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就业创业导航]山东省大学生就业创业人物——学有所获 干有所成

作者:山东就业创业导航来源:山东就业创业导航观海听涛发布时间:2021-09-18 字号:

他们学有所获,干有所成,

他们筑牢思想根基,实践中出实效,

他们在新时代的潮流中承使命、能担当、有作为。


01大学生创业典型人物

来自沂蒙革命老区贫困村的团中央大学生创业英雄——曲阜师范大学 张群

  张群,男,汉族,1994年生,临沂蒙阴人,中国共产党党员,法学硕士,团中央全国大学生创业英雄,全国大学生创业百强,教育部全国高校创业指导师,山东省十大大学生创业之星、冠军,中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峰会山东省创业青年代表,山东省大学生自强之星,山东省人社厅SYB创业讲师,日照市首届大学生创业大赛十大创业之星,济宁市十大大学生创业之星,并荣获过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提名奖,2020年山东省互联网+创业大赛金奖,山东省互联网+创业大赛亚军,山东省大学生100个重点扶持项目之一等奖项。
张群现担任山东东群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日照东群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山东创业职业培训学院常务副院长,山东省曲园创业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日照市东港区创新创业协会会长,日照市曲园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日照蒹葭明月阁餐饮公司总经理。

创业历程
  张群出生于临沂革命老区——贫困县蒙阴县的贫困村对山庄村,他上大学的第一笔学费也是他高考结束打工赚来的,由于家庭经济的压力,他更知道吃苦,闯荡与坚持。在校期间他积极参加各项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历任曲阜师范大学校学生会主席、研究生会副主席等职务;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张群自大三便开始创业,在学校良好的创业氛围带动下,他成立了东群教育科技公司,考证培训项目成功免费入驻了学校的大学生创客空间,省去了大量的场地费用.在人社、学校各部门和学校创业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在人社局20万无息贷款的政策支持下,项目一天天有了起色,并开始茁壮、创新发展;他品学兼优,学校的老师和专业课老师了解到他的家庭困难情况后,都很支持他一边创业,一边升学。他也很努力很努力,把一天拆成2天过,最终,有付出就有收获,他,创业与学业并驾齐驱,一路高歌,2016年张群以专业第二的优异成绩被成功保送为曲阜师范大学研究生,并获得了山东省大学生自强之星等荣誉称号。
  创业6年,他不断开拓进取,带领他的团队不断进行连续创业,逐步涵盖了教育、餐饮、茶业等行业,且取得了骄人的优异成绩。
  始终专注于大学生考证培训——山东考证平台缔造者
  2016年底,张群创立了『东群教育科技公司』,经过两年拼搏努力,东群教育科技已于2018年改制,2018年成功在齐鲁股权交易中心成长版挂牌上市,股权代码302987,发行价4.8元一股,并获得了日照市40万元挂牌新四板的奖励;2019年东群教育科技股份在京获得中国民办教育创新示范单位;目前东群设立了济南、潍坊、威海、日照等教学中心,线下考证培训业务培训学员已累计超过20000多名,“山东考证”服务号已线上培训服务学员60000多人,年营业额达300多万元,吸纳专兼职教授、博士,教师13人,实现研究生就业3名,本科生就业6名,带动高校大学生创业100多名。并获得了“中国民办教育创新示范单位”、“团中央全国大学生创业百强项目”、“山东日照新旧动能转换-互联网+潜力创业单位”、“山东省大学生自强之星”、“山东省大学生创业行动100个重点扶持项目之一”、“日照市十大大学生创业之星”、“日照市第四届创业大赛第四名”等一系列奖项。


扎根鱼台贫困村
助力鱼台小龙虾走向全国

  2018年初,张群他积极响应党的十九大发出的“有志青年要到乡村创业就业”的号召,几经周折创办了『山东省曲园创业服务有限公司』,并带领团队积极扎根“中国生态龙虾之乡”鱼台,扎根贫困村史楼村,致力于为鱼台生态小龙虾进行品牌赋能,积极帮扶周边农户进行标准化养殖,拓展销售渠道,实行高端、初加工产品,即食产品分类销售,并大力发展小龙虾生态观光旅游和培训产业。两年风雨,在他的带领下,鱼台小龙虾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已初见成效,鱼台史楼村已实现全面脱贫振兴。目前公司拥有自营基地1042亩,年产小龙虾36万斤,带动周边农户86户,每亩为农民增收9000多元,带动当地农户就业30多名,带动季节性用工500多人,小龙虾餐饮,养殖,旅游等上下游产业间接带动就业900多人,2019年公司年营业额达1600多万元。『鱼台现代化小龙虾养殖』,『鱼台小龙虾助力农村振兴、农民致富』等专题受到了央视七套农业军事、中国新闻网、今日头条、搜狐网等多家媒体报道。并被评选为“山东省农民乡村振兴示范站”、“鱼台小龙虾产业发展先进单位”,并于2019年荣获“济宁市十大大学生创业之星”、“济宁市第四届创业大赛第三名”等奖项,并在2020年荣获了“山东省互联网+创业大赛金奖”、“山东省互联网+创业大赛亚军”、“全国大学生互联网+大赛国赛铜奖”、“山东省大学生创业之星”等奖项。

连续创业的优秀
大学生创业代表

  2015年,张群在大三时便开了一家特色川鲁餐厅『蒹葭明月阁』,开业6年至今依然甚是火爆,目前已有两个店面400多平,年营业额近300万元,吸纳带动就业创业12人。
  2016年初,张群瞄准了日照绿茶市场,创办了『日照市曲园茶业有限公司』,重点瞄准年轻人的消费市场,公司目前吸纳大学生创业就业6人,年营业额200多万元。
  在校创业6年期间,张群同学品学兼优,在校期间获得了“山东省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学生”、“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毕业生、优秀毕业研究生”、“山东省大学生骨干培训班先进个人”、“山东省社会实践优秀团队、先进个人”、“山东省省政府励志奖学金”、“曲阜师范大学大学生创业大赛特等奖”、“曲阜师范大学年度十大人物”、“曲阜师范大学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见义勇为先进个人”等50多个奖项。
  2020年抗疫期间,张群他作为常务副院长,积极带领山东创业职业培训学院共累计培训线上创业知识学习合格人员15000多名;由他提出搭建的“山东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已成为“山东省济南市互联网+创业培训首批定点单位”,在抗疫期间免费为5万多名大学生提供了优质线上创业培训课程,线上创业课程视频播放量累计达300多万次,学院目前已吸纳就业创业8人。张群同志也获得了“山东省SYB创业培训讲师”、“教育部全国高校创业指导师”等荣誉称号。

结语
  细数张群同志的创业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励志”、“自强”、“奋斗”、“坚持”、“努力”等字眼都始终体现在他的创业过程中,在这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张群同学起到了很强的榜样、示范、引领作用。
团中央中国青年报、山东教育电视台、山东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大众网、搜狐网、日照电视台、半岛都市报、日照市共青团、日照人社、曲阜师范大学等多家单位和媒体都对“团中央全国大学生创业英雄张群---本土创业CEO”、“山东省大学生创业之星”、“团中央全国大学生创业百强---张群”、“张群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提名奖”等做了相关报道。


02基层就业大学生典型人物

在基层系好人生中第一粒扣子——中国海洋大学 廖超成

  廖超成,男,汉族,贵州普安人,中国海洋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部2014级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2018年8月选调至中共榕江县委组织部工作,2019年4月,下沉到深度贫困村加宜村担任村主任助理、网格员,通过两年深入一线助力脱贫攻坚,已逐渐成长为基层工作的“多面手”。
加宜村坐落于孔明山脚下,是以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地,2016年12月被评为“中国第四批传统村落”,全村户籍人口413户,1864人。脱贫前,生活在加宜村的老百姓思想与生活习惯十分落后,村内的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发展缓慢,全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00户,868人,属深度贫困村,为了摆脱贫困,加宜村干群不断探寻实业兴农路径,坚持苦干实干,如期实现高质量脱贫,截至2020年底,全村200户,868人全部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0%。

初心不改 励志建设家乡
  “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这三座致贫大山一直压得贵州人民喘不过气,生长在贵州的廖超成自小亲历了家乡的贫困现状,心系家乡的他,在读书期间便立志要学成后返乡建设,为家乡脱贫事业做一点有意义的事情。每年回老家,年长的乡亲们总喜欢问上几遍:“小成,你在哪里读书?”当听到“中国海洋大学”这个回答时,他们又感叹道:“以后要到发达的海边城市去喽”,廖超成总是会坚定的回答:“我一定会学知识带回咱们家乡来,为建设家乡出力。”毕业后,廖超成毅然选择回乡就职,选调至中共榕江县委组织部工作,2019年,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之年,他主动请缨,到脱贫攻坚最前线的计划乡加宜村驻村,撸起袖子开始了他和加宜村的脱贫事业。

主动融入 迅速转变角色
  把加宜村当做故乡,把老百姓当做家人,完全融入到苗寨人的生活中去,和大家同吃同住同甘苦,这是廖超成初到加宜村给自己定的目标。首先遇到的第一个大挑战—“语言不通”,第一次和乡亲们吃饭的时候,村干部突然说了句:“挖吼、挖吼”,村民就端出来一碗酒给他喝,让他摸不着头脑。lou是吃、hou是喝,lou ge是吃饭、hou jiu是喝酒……为了更好的融入苗寨,他每天走访完村户后,便在灯光下开始学习苗语,遇到村民,他会主动用苗语问句:“mu meng ga de,lou ge ma lou(你去哪儿,吃饭没有)?融入他们熟悉的环境中,没多久就和群众们亲近了起来。

干群交心 转变群众思想
  “我限你三天之内,把别人家得到的东西给我!”、“我只喜欢喝酒,其他的我都不管!”“等靠要”的错误思想在许多困难户心中根深蒂固,给脱贫工作带来了很大阻碍,转变思想,从交心开始。廖超成制定计划,挨户走访,通过开小组会、院坝会等了解加宜村实际,尊重群众观点、倾听群众心声、解决群众困难,帮忙拆除危房、修建串户路,有事没事去村民家里坐坐,时时跟进了解情况,精准助困,所谓“好事多磨”,政策反复宣传的多了,群众听到心里去了,干部得到群众信任了,变化也就慢慢有了,脱贫工作就步上正轨了。一些村民改掉陋习,曾经的“等靠要”村民也主动外出务工,肩负起照顾家庭的责任。两年里,廖超成召集群众开小组会16次,组织召开群众大会、院坝会40余次,发放宣传资料3000余份,把党的政策宣传到位;调解村内矛盾纠纷20起,解决群众困难60余项,组织党员、组干、公益性岗位集体作战80余次,把深入群众贯穿到底;召开学习会议50余次,教育培训党员及村干部2400余人次,把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落实到人。

发动群众 完善基础建设
  人畜混居透风漏雨的房子,污水横流臭气熏天的寨子,这是加宜苗寨群众千百年来的真实生活。为帮助加宜村村民改造环境,廖超成号召并发动群众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带领群众修沟筑路,改善生产生活环境,,为了激发斗志,廖超成和群众一起劳动,始终奋战在工程建设一线。“小雨不停工、大雨撑雨棚”,干部群众一起一锄一铲热火朝天地干,历时3个月,全村共完成人畜混居整治106户,透风漏雨整治125栋,拆除旧房烂棚100多处,串户路硬化7000多米、修建排水沟4000多米,常高压消防系统投入使用,村委会、村卫生室投入使用,建成6个自然寨垃圾处理池……加宜村的生活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20年春节,外出务工的李小常回到家时说“刚回来时,我还以为走错了村寨进错了家”。如今的加宜苗寨基础设施完备,崭新的房屋、清澈的自来水、整洁的硬化路、明亮的路灯,旧貌换新颜,群众笑开颜。

直播带货 推进产业发展
  楠竹当柴烧、蕨菜做猪料,加宜村丰富的自然优势一直没有得到好的输出,习近平总书记说:“电商,在农副产品的推销方面是非常重要的,是大有可为的。”为了将资源转变为经济效益,村里开办了扶贫车间,成立了“美加宜农特产品有限公司”,廖超成和同事建立线上线下销售平台,打造出生产加工销售的产业链,有效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变废为宝,山货出山,有效促进了加宜村群众增收致富。为加快销售农特产品,他们发动村寨上的年轻人一起,通过网络平台推销当地竹笋、蕨菜、小香鸡等土特产,同时,也推介当地美丽的梯田和苗寨风光,被大伙称为田间地头的“小网红”。至今,加宜村扶贫车间共组织当地群众收购春笋、蕨菜等山货6万余斤,销售农特产品2000余件,销售额逾20万元,带动村内60余名劳动力就业,覆盖全村409户1843人受益,为加宜村带来了新生机,还带动附近3个村寨效仿发展。

智志双扶 促进教育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说:“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教育一直是廖超扶贫期间最关注的事情,2019年,他义务担任学习辅导员,给8名小学生、1名高二学生、1名高三学生辅导课业,后来,这名高三学生成功考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更加鼓励了他扎根基层做教育的决心。疫情发生后,廖超成入户检查学生上网课情况,每周给5名高中生辅导课程,协调课本60余册发放给18名学生,被孩子们亲切的称为“哥哥扶贫老师”。孩子的教育是未来,村民的教育是现在,廖超成协调开展种养殖技术、劳动技能、汉语言培训等活动,覆盖全村家家户户,群众生产技能水平和外出务工就业率增高,全村汉语言普及率得到了提高。
  突如其来的疫情使得人心惶惶,廖超成大年初二匆匆赶回加宜村,前期严守疫情防控要求保平安,后期全力动员群众外出务工稳增收,坚持生命至上,人民至上,如期坚决打赢两战,疫情防控稳定期,陆续动员全村511人外出务工,实现就业929人,就业率93.3%。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重新解读的贵州“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现在已经变成了“空气优、风景秀、经济好”。如今的贵州,在党和国家的关怀支持下,艰苦奋斗、自力更生,逐渐撕掉了贫穷落后的标签,但像廖超成一样的基层同志们,仍然会步履不歇,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斗不息!

03军营大学生战士典型人物

携笔从戎 书写忠诚—— 山东建筑大学·李佳佳

  李佳佳,男,中共党员,山东嘉祥人。2015年中专毕业通过春季高考考入山东建筑大学;2016年响应祖国号召,携笔从戎,参军入伍;2018年选择退出现役,返校复学,继续学业;2021年考取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硕士研究生。

携笔从戎 书写忠诚
  2015年中专毕业通过春季高考考入山东建筑大学,2016年在济南市应征入伍,曾服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陆军-第七十八集团军,历任侦察员、卫生员兼通讯员。
  现在回想起5年前在“新兵连”的生活仍觉刻骨铭心,那是我“噩梦”的开始,同时也是我人生中最怀念的记忆。新兵集训的每一天晚上,班长都会给每个人“量身定做”训练计划,为提高体能素质,要求每晚做几百个俯卧撑、仰卧起,基本上是从晚上九点一直训练到凌晨时分。那段时光确实难熬,但是第二天又会怀揣着满满的激情迎接新的挑战。“武艺练不精,不算合格兵。”这句话从进入部队起我就一直牢记于心。作为大学生士兵虚心向年龄比我小的班长请教军事训练科目,并不断突破自我,追求卓越。“博士硕士,都是战士。”走进军营才明白其中的含义,只有放低姿态、勇于挑战,才能真正的换羽高飞。军营内,招展的红旗随风飘扬,轻武器射击、手榴弹投掷、战术训练和400米障碍……每一科训练项目我都认真对待,努力做到最好。即使在严冬,冻裂的手和血淋淋的胳膊还没有愈合,也会毫不迟疑扎进泥坑进行障碍训练。
  “既然穿上了这身军装,就要把这份责任尽好。”2018年8月底临近退伍季,吉林省通化地区发生洪涝灾害,在接到命令后我毅然选择请战抗洪。搭帐篷、送物资、救伤员,脏活累活抢在前、干在前,“虽然很累,但是能看到人民的笑脸,一切都值了!”能够真真切切的“为人民服务”,帮助老百姓度过难关,身体上的疲劳和伤痛也化为无形,取而代之的是发自内心的快乐。
  两年的军旅生涯,犹如白驹过隙,军事体能、强化训练、冬训拉练、野营驻训、战备拉动……每一次考验,我都不曾胆怯,不曾动摇。服役期间我参加了“萨德”反导系统战备任务、“严寒2017”冬季实兵演习、“北部2018-B”兵种实兵对抗演习以及通化地区抗洪抢险等大型军事任务。荣获旅团嘉奖一次,并颁发“战神”荣誉章,连续两年荣获“优秀义务兵”奖章,并在部队入党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重返校园 全面发展
  2018年退役复学后,迅速转变角色,带着军营经历馈赠的忠诚、勇敢和执着投身于学业中。曾经的同窗已临近毕业,面临生疏的专业和薄弱的功底,我秉承着“严谨认真,奋勇向前,自律勤俭”的态度,不畏困难,奋力追赶,利用课余时间补差落下的文化知识,各学年综合测评班级前三,智育成绩前十,荣获优秀团员、优秀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退役学生、优秀退役学生奖学金、校级二等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省级优秀毕业生等荣誉。
  在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刻苦钻研问题的同时,我也积极投身于科技竞赛和学生工作中,努力提升综合素质。一方面,参加开放性实验以及创新训练项目,荣获“思拓力杯”第十一届校级测量技能大赛一等奖,“南方测绘杯”第十三届省级测量技能大赛单项一等奖、团体二等奖。另一方面,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开展学生工作,任第四届学生会副主席,测绘学生党支部宣传委员,测绘192班学生辅导员,学校2017届退役大学生负责人。在学院学生会负责开展学术科技和学风建设等工作;在学校学生处、武装部的领导下,负责到各学院配合开展征兵启动仪式,筹备新生军训以及退役教官选拔等工作,在担任新生辅导员期间,所带班级在同级中取得最优成绩并荣获“筑基之星学风特优班”。

学有所获 干有所成
  尽管备考期间因疫情只能居家学习,我仍然严格自律地按照自己制定的作息表上课学习。基础差学不懂很痛苦,英语和数学是我考研路上的两大“拦路虎”。为了能尽快有所突破,我恶补基础知识,别人一遍能学会的我要学三遍,每一个知识点都反复揣摩,学懂弄通。功夫不负有心人,我最终以初试成绩355分,复试成绩82分的成绩被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录取。
  在完成毕业设计的前提下,我入职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卫星所担任遥感数据处理实习生,在实习期间见证了“齐鲁一号、齐鲁四号”卫星的成功发射,并被央视新闻报道。通过实习增长了专业才干,丰富了知识框架,在工作中学习,在实践中锻炼,不断开拓眼界,将专业理论应用于实践。
  常说谁的青春不迷茫,却总有人在坚定梦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上的重要讲话: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这句话不断激励着我砥砺拼搏、奋勇争先,敢于担当时代使命,继续谱写青春之歌!
新闻来源:2021年9月2日|[山东就业创业导航]山东省大学生就业创业人物——学有所获 干有所成


编辑:刘陈宇

责任编辑:左伟

回澜阁

>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