出自己的原创意象,以便读者能够从诗歌中获得本土化的审美经验。
在创作新诗时,诗人普遍需要解决“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谭五昌教授认为,当代诗人应当根据群体经验与时代经验展开创作,并以顾城的《一代人》、海子的《日记》等诗为例具体解读。
谭五昌提到,新诗的创作者需要下功夫提升自己的感受力,于生活中感受诗意、挖掘诗意。他言简意赅地解读了吉狄马加的《母亲们的手》、西川的《在哈尔盖仰望星空》等诗作,在与现场师生的互动中强调了诗人感受力的重要性。
语言方式的新颖性、表现手法与技巧层面的丰富性对新诗创作来说尤为重要。谭五昌以任洪渊、安琪等当代诗人的创作为例,呼吁师生们在创作时关注这些方面,写出真正的好诗。
除了上述方面,谭五昌还指出,新诗应当讲究构思、注重结构、留心细节,同时展现出一种优异的想象力。戴望舒的《寻梦者》、李瑛的《清明》等诗构思精巧,艾青的《乞丐》一诗在细节处理上相当出彩。这些都是可供新诗创作者学习的范例。
在讲座的最后,谭五昌教授解析了卞之琳的《断章》、韩东的《你的手》等诗歌,强调新诗不仅应当表现境界,还需具有哲思意味,包含丰富意蕴。
晚上21时40分许,历时约两个小时的本场讲座在掌声中结束,现场部分师生在于慈江教授提示下共同合影留念。讲座当夜恰逢夏至、天气酷热,但谭五昌教授的讲授有如晚风徐来,令人但觉神清气爽。特别是,现场互动感和投入感较强,听和讲两造交流热烈。类似于本次讲座这样来自于校际间、院墙外的诗歌推广活动,对于海大园的人文氛围、通识教育氛围,尤其是一多诗歌中心数年来所着力倡导的诗意氛围不无提升和加持作用。
通讯员:王海榕
编辑:张雨梦
责任编辑:赵奚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