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海大

青春印记 丨大师身侧读书,海浪声里翻涌——缅怀我国海浪研究开拓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文圣常先生

作者:中国海洋大学来源: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发布时间:2022-03-25

字体:

  “我希望如文先生那般——学吧,跑吧,沿着祖国的海岸线,将世界改变。”

  2020年12月,在海科楼举办的第21届文苑奖学金颁发仪式上,我这样许诺。从那时起,“借海追随先生”的愿景,如他毕生研究的滚滚海浪般,在我心中澎湃回响。

  春分时节,驾鹤西去,从昨晚到今晨,散作满天星的母校师友们,纷纷悼念文圣常先生。崇敬追忆的情感,随着视频文字愈传愈广。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我深深感受到,大家早已不约而同地将文先生视为专属我们海大的“大师”。在海大,处处续耕着文院士开辟的学术净土,人人歌颂着老先生身上的文苑精神。他是不灭的灯塔、精神的航标,扎根在每位海大人的心中。

  作为海大学子向往的万字号奖学金,文苑奖学金一直是我心中的白月光。对先生的许多记忆,也织成我对“文苑精神”的理解:

  2000年,大多数在校的学弟学妹们还未出生,文先生已是学界泰斗、奖项等身。那年仲秋,先生从何梁何利基金获得了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并将一半奖金——10万元港币捐给海大,由此设立了“文苑奖学金”。20多年来,青春的我们步履不停,渐渐入海;耄耋的先生也笔耕不辍,孜孜以求。

  20年后,多么荣幸,21岁的我幸会第21届文苑奖学金;99年出生的我与时年99岁的文老先生有了一次隔空对话,珍贵又绵长。彼时,在奖学金颁发仪式上,先生在医院为我们录制了一段视频,在新冠疫情持续不断、国际格局发生复杂深刻变化的重要时刻,他不仅对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中国满怀期待,还勉励吾辈海大人能热爱科学、热爱海洋,努力学习、成才报国。我知道,这也是先生设立文苑奖学金的初衷。用钻研和知识,报答祖国和人民,直至生命的尽头,是他治学一生的源动力。

  犹记颁发仪式上,于志刚校长对我们三位获奖同学说,当年,著作等身的先生绝不允许用自己的名字为奖学金命名,因而才有了“文苑”一词。低调院士成了百岁老人,先生仍是拒绝特殊照顾,并时刻关心着海洋事业与学校发展的大事小情,细致到多次为文苑奖学金“续费”。先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崇德守朴的人格修养,鞭策着我们根植海大沃土,提高综合素质,在自律与比肩中,仰望并成长。

  同样荣幸的是,青春正当时的我,曾收到了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期许与奖励,并忝列22分之一、66分之一。之前,我总跟随大家呼您为“文院士”“老先生”,直至今日,反复默念您的名字,方发现您一生中,也在对“圣常”二字默默践行——将“神圣”的事业,融入生命的“日常”,宠辱不惊,一生只做一件事。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与担当。前人栽树,浩海求索,立言济世。毕业前夕,在庆祝建党100周年文艺晚会上,文先生再次借视频向全体海大人寄语。那时的会场,先是屏神凝息,后是掌声雷动。站在幕后的我,在声浪中,震撼不已。

  前辈的激励、责任的传承,这份期许投注到我们身上,就是在在文苑精神的激励下,以信念为舵,一心向党;以专业为舟,伏案躬耕;以职责为帆,服务校园;以征途为海,胸怀家国。像先生一般驰而不息,在热爱的专业领域上,矢志不渝,做建功立业的追梦人。

  昨夜之海大,南区少年高歌。冥冥之中,这或是一份特别的问候与道别。在孩子们《爱如海大》的歌声中,先生一路走好。

  今日之海大,喜迎即将到来的100年校庆之时,泣别了她那101岁高龄的挚友。我们都知道,哪怕生命消逝,这位老友也将护她永久。

  明日之海大,大师身侧读书,海浪声里翻涌。先生播教诲,后浪压前浪,清风拂山岗,将是海大学子续写的诗篇。(作者系中国海洋大学第21届文苑奖学金获得者、 2021届毕业生)

新闻来源:2022年3月21日|青春印记 丨大师身侧读书,海浪声里翻涌——缅怀我国海浪研究开拓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文圣常先生

编辑:刘陈宇

责任编辑:左伟

回澜阁
海大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