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百岁院士文圣常:耕海踏浪“大先生

作者:赵黎来源:青岛日报观海听涛发布时间:2021-11-06 字号:

●日本海洋学家鸟羽良明教授称赞他的成果是“东方思想体系的结晶”。他撰写的《海浪原理》是世界第一本海浪理论专著,他和余宙文合著的《海浪理论与计算原理》被誉为经典之作,赢得了“世界五大海浪专著有其二”的赞誉

●文圣常取得的一系列重大创新成果丰富着我国海浪研究体系、服务着经济社会发展,打破了我国在建设港口等方面长期依赖国外的局面

11月1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文圣常迎来百岁寿诞。

中国海洋大学专门举办了“文圣常院士成就展”,以彰显这位耕海踏浪的“大先生”为我国海洋科学、教育作出的卓越贡献和崇高精神。

“恭祝文先生:身体健康,寿比南山!——张潇源于清华园”“先生崇德守朴,严谨治学的思想品德及科学品质一直深深影响打动着我。值此之际,祝愿文先生身体康健!——第十一届文苑奖学金获得者于小芹”“祝文先生玉体康泰,阖家幸福。——管见于美国”……文圣常桃李满天下,在成就展上,一面留言墙写满了来自五湖四海的祝福。

虽然文圣常的百岁寿诞因他住院治疗无法举办庆祝活动,但是他的学生、同事、同行都特别惦记这个特别的日子,衷心地为他送上祝福。而记者也从他身边人的讲述中,感受着这位海洋学家、教育家为深耕蓝色疆土鞠躬尽瘁的情怀。

巨浪翻涌

他迸发出研究海浪的灵感

海大新闻中心冯文波参与了中国科协牵头组织的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他也因此成为“文圣常院士成就展”的志愿讲解员之一。深入文圣常成长、学习过的地方采集资料,他被老院士持之以恒的执着追求和虚怀若谷的君子之风深深折服。

1921年11月1日,文圣常出生于河南光山县砖桥镇。自幼在“耕读传家”的家风熏陶下成长,他努力地汲取知识。20世纪30年代,国内战乱频仍,日寇入侵,学习环境险恶,文圣常在颠沛流离中度过了中学时代。国家贫弱、民族危亡让他痛心不已,也激发了他强烈的爱国之情和救国之志。他怀着“航空报国”之心在飞机修理厂工作,1946年被选派赴美进修。从上海坐船去美国,出了长江口,文圣常很是兴奋。那是他第一次看到大海,虽然船只颠簸,但文圣常还是忍着晕船的感觉,兴奋地站在甲板上。“海上浪很大,我们的船一万多吨,却像一片树叶在漂浮。”文圣常回忆说。学机械的人对力学问题特别感兴趣,他想,既然海浪能把船抛来抛去,那么把这个能量利用起来一定很有意义。这个偶然间迸发的灵感,后来竟成就了他持久为之奋斗、奉献的事业,也成为我国海浪研究的源头之一。

熟悉文圣常的人知道,看似偶然的灵光,源于他善于观察的习惯。他常常感叹于大自然的造化与生命的力量,经常触景生情,将感动写成七言小诗。“昨日满树繁花放,今朝枝枝飘红忙。浓抹未遮薄命苦,悔在春归展盛装。”这是文圣常在1997年写下的《樱花的叹息》。“怕听风雨送春归,也伤风雨催秋逝。曾献人间满仓粟,犹留黄菊霜凝时。”这是文圣常在1993年写下的《秋风雨》。2013年文苑奖学金颁奖典礼上,文圣常给大家讲了一个故事:每天上下班,他都要从一块山体旁走过,不知何时,一颗梧桐种子掉进了巨石缝隙,并慢慢从缝隙间萌发出嫩芽。他惊喜地观察着这株植物的生长。开始,他担心,恶劣的生长环境会危及它的生命。可20多年过去,小苗长成直径40厘米的大树。他反而担心,树木会把石块挤掉,伤及行人。文圣常说,生命的伟大,令人敬畏,他希望学生顽强学习,更好地服务国家建设。

一路向海

他对中国海洋大学物理海洋学科有奠基之功

从1953年到山东大学海洋学系(注:海大前身)工作,到2019年卸任《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英文版)》审稿工作,文圣常在海大整整工作了66年。海大鱼山校区的师生们记得,他总是拎着一个黑色的手提袋,缓缓独行在去文苑楼的路上,寒暑不易。这俨然成了中国海洋大学校园里的一道风景。

文圣常和青岛的缘分始于1952年。海外求学回国后,他辗转于西南工业专科学校、湖南大学、广西大学、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在内陆城市,文圣常用自己设计的实验器材在嘉陵江畔开展试验,只是船舶经过激起的浪花和海浪差异很大。一路向海的文圣常终于有机会在1952年来到青岛,在汇泉湾进行了试验。1953年,在赫崇本教授邀约下,文圣常得偿所愿,进入山东大学海洋学系,开启了耕海踏浪的宏图大业。

从“普遍风浪谱”“涌浪谱”的问世,到适合中国海域特点的海浪计算及预报方法的创新,再到“七五”“八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的组织实施,新型混合型海浪数值模式的提出……文圣常取得的一系列重大创新成果在丰富着我国海浪研究体系、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让西方发达国家的学者刮目相看,他打破了我国在建设港口等方面长期依赖苏联和美国的局面。日本海洋学家鸟羽良明教授称赞他的成果是“东方思想体系的结晶”。他撰写的《海浪原理》是世界第一本海浪理论专著,他和余宙文合著的《海浪理论与计算原理》被誉为经典之作,赢得了“世界五大海浪专著有其二”的赞誉。业内有用首创科学家姓名命名理论的传统,但低调的文圣常一直坚持:没有“文氏风浪谱”,只有“普遍风浪谱”。

从动力海洋学教研室主任到海洋水文气象学系主任,再到物理海洋研究所首任所长,从谋划成立物理海洋实验室,到推动成立海洋环境学院,文圣常对中国海洋大学物理海洋学的发展有着奠基之功。1984年,文圣常被任命为山东海洋学院院长。1993年,文圣常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这也是中国海洋大学发展史上第一位院士。

晚年的文圣常总想着为国家、社会和学校再多做点什么。他主动承担起《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英文版)》的主编工作。从2002年创刊到2019年,《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英文版)》共出版70多期,文圣常大约审稿800多篇。直到2019年11月因身体不适住院治疗,他才不再从事学报审稿工作。

大爱育桃李

数次捐资却拒绝以名字命名奖学金

每年,文苑奖学金的评选都是中国海洋大学的一件大事。海大校长于志刚称之为“万字号”奖学金。因为全校一万多名本科生中,每年仅有3人获此殊荣,这是海大本科生的最高荣誉。“文苑奖学金”目前颁发21届,累计63人获奖。该奖学金的设立过程,与文圣常密不可分。

2000年9月,当年的何梁何利基金奖评选结果揭晓,文圣常获得科学与进步奖,奖金20万港币。他将其中的10万元捐给海大,设立奖学金。学校建议以资助者名字命名,但文圣常坚辞不就,最后定名为“文苑奖学金”。2006年11月,第七届文苑奖学金颁奖仪式举行之后,文圣常拦住时任校长吴德星和副校长于志刚,打开随身携带的黑色塑料袋,里面放着10万元现金。他说,自己算了一笔账,以每年评选3名获奖学生、每人5000元计算,之前捐的10万港币基本用完了,所以他又从自己工资里取了钱,希望学校收下。

2009年,文圣常获青岛历史上首个科学技术最高奖,他把50万元奖金全部捐给学校,其中20万元捐给“文苑奖学金”,另外30万元捐给本科生研究发展使用,并且一再表明,不要提他的名字。

2018年,文圣常再次向学校捐赠20万元,用于发放“文苑奖学金”。学校领导表示,学校现在有钱,“文苑奖学金”会一直发放下去,文圣常却说:“我只是想表达我对学校和奖学金的热爱之情。”

2012年,文圣常给学校写信,希望不要再提奖学金是他设立的,这是学校培养人才的一个手段,不是他一个人所能倡导设立的;不要让获奖学生代表向他献花,他担心这样安排会冲淡获奖学生的荣誉感,即使献花,也应该是献给获奖同学。从第十八届文苑奖学金颁发开始,文圣常因为行动不便,不再参加颁奖仪式。从那时起,他都会给获奖学生赠送一套书——《南渡北归》。

文理兼通

他是科学家,也是人文学者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原校长管华诗有言:“文先生不仅学识渊博,而且为人谦逊,胸怀博大,淡泊名利,科学与人文两种精神完美结合于一身。”文圣常不但是一位勇攀高峰的科学家,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人文学者,他的文采和人格魅力让身边的人如沐春风。

2014年,文圣常为中国海洋大学建校90周年赋诗:“鱼浮崂山学脉延,师严生勤奋致远。九十年阔搏击勇,更爱海深洋无边。”

2012年,文圣常老家有人找到他,希望他能给家乡特产“文之勋月饼”题词,并且拿出了早就拟定好的题词——月是故乡明,饼是儿时香。文圣常对老家的月饼记忆犹新,时隔多年品尝,仍是儿时的味道。但他认为,既然是由自己题写,还是契合自己的情感比较好,于是他写下“月悬故乡天,饼释游子念”10个字。这十个字很快被印在月饼外包装上,销往各地。

中国海洋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陈鷟曾在校长办公室工作。他记得有一次,校办其他同事一起陪文圣常去医院看病,回校之后,文圣常竟然买了两斤点心拎到校办。办公室一个年轻人对他不熟悉,问:“老先生,您找谁?”文圣常说:“我是文圣常,我来感谢你们陪我看病。”在医院,他也告诉工作人员,不要叫他“文院士”,叫老师、先生都可以,避免给医院添麻烦。

他的秘书郭铖介绍,“文圣常院士成就展”开展之前,学校征求文圣常院士的意见,他还提出了三点意见:一是这点成绩不值得去展览,给他办展览他觉得非常不敢当;二是如果学校坚持给他办展览,一定要实事求是,不能有任何拔高;三是非常感谢学校对他的关怀。

文圣常百岁生日,考虑到疫情防控和院士当前身体状况等因素,医院延迟了学校的探望申请。郭铖介绍,大家的祝福已经通过信件传递到了医院。

新闻来源:2021年11月2日[青岛日报]百岁院士文圣常:耕海踏浪“大先生


编辑:刘一韬

责任编辑:左伟

回澜阁

>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