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早报]打造海底“森林”的种草人

作者:钟尚蕾来源:青岛早报观海听涛发布时间:2021-12-03 字号:

青岛早报2021年12月02日版面




扫码观看张沛东和他的海草实验室

本版撰稿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钟尚蕾图片均为央视视频截图

张沛东在荣成天鹅湖为海草床保护培育项目取样。

如今的天鹅湖天鹅成群。

生在海边的我们,都见过海里的水草,它们在海浪下随波摆动、摇曳生姿,鱼群穿梭其间,嬉戏觅食。它们吸收阳光,能为海洋提供丰富的养料。但我们所不知道的是,在我国很多地区,海草床资源面临着不断衰退的严峻形势,这导致大量海洋动物无处觅食,良好的生存面积越来越少。为了“挽救”海草床,中国海洋大学有一支团队,他们坚持了15年,却只做了一件事——修复海草床。他们的事迹近日被央视新闻专题报道,他们被网友称为“海底修复师”。

青 岛 高 校 故 事 汇

被消失的“海草房”打动

海草床被称为海洋的“生态工程师”,是无数海洋生物不可或缺的重要栖息地,在水质改善、固碳、生物资源养护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很多地区的海草床严重退化。

“15年前,在山东烟威地区的海边,有极强地域特色的‘海草房’深深吸引了我,但当我向当地渔民打听后才得知,如今想再建‘海草房’已经不太可能了。 ”与渔民的对话既让张沛东感到遗憾,也让他萌生了保护“海草床”念头。巧的是,当时张沛东所在的研究团队刚刚从国外得到关于海草床修复的一手信息。 “在国外,像美国、澳大利亚、日本和韩国等发达国家,对海草床的保护修复已经有了收获性成果,但我国当时还没有给予充分重视。修复海草床对保护海洋环境至关重要,而且迫在眉睫。 ”张沛东便把这件事当做自己的目标,着手进行研究。

为了一个项目奋斗15年

70后的张沛东如今在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任教授。昨天上午,记者来到他的办公室,一进门,一张醒目的“出海计划表”映入眼帘。崂山湾、威海天鹅湖、唐山乐亭、日照顺风阳光、烟台长岛……这是张沛东今年11月的出海计划,几乎安排得满满当当。 “或许很多人对‘海草’并不熟悉,但对于我们这些生长在海边的人来说,大海是我们身边最亲近的自然家园,我们要格外珍惜。 ”

走进张沛东的实验室,一股海腥气扑面而来,这里是张沛东15年来日夜奋斗的地方。他指着几个水培海草试验缸向记者介绍:“海草对海洋生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不仅能改善海洋环境,还能为海洋生物提供重要食源和栖息地。海草床对海洋生物就像草原对牛羊一样重要。”除了自己热衷于海草研究,张沛东还孜孜不倦地培育了多届专业学子,让他们加入自己的科研团队。团队通过成千上万次的科学实验,为保护培育海草床提供了大量的数据支持。

“有了海草床,海底的蛤蜊、海参以及鱼类,夏天不怕光照,冬天不畏寒冷。海草床的作用就是这么神奇! ”中国海洋大学渔业资源专业一年级博士生张彦浩告诉记者,冬天水温低,海草就像一床“棉被”,能吸收白天的光照,为海底生物提供热量;夏季水温高、光照强,海草又像一把“遮阳伞”,既能遮光,又能为海水降温。不仅如此,海草还能为海底生物提供食物和养料。张沛东拿起一棵正在培育的鳗草说:“海草吸收海水中的光和二氧化碳,通过自身的转化,把无机质变成了丰富的有机质,成为贝类、鱼虾的食物。它脱落的叶片沉入海底,还能转化成海洋中重要的蓝碳,养护海洋环境。 ”

从鳗草入手修复海草床

想要保护和恢复海草床,首先要搞清楚海草生长、繁殖及与环境的关系。

“15年前刚开始做这个项目时,国内关于海草床的研究相对空白。”张沛东只能带着学生在摸索中开展实践。2008年,张沛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支持,他和团队开始了对鳗草的调查研究。

团队成员在研究中克服了重重困难。“海水盐度多少时它长得最好?营养盐多少时它长得快?这都需要成千上万次的数据对比,才能找到答案。 ”为了对鳗草的越冬情况进行摸底,冬天,调查队员经常下到冰冷刺骨的海水中。 “整天与泥、水、草打交道,忙起来天天一身水半身泥。 ”张沛东说。研究海草的条件和环境相对恶劣,但团队成员没有一个人退缩。

经过3年的努力,到2010年项目结题时,科研团队基本摸清了鳗草的生长过程,明确了鳗草草床的生态特征及退化机理等,为海草床修复打下了坚实基础。

增殖养护海草床2万亩

目前,张沛东带领团队在海草床修复领域已经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建立了完整的鳗草植株移植技术和种子播种技术,将鳗草种子留存率提高13倍,提出了恢复生态工程技术方案,海草床增殖养护面积达到2万亩。

通过多年努力,团队优化了海草床生态系统恢复关键技术,突破了海草床修复效率低的技术瓶颈,研制了高效的海草机械辅助增殖装置和设备,形成了完整的海草床生态修复技术链条,不仅有效提升了我国海草床生态修复的技术水平,同时促进了我国海草床生态修复工程的规模化开展,推动我国海草床的生态修复进入集约高效的2.0时代。

张沛东的团队不但是“海草修复师”,探索高效的海草床生态修复技术和生态工程措施,积极寻求海草床生态修复融合发展和固碳增汇模式等新技术和新模式,还是“海草语言翻译者”,致力于宣传海洋生态环保知识,开展了本科生增殖放流实习教育、青少年科普活动、大学生走进实验室等活动。

“海草床退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多年不见的海参等海洋生物重现草床。同时,对天鹅湖的修复工作也初见成效,每年近万只天鹅来此越冬。 ”在央视的新闻报道中,记者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荣成天鹅湖,成群的天鹅吸引了大批游客和摄影爱好者。回顾为科研工作付出的10多年光阴,张沛东打趣地说:“这些年来,我的头发在渐渐变少,但国家的海草床面积在不断增大。 ”他说,这是最令他和团队感到欣慰之处。海草床保护和修复已经成为张沛东和他的团队成员们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对海草的感情就像对亲人一样,看到海草长势好了,打心眼里感到开心。 ”

人 物 名 片

张沛东

年龄:46岁身份: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教授

大海是我们身边最亲近的自然家园,我们要格外珍惜。

你有故事,请联系我们早报热线:82888000

新闻幕后

海草床破坏严重进行保护迫在眉睫

“受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我国沿海的海草床资源不断衰退。 ”2006年,张沛东从中国海洋大学博士毕业,留校任教。为了修复海草床,他决定开始海草床生态修复技术和生态工程的研究。他最初选择的试验地,就是山东荣成的天鹅湖。湖中生长的鳗草是天鹅越冬初期和中期的主要食物。“鳗草又称大叶藻,是海草的一个种类,是我们北方海域普遍生长的一种海草。”张沛东说,当时荣成天鹅湖的鳗草资源衰退严重。

近期的几次唐山实地考察令团队成员触目惊心。 “每当吸蛤船上岸,随着贝类从管道中喷涌而出的,还有大量被连根拔起的海草,这一幕看得人心疼。 ”张彦浩说,随着大量的机械化捕捞,我国原本丰富的海草床面积正在大量减少,采取措施进行保护迫在眉睫。张沛东呼吁:“海草是地球上唯一一类可完全生活在海水中的被子植物,构筑的海草床是珍贵的海底草原、海底森林,就像陆地上我们赖以生存的森林一样。对海草床减少人为破坏、形成区域性保护迫在眉睫,大家应该共同努力,让海底世界变得更美好……”

新闻延伸

海草床生态修复系统项目

近日,第十届“母亲河奖”评选结果揭晓,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海洋碳汇——海草床生态修复系统项目从众多参赛队伍中脱颖而出,获得绿色项目奖。全国共有20个项目获此殊荣,其中高校项目仅有8个。

海草床与红树林、珊瑚礁并称为三大典型近海海洋生态系统,是国际公认的最有效的碳封存生态系统之一。近几十年来,世界范围内海草床的衰退形势越发严峻。全球三分之一以上的海草床已完全退化,面积衰退速度超过7%/年,是热带森林的2—15倍。海岸工程、海水污染以及破坏性捕捞等人类活动是造成海草床退化的主要因素。我国是海草床退化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青岛、威海和烟台近岸海域超过80%的海草床已完全消失。

新闻来源:2021年12月2日[青岛早报]打造海底“森林”的种草人

编辑:刘一韬

责任编辑:左伟

回澜阁

>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