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导师李庆忠院士

作者:吴志强来源: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观海听涛发布时间:2022-12-27 字号:

我国著名的石油地球物理勘探专家,物理地震学的奠基人,李庆忠院士永远离开了我们。噩耗传来,悲痛欲绝。先生是我的博士导师,也是我的前辈,回想与先生交往的历历往事,泪流满面,不能自禁。

我对先生的仰慕由来已久。1983年,正在读大三的我到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局(现东方地球物理公司)进行地震勘探专业实习,首次看到先生组织编写的《国外石油物探新技术》考察报告,其中关于三维地震勘探和速度反演这些当时教科书还没有涉及到的新技术引起了我的极大的兴趣,从此记住了先生的大名,也开始了近40年的“追星”之旅,研读先生的文章和专著成了我工作和学习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经常把先生文章中介绍的方法活学活用到科研生产实践中且屡屡建功,心中对先生的钦佩更进一层。

2000年我调到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主要从事海洋地震勘探工作,次年得知先生来到中国海洋大学执教,萌生了做先生的学生的想法。经过紧张的复习和考试,于2002年在我大学毕业工作了18年后,又荣幸地走进了大学殿堂,成为先生在青岛海洋大学(现中国海洋大学)的首批正式招录的博士研究生,实现了我能够当面聆听先生教诲的梦想,也开启了20余年先生对我的指导之旅。

20年来,先生渊博的学识开拓了我的科研思路和视野。先生在学术上一丝不苟,在对我的科研工作做指导时,严格认真,孜孜以求到方方面面,使我受益匪浅。更重要的是他对实际问题的精辟分析方法和求真务实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去探索。导师对科学问题敏锐的洞察力、广博的学识、卓越的科研才能、对科学事业的献身精神都是我学习的楷模。

我工作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作为国家公益性事业单位委托培养的研究生,我的研究方向必须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为此给先生的研究和指导工作增加了额外的工作量。刚入学时,我承担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地震识别技术研究工作,先生为了指导我的科研工作,查阅了大量与天然气水合物有关的资料,与我一起探讨分析水合物地震识别的难点与攻关方向,从中我感受到了导师对科学问题的严格认真和勇于探索的工作作风。

在导师的指导下,我的研究工作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并在2003年的“国际天然气水合物研讨会”上进行了报告交流。由于我是第一次用英语做大会发言,紧张和焦虑的心情可想而知。为此,先生亲临现场为我鼓劲。报告结束后,先生带头给我鼓掌,使我感动不已,紧张与不安的情绪一扫而光。会下,先生对我的成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时又逐个指出了我的英语发音的错误,亲身感受到先生对学生的无私爱护与鞭策。

通过这次的锻炼和导师的鼓励与指导,我在以后的用英语做报告时,没有了紧张的心情,发言也做到了平稳而流畅。

然而,就在我和先生对水合物进行深入研究的关口,我的科研任务又发生了转变。由于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与发展,对油气的需求越来越大,国内石油生产已远远不能满足经济生活的需要,对国际原油依存度超过50%,这成为国民经济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此,我国的石油勘探需要开拓新领域,走外国人没有走和不敢走的路。在这种情况下,我的科研工作又转到了南黄海中-古生代海相残留盆地的油气地震勘探。这是一项难度大、非常具有挑战性的研究工作。由于南黄海海相残留盆地构造复杂,地层叠置与起伏剧烈,浅部存在像平面镜反射光线式的强反射界面,阻挡地震波向其下的油气目标层传播,使传统的地震勘探技术无所适从。因此,南黄海海相残留盆地地震勘探,没有国内外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也没有现行的适宜的技术可以应用,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探索前行。

根据南黄海海相残留盆地地震勘探存在的问题,先生鼓励我认真思考、大胆探索,指导我以严谨的理论指导实践,从基础工作做起,找准突破口,解决关键问题。

人们早就认识到强反射界面对地震波的屏蔽作用,但到底屏蔽了多少能量,它与界面上下岩石的哪些物理性质有关,深部地层的有效反射信号的能量有多大,始终没有人做出一个定量的结论,这是南黄海地震勘探必须解决的基础问题。为此,先生指导我从基础研究做起,根据地震波的传播规律,采用“能量透过窗口”方法计算地层的总透射能量,进而定量分析高速屏蔽层对地震波的屏蔽作用,认识到南黄海浅部强界面屏蔽了90%的地震波能量,是影响南黄海地震勘探效果的决定因素。

在强反射界面的屏蔽下,能否获得之下目标层的有效反射,必须进行理论模拟计算。传统的模拟方法是基于单个反射界面进行的,由于它没有考虑多界面的叠合影响,特别是强反射界面对地震波能量的影响,也没有考虑地震波传播过程中的能量扩散和吸收衰减作用,模拟的结果很难反映实际的地震反射波特征。因此,必须寻找一个能有效反映该区地震反射特征的力量模拟方法,这是先生指导我做的第二项基础研究工作。而通过这项研究工作,我更深切地体会了导师对科学问题的认真、严谨和孜孜以求的工作精神,对学生博大、无私的关怀和教导。

我记得这项工作是2006年冬天进行的,当时先生已回到了涿州,当我把深部各地层界面的反射能量计算中面临的问题告诉他后,导师认真思考了一个星期,给我发来邮件,这份手写在稿纸上,扫描成电子图片的邮件,图文并茂,不但详细地书写了每一步骤的方法原理和公式,还告诉我这些公式的出处和应注意的事项。特别令我感动的是,先生还编写计算程序,并且连同编译器、编译环境、使用说明都发给了我。先生编写的计算程序,基本上是一条或几条语句,就带一段说明文字,整个程序的每条语句的功能一目了然。要知道这些都是一位已经超过76岁的古稀老人,一笔一划写出来的,一个字母、一个符号地在计算机中敲出来的。这节约了我的事务性的工作时间,可这又增加了先生多少工作负担!再看我自己编写的计算程序,为了图省事从不加文字说明,过一段时间后再去调用,有时候连自己都弄不清楚程序中有些语句的功能了,经常是绞尽脑汁地“猜”上半天也不知所云,更别说给别人用了。

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从此以后,我在编程序的时候,也像先生那样,认认真真地对每段语句进行说明,过后再使用或修改这些程序时一目了然,再也不用费劲地去猜“谜语”了。

在先生的指导下,我们基本查清了南黄海强反射界面的作用机理,但在如何消除它的影响上,我们与先生的认识发生了分歧。当时我的想法很简单,既然强反射界面透过的地震波少,那就加大供应量,提高激发地震波的能量。但是,先生再全面分析了地震波场特征后认为,增加激发地震波的能量只能带来干扰波的大量增加,对实际资料没有益处,但先生的观点并没有为我们大家所接受。在这种情况下,先生展现了“平等、讨论、说服”的高贵学术品质,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为我们讲解其中的科学道理,回答我们的质疑,并没有以自己的学术地位强制推进,虽然后期的海上试验结果证明了先生的真知灼见。

先生作为学术前辈和长辈,不但教授我知识和技能,还关心学生的工作和生活,处处展现对学生无私关爱。2008年,先生因积劳成疾在阜外医院做心脏搭桥手术。手术后,先生还处于术后的康复期,从腹部到胸腔裹着厚厚的护垫,行动非常不方便。先生考虑到我的心脏也不是太好,担心我劳累专门嘱咐我不要到医院去看望。当我到了医院病房,先生不顾“讲话不超过5分钟”的医嘱,拿出整理好的检查结果,用了将近一个小时,细致地为我讲解心脏的结构、发病的原因及预防和治疗的措施。此时此刻,先生对疾病的乐观主义精神,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使我感动不已。在先生的身上,我们得到了博大而无私的爱,学到了严谨认真、反复求证、全面思考、力求完美的工作作风和思维习惯。更重要的是在学会如何做事的同时也学会了如何做人,是我们受益终生。

先生对学生的指导,从来都是无私的,不管在毕业前还是毕业后,每次向先生请教都会得到详细的讲解。他对科学问题敏锐的洞察力、广博的学识、卓越的科研才能、坚持真理、对科学事业的献身精神都是我学习的楷模,为我们把握今后的科研方向、攻克科学难关树立了信心。多少次因为攻关难度大、工作繁忙准备应付或放弃的时候,一想到先生那慈祥而认真的眼神,便打消了所有的杂念,满怀信心并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工作中。

而今先生已经作古,但您献身科学、献身祖国的石油勘探事业,七十年如一日砥砺前行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将您和老一辈开创的中国地球物理勘探事业不断向前推进,创造新的辉煌。

编辑:刘莅

责任编辑:刘莅

回澜阁

>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