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高雅洁 通讯员 金松 刘莅
日前,全国妇联公布了2022年度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名单,青岛共有3位杰出女性获评“全国三八红旗手”。其中就有中国海洋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崔洪芝。30多年来,崔洪芝一直奋斗在材料科学与工程的科教一线,于她而言,所获得的荣誉都是一种鞭策和激励。
崔洪芝教授与团队成员交流科研问题(刘莅 摄)
初心:尽最大努力开发新材料
1982年秋,年仅17岁的崔洪芝考入山东工学院第二机械系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枯燥乏味的专业知识让她一度有些迷茫。后来专业基础课上老师的一番话让崔洪芝豁然开朗。“老师说:‘我们想进行海洋勘探,勘探不了;我们想深井作业,实现不了……原因是什么?就是因为技术、装备不过关’。”这让崔洪芝深深感受到“材料”的重要性。
崔洪芝在25岁申请到了自己的第一个科研项目———煤炭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主要研究煤炭行业大量消耗的耐磨材料及制备技术,科研经费2万元。该项目成为她科研征程的起点。
从事材料领域科研工作30多年,崔洪芝最深刻的体会就是,科技创新需要“顶天”“立地”。“‘顶天’就是要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勇攀世界科技高峰;‘立地’就是要解决国家和产业的重大需求,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30多年里,崔洪芝与团队成员坚持“料要成材、材要成器、器要好用”,一起打拼,一道攻坚克难,一直奋战在材料科学与工程科教一线。“我的初心就是要尽最大的努力开发出新材料。”崔洪芝说。
研究:立足材料,向海而行
一个个课题研究、一项项科研发明创造、一次次技术改进升级……崔洪芝钟情材料,寄情材料。“我的主要研究方向为极端环境材料、高能束表面强化、耐磨蚀材料、结构功能一体化材料等。”崔洪芝介绍,海工、能源、交通等环境对材料要求很严苛,性能要求很复杂,一方面要强化材料,另一方面提高材料表面的性能,需要从材料到技术装备到工艺进行系统化开发。
崔洪芝教授在国家深海基地(即墨)调研
近年来,崔洪芝提出“向海而行”,调整团队研究方向,同时加快产学研合作步伐,形成了海洋耐磨蚀材料、结构功能一体化材料、高能束构型化增材制造与加工等多个特色方向。
2022年5月,崔洪芝担任主任的中国海洋大学海洋装备特种材料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通过了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认定。“中心将推动海洋装备特种材料研发的理论突破、工艺革新和产品创新,产出一批有重要影响力的海洋工程特种新材料、新技术、新装备,推进我国海洋装备材料产业快速发展。”对于中心的未来规划和发展,崔洪芝信心满怀。
多年来,崔洪芝一直奋战在材料科学与工程科教一线。曾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国际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授权发明专利60余件;作为第一完成人,多次获得国家及山东省技术发明、科技进步的奖项,2022年获得青岛市科学技术最高奖;还先后荣获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山东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等称号,日前又获评“全国三八红旗手”。“这些奖励和荣誉是对我个人和团队的高度肯定,也是对我所从事的新材料领域的高度认可。”崔洪芝表示,未来在研究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育人:希望年轻人发展像“射线”
一系列成果的背后离不开团队的共同努力。在崔洪芝的带领下,团队所开发的极端环境耐磨耐蚀材料、高能束表面强化、结构功能一体化材料、高通量技术等取得了一项项突破。在她看来,无论科研之路多么辛苦、坎坷,付出了多么大的努力,当科研做出成果的那一瞬间,先前的艰难、辛劳与付出就都值得了。“这也是科研最吸引我的地方。”
崔洪芝教授指导学生调试自主开发的高速激光增材制造设备(刘莅 摄)
崔洪芝还十分重视教书育人,她常说“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2020年崔洪芝从山东科技大学来到中国海洋大学任教。她深知人才培养、团队建设、学科建设的重要性,立足海洋装备特种材料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发展需求,强化特色方向团队建设,坚持引进与培养并举、挖大树与育好苗结合。
“未来新材料的发展基础在教育,关键在人才。”崔洪芝深情地说,“我特别希望带动和激励更多优秀的年轻人快速成长起来,希望他们的发展像‘射线’而不是‘线段’。”崔洪芝也希望自己能和他们一道,做自主创新的执着探路者,创新创造的示范带动者,高质量发展的实干推动者,为科技强国、海洋强国建设再立新功。
编辑:张雨梦
责任编辑:左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