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心科研、笃志创新” “红心 白云”气象论坛第七期师德师风教育专题报告会举行

作者:周杨来源:海洋气象学系教工党支部中国海洋大学发布时间:2021-12-10 字号:

本站讯 12月2日下午,海洋气象学系教工党支部“红心 白云”气象论坛第七期报告会在海洋与大气学院举行,海洋气象学系傅刚教授为系师生分享了题为“推动中国海洋气象学发展的先驱——蒋丙然与其学生王彬华的故事”的报告,本次活动由周杨副教授主持。

蒋丙然先生(1883-1966)是我国现代气象事业奠基人,也是中国气象学会创始人之一。王彬华先生(1914-2011)是著名海洋气象学家,也是中国海洋大学海洋气象学科的开创者之一。所熟知的著作《海雾》出自王彬华之手,这是世界上第一部全面系统研究海雾的权威专著。傅刚从四个维度,介绍了推动了中国近代海洋气象学发展的两位先驱的人生历程:事业初创与发展、老师与学生、专业知识和个人爱好、个人命运与民族前途。

1912年,蒋丙然在比利时让布罗农业生物技术大学(Gembloux Agro-Bio Tech)获得农业气象学博士学位后回国。1924年,他同高鲁等人在青岛发起成立中国气象学会,并担任中国气象学会第1-5届理事长和第6-13届副理事长;1924-1938年任青岛观象台台长,期间创立了海洋观象台海洋科,建立青岛水族馆,发起组织建立了中国海洋生物研究所。1915年-1921年期间,先后出版了《大气运行》《实用气象学》《理论气象学》《航空应用气象学》《通俗气象学》等5部学术著作,他一生发表了一百余篇学术论文,为中国现代气象科学的建立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蒋丙然热爱气象教育工作,曾先后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国立山东大学等多所高校担任气象学的教学工作。他还曾在1936年发表的“二十年来中国气象事业概况”中提出了我国气象事业发展的十条目标,其规划对发展中国气象事业极具远见。纵观其一生不畏艰难,延揽人才,培植后辈,参加和组织气象、天文、地震、地磁和海洋观测及其数据的统计出版,积极开展天气预报、航空预报和海洋预报,竭力主张建立全国测站网,统一观测规程和各项规章制度,大力促进了我国气象事业发展。

王彬华于1934年考入山东大学物理系,1937年抗战爆发后山东大学并入到中央大学,他于1939年毕业于中央大学,曾先后师从于蒋丙然先生和竺可桢先生。1945年后任青岛观象台台长,1956年调入山东大学,创建了海洋气象学专业。王彬华在抗战期间,为中美合作所气象训练班培养了大量气象人员,为在太平洋战场打击日本军国主义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在日常天气预报的实践中认识到做好海洋气象预报的重要性,也为他后来大力推动海洋气象学发展埋下了种子。抗战胜利后,王彬华奉命接管青岛观象台,他在三年内把一个满目疮痍的青岛观象台整顿发展成为国内最好的气象学术机构。他是新中国第一个观象台台长,为中国海军的气象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在事业的巅峰,他选择回到大学,开创了我国第一个海洋气象学科,培养了上千名海洋气象人才。他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思考,“文化大革命”后重新整理完成的学术著作《海雾》是世界上最早的系统研究海雾的权威著作。

王彬华一生坎坷,但他在民族大义和个人命运面前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民族利益,即便在困境面前仍能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坚定而从容地走过来,并积极推动我国海洋气象学的发展,他的人生经历引起了大家共鸣。在历史长河里个人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连,在现代生活和研究环境远远优于前辈们今天,怎样才能做出超越前辈的成就?如何继承、发扬和光大先辈们开创的海洋气象学事业?值得年轻一辈深思,与会的各位老师和同学也表达了对前辈的敬意和对未来的期许。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为贯彻落实党中央、教育部和山东省关于加强师德师风教育系列文件精神,根据上级党委关于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工作的实施方案,海洋气象学系教工党支部开展了一系列师德师风学习教育活动。本次报告会依托“红心 白云”气象论坛,不但回顾了推动我国海洋气象学事业发展的两位先驱的人生经历,也以实际行动宣传了中央文件精神,为积极推动师德师风教育取得成效做出了贡献。

通讯员:周杨

编辑:张雪贝

责任编辑:赵奚赟

回澜阁

>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