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十三五” 展望“十四五”:学校圆满完成“十三五”各项建设改革任务

作者:中国海洋大学来源:中国海洋大学观海听涛发布时间:2021-12-04 字号:

  【编者按学校于日前正式发布了《中国海洋大学“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规划》全面总结了学校“十三五”时期主要建设成就,深入分析了学校未来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凝练提出了学校“十四五”时期事业发展的发展目标和指导思想,科学描绘了学校未来五年事业发展蓝图,是指导学校今后五年改革发展的重要纲领性文件。为了让师生全面深入地了解《规划》有关内容,特编发本期专题,介绍学校“十三五”时期主要建设成效。

  “十三五”时期,学校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海洋强国建设需求的创新人才培养能力和科技支撑能力显著提升,在服务国家战略、行业重大需求、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国际合作交流等方面成绩突出,在师资队伍建设、资源条件建设、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成效显著,办学实力、影响力、学科水平等显著增强,圆满完成首轮“双一流”建设,实现了“十三五”各项建设改革目标。

2019年10月25日,中国海洋大学与青岛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青岛“海洋·发展”大会

  党对学校的全面领导显著增强。学校党委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全面履行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健全领导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修订全委会、常委会、校长办公会等议事规则,规范二级党组织委员会会议、学院党政联席会议议事规则,加强对统一战线和群团组织、学术组织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牢政治方向,召开第十次党代会,确立新时期发展思路和战略举措,制定《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实施方案》,贯彻落实中央及上级决策部署。强化理论武装,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完善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工作。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加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三全育人”深入开展,广大师生思想政治素质明显提升。加强组织建设,组织高层次干部培训,开展书写一流大学建设“奋进之笔”行动,实施“对标争先”建设计划和“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培育工程,基层党组织全面加强,干事创业氛围更加浓厚。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制定落实“三个责任”清单,压紧压实管党治党责任,强化政治监督,扎实做好巡视整改,推进校内巡察,坚持“三不”一体推进,严肃监督执纪问责,学校政治生态持续向好。

2018年9月17日至19日,中国海洋大学组织了海洋科学和水产学科的国际专家现场评估工作

  学科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坚持特色引领、交叉融合、因地制宜、统筹建设,推进协调综合发展,激发了学科发展活力,增强了综合发展动能,提升了学科发展水平。海洋科学、水产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生物学、药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外国语言文学等学科水平进一步提升。一级学科博士点增至18个。以海洋科学和水产两个A+学科为核心的世界一流综合性海洋学科体系更加健全,特色鲜明、优势显著、文理交叉、融合互动的学科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2020年11月24日,中国海洋大学崇本学院揭牌

  一流人才培养能力显著增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组织开展一流本科教育行动,实施新时代本科知识重构计划、课程质量提升计划、通识教育再起航计划,重构了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和通识教育体系;组建崇本学院、未来海洋学院,建设国家海洋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实施以“3+1+1+4”本硕博贯通培养为核心的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构建对标国际一流的研究生教育创新培养体系,完善科教协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五年间,在校生规模增加了21%;为社会输送各类人才31873人,其中毕业本科生18405人,毕业研究生13468人。

2017年11月27日,中国海洋大学教授李华军、包振民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师资队伍建设水平全面提升。人才引育体系更加完善,引进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人才和优秀青年人才。新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新增长江、杰青等国家级领军人才28人,新引进“筑峰”“繁荣”“名师”“英才”等高层次人才、教育教学名师和优秀青年教师538人,引进人才总量较上一个五年增长251%。食品科学与工程教师团队成功入选首批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在海洋动力过程与气候、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海洋工程安全与防灾、全球海洋治理等关键领域、重点方向,形成了以9个国家级创新团队为代表的一批高水平创新团队。

2019年1月12日至13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西太平洋地球系统多圈层相互作用”启动会暨2018年度学术研讨会召开

  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开展海洋和水产发展战略研究,承担践行经略海洋重大任务,发挥了海洋、水产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主力军作用。牵头建议、设计我国深海大洋领域首个、“十三五”海洋领域唯一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西太平洋地球系统多圈层相互作用”,担任指导专家组组长组织实施。牵头建议“十三五”水产领域唯一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蓝色粮仓科技创新”重点专项,担任总体专家组组长组织实施。主持我国海洋科学领域首个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部门推荐类),主持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7项、国家级社科重大项目13项,研究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7项(其中主持完成4项)。获批立项建设我国地球科学领域首个教育部前沿科学中心——深海圈层与地球系统前沿科学中心和海洋工程领域首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基础科学中心项目——多场多体多尺度耦合及其对海工装备性能与安全的影响机制。

  2018年6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了解实验室研究重大前沿科学问题、系统布局和自主研发海洋高端装备、推进海洋军民融合等情况。考察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听取了中国工程院院士管华诗关于海洋药物研发情况的介绍。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提升。坚持创新驱动,推动蓝色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脱贫攻坚取得新成就。首倡“蓝色药库”开发计划并获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联合研发的治疗阿尔兹海默症一类新药GV—971获批上市,填补了国际上该领域多年无新药产出的空白。以政产学研用融合创新模式,建设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青岛海洋食品营养与健康创新研究院,“科学—技术—工程—产业”全链条创新体系建设富有实效。培育扇贝、牡蛎等养殖新品种4个,有力驱动了海水养殖业发展。设计、研制并参与建造的大型深远海养殖网箱“深蓝1号”成功下水,开辟了冷水性优质鲑科鱼类深远海养殖技术新路径,拓展了养殖新空间。65 项国家及区域发展战略咨询报告与建议获得批示或采纳,发布《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报告》,承担30多个区域海洋经济规划的编制工作。创办三亚海洋研究院,服务国家“四点一线一面”教育现代化布局,建起了挺进深海大洋、服务“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战略支点。定点帮扶云南绿春县和巍山县、科技扶贫西藏双湖县、对口支援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成效突出。

2021年5月28日,中国海洋大学海德学院揭牌

  开放合作办学开创新局面。持续推进国际化战略,“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国际化人才培养和国际科研合作的广度深度不断拓展。与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建成学校首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海德学院,学校中外合作办学本科专业达到6个,国际化人才培养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组织开展“黑潮及延伸体海气相互作用与气候效应”(AIKEC)和“北太平洋环流实验”(NPOCE)两项国际重大科学计划。与挪威卑尔根大学共建方宗熙—萨斯海洋分子生物学中心,打造世界一流实体研究机构。共建中泰、中马联合研究中心,成为“东盟水产教育网络+”成员,进一步拓展了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科教合作。

2019年9月16日,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科教创新园区(西海岸校区)开工奠基仪式举行

  重大基础设施与办学支撑条件建设成效显著。占地2800亩的海洋科教创新园区(西海岸校区)获教育部批复并开工建设。崂山校区3.6万㎡的海洋科技楼投入使用,鱼山校区4.8万㎡的生命科技大楼开工建设,海洋科学学科群和水产科学与技术学科群的发展支撑能力显著增强。自主建造的5600吨全球最大静音级综合科学考察实习船——“东方红3”船建成入列,成为构建“透明海洋”的坚实保障和建设海洋强国的国之重器。办学经费较上一个五年增长41%。智慧校园建设、后勤改革和平安校园建设扎实推进。

2020年9月9日,中国海洋大学召开全校教授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新一届校学术委员会委员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取得新成效。坚持依法治校,完善科学高效的决策机制、常态运行的学术治理架构、聚民心汇民智的民主监督管理机制、统筹使用的资源汇聚配置模式,推进党委学生工作部等大部制改革,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健全内部控制体系,治理体系更加优化,治理能力不断提升。持续深化与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耦合互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科教融合发展新模式。成立海洋高等研究院,构建了任务驱动的协同创新体系,促进了学科交叉融合。实施海洋发展研究院综合改革,高质量智库成果持续涌现,入选山东省重点智库试点单位,被确定为中央外办海权办咨询机构。

编辑:李华昌

责任编辑:李华昌

回澜阁

>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