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早报]我是党员 我上一线:青岛早报联合驻青高校推出建党百年主题策划活动“大学生党员体验党员先锋岗”昨日启动

作者:李彦宏 钟尚蕾 肖梦婕来源:青岛早报观海听涛发布时间:2021-03-30 字号:



  今年,中国共产党将迎来百年华诞。昨天,青岛早报联合山东大学(青岛)、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科技大学、青岛大学、青岛科技大学、青岛理工大学、青岛农业大学8所驻青高校,在青岛报业传媒集团共同启动“我是党员——大学生党员体验党员先锋岗”主题活动。通过此次活动让驻青各高校大学生党员走进这个城市,深入火热的一线,实地体验不同行业党员先锋岗的工作内容,切身体会党员先锋的带头模范作用,传承和发扬前辈党员的优良传统。

现场

参观报史馆 穿越新闻现场

  “斑驳的老报纸、布满褶皱的采访本、一张张有故事的老照片,诉说着青岛日报社媒体人走过的风雨历程……”山东大学(青岛)、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科技大学、青岛大学、青岛科技大学、青岛理工大学、青岛农业大学8所驻青高校宣传、学生工作负责人及大学生党员一行昨天来到青岛日报社党史馆参观,这里的一幅幅老照片、一个个旧物件,仿佛带他们“穿越”了时光,重新回到了新闻“现场”。

  “这张照片我见过,这不是在青岛妇儿医院发生的催泪红包故事吗?这篇新闻都成为我们学校新闻专业的教学案例了。”大学生党员小何激动地说,“记得当时早报首先挖掘出催泪红包的报道,随后引起了众多中央级媒体的关注、转发,催泪红包的感人故事不仅成为全国两会的热议话题,还在光明日报头版头条刊登,当时这个热度可是持续了很久,我们身边同学老师都知道催泪红包的故事。”小何说。

  “这是报纸当时用的印刷模具,这是老一辈记者们用的采访本,这是奥运会期间火炬传递的照片……”一张张照片、一幅幅面孔、一个个老故事再次被“唤醒”,大学生党员们在党史馆里仔细聆听,用心记录,收获了知识,重温了历史,直到参观完毕,仍有大学生恋恋不舍。

融媒体中心 “惊艳”参观团

  随后,参观团一行又来到了青岛报业传媒集团“融媒厨房”参观交流,大学生党员们亲身体验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深度融合。

  “这个融媒体中心恢弘大气,超大的网络显示屏,高大上的发布厅,先进的媒体展示平台,后台数据查看一目了然,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同学小闫说,他期待自己毕业后,能有机会来报社工作,成为众多“笔杆子”中的一员。随后,参观团观看了青岛报业传媒集团和青岛早报的宣传片,点滴故事,汇聚能量,当一幅幅珍贵的报道画面再次重现,当一个个熟悉的新闻人物再次亮相荧幕,不少参观团成员被深深触动。“刚才看到早报报道的小九月事迹,一个四岁的小女孩捐献器官救助他人的大爱,让青岛市民、全国网民们深受感动。”青岛科技大学宣传部副部长曲明表示,小九月的新闻报道向人们展现了生命有限,大爱无限。

高校对话

中国海洋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孟凡:

深入一线 挖掘亮点典型

  中国海洋大学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围绕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建立平台,聚合内容。基于观海听涛新闻网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专题网站,以专题网站为平台,聚合网络、《中国海洋大学报》、新媒体等平台内容,融合图片、文字、视频等展现形式,及时发布学校工作动态,展示学校发展成就和优秀党员风采,为建党100周年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深入一线和现场,挖掘迎接建党100周年工作中的亮点和典型,进行深度报道,宣传特色亮点,树立先进典型,并积极向社会媒体进行推介。与青岛早报共同策划“我是党员”系列活动,整合资源,抱团发展。

山东大学(青岛)组织宣传统战部老师丁璇:

选派专业对口学生党员参与报道

  为积极配合此次建党百年系列报道,校方在选派学生党员参与报道时,尽量选择与被访对象行业对口的学生,增加参与同学的积极主动性。对于报道工作来说,有专业背景的学生,在参与报道采访时更容易切入和深切体会。

  培养学生党员的新闻专业敏感度,与党员先锋岗的模范工作者深入的访谈,更全面的体现报道效果。对于学生来说,既体会党员的模范先锋作用,又对自身职业发展有了一定的了解,一举多得。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刘积舜:

组建校内融合 打通校外媒介

  近年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建设完善了诸多媒体平台,形成了融合发展的矩阵,尤其是与校外媒体的融合实践值得进一步深化。学校与中央媒体、地方媒体有良好合作,媒体在学校建立工作室、记者站,学校在媒体设立实习基地,每年都有一大批学生记者到媒体实习,既促进了校内新闻更好的传播,更促进了学生记者队伍的成长。

  本次与青岛早报的联合,高校融媒不仅是校内平台、人员的融合,还是校外的优质媒介进行融合。为此学校将继续发掘有担当、有情怀的新闻故事,有力提升了学校的影响力和美誉度,带动培养优秀学生记者。

山东科技大学团委副书记马鹤:

实践育人 讲述山科故事

  实践育人,重在实践,重在参与。山科大师生一直在积极探索能够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能够使师生共同参与进来的活动形式。与此同时,学校宣传部与团委也开展了一系列相关活动,如:团支部“学党史、讲党史”等活动。形式不一,反响良好。未来,希望能够借助于青岛早报平台,加强学校宣传,如学校党建活动、党史学习教育等宣传,发扬山科大惟真求新的美好品质,讲述山科大传奇故事;双方应建立长期合作、沟通渠道,青岛早报采用山科大的故事,山科大借助青岛早报的流量,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为驻青高校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青岛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魏喆吉:

让各大高校加入早报“朋友圈”

  青岛早报是青岛的名片和符号,青岛大学是青岛无数莘莘学子的大学。坚持“立足青岛、融入青岛、服务青岛”的办学理念,媒体与高校有共通之处,学校宣传工作需要报社的专业指导帮助,校方也愿意更多地参与报社组织策划的各种活动,拓展育人渠道、传递声音、展树形象,双方将在互动交流中产生1+1>2的效果。

  未来,力争通过青岛早报构建驻青高校负责宣传的学生之间的联络,成为一个动态的良性系统,让各大高校的宣传口加入青岛早报的“朋友圈”,同时方便“校-社”互动交流,起到相互促进、带动的效果。

青岛科技大学宣传部副部长曲明:

为新时代大学生搭建全新舞台

  青岛早报作为一家本土特色主流媒体,自创立以来在深度报道、品牌打造、传播社会正能量等方面始终进行着积极的探索与实践,特别是在积极推进四全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先行一步,主动转型,策划的如“催泪红包”“九月女孩”等一系列主题报道深受大学生喜欢。

  这次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早报策划推出的“我是党员”主题活动,为新时代大学生搭建了走出象牙塔全面了解社会、走出课堂和书本走近身边榜样、零距离感受青岛市民耳熟能详的党员先锋勇于担当、开拓奋进的感人事迹的全新舞台,对于重塑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早日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以本次活动为起点,青岛科技大学与早报在联合培养符合四全媒体发展趋势所需的创新型、复合型新闻人才,打通人才成长成才的“最后一公里”,实现双方真正意义上的常态化的良性互动、合作共赢。

青岛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裴根:

激发大学生知党爱国热情

  青岛早报联合驻青高校共同策划“我是党员”主题活动,参与度和实效性极高,有助于激励广大青年学生深化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对党的发展历程的认识,激发大学生知史爱党、知党爱国的热情。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做好党史学习教育尤为重要。面对“00后”大学生,如何用好党史这部丰富生动的教科书,讲好历史故事、用好红色资源,让红色基因在青年学生中传承发扬,从中汲取奋进的力量,这是青岛理工大学一直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期待青岛早报与驻青各高校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发挥各自优势,搭建更好的载体和更大的平台,鼓舞和激励学生树立远大志向,以青年的热情和奉献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

青岛农业大学宣传部副部长刘琨:

激发学生党员内生成长动力

  “我是党员”主题活动,实现了青岛早报的媒体责任与高校育人中心工作的结合,努力把有意义的事情做实做好,以这样一种独具匠心的方式向建党百年献礼。实现了行业先锋党员与高校学生党员的结合,既宣传了平凡岗位上先进党员的优秀事迹,又为学生党员提供了实践教育,真正激发出对党员身份的自豪感和内生成长动力。

  今年,青岛农业大学也将迎来建校70周年,在扎根青岛耕耘发展的20余年中,学校立足青岛、面向山东、服务全国,紧紧围绕国家和地方重大战略需求设立研究方向,面向产业、行业和生产一线开展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

大学生党员寄语

山东大学学生毕赫洁:

为党记录更多华丽篇章

  百姓事,无小事。自己现在还是一名在校生,正在锻炼自己的摄影水平。希望未来能够成为青岛早报团队中的一员,讲述身边百姓的平凡故事。

  青岛早报主流媒体传播力,在驻青高校间成为无数学子们的向往工作。希望早报能够开辟驻青高校投稿栏目,在专业记者的带领指导下,让校园记者学会发现新闻并得到专业培训,早日从一名党员学生,成长成一名党员记者,为中国共产党记录更多华丽篇章。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学生董晖:

家国同心 追求卓越

  “家国同心,追求卓越。”这是一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学子为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献礼的心声。

  借此次建党百年的重大节点,高校学子也有了展示自己的舞台。青岛早报组织此次党员学生体验党员先锋岗报道,是在校大学生实践、学习、体悟成长的难得机会。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需要新的一代去传承,去引领广大青年学生了解党的光辉历史、感悟党的初心使命。

山东科技大学学生刘颖:

多种形式展示党的奋斗历程

  构建早报与驻青各高校的校园联动板块,构建专门模块学习党史,讲党的故事、讲优秀党员事迹。短视频、微电影等丰富的展示形式,能够更全面的展示我党的奋斗历程。

  青岛早报是一个能为广大学子展示成长平台的媒体,未来希望早报可以定向提供实习岗位给不同专业的学生,或者构建平台联通求职毕业生和招人单位,利用较广的信息面和信息资源,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更多更全更好的信息。

青岛农业大学学生程昌卫:

与早报打造“高校板块”

  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非常期待高校未来能与青岛早报打造“高校新媒体板块”。目前,青岛农业大学的新媒体平台丰富,如“微博校园”是学校在校生沟通的重要平台。期待未来能将“微博校园”平台与早报强强合作,获得粉条投送,产生引流,扩大粉丝量,增强阅读量。抓取校园新鲜动态及热点话题,进一步提高话题影响力,发挥联动。

探访“无人码头” 体验“智”造速度

青大党员大学生尹如嫣走近“连钢创新团队” 感受全自动化码头的飞速发展

  为迎接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向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献礼,青岛早报与驻青高校联合开展“我是党员·大学生党员体验党员先锋岗”主题活动。近日,记者与青岛大学法学院大三党员代表尹如嫣相约,一同来到山东港口青岛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体验中国全自动化码头的“智”造速度。

/ 现场 /

初见真容 智能码头像看科幻电影 

  当得知即将同记者一起体验山东港口青岛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时, 尹如嫣兴奋地说:“心里又激动又忐忑,昨晚在网上查阅了很多关于‘连钢创新团队’的资料,希望能有更深感触。”

  从青大一路开车来到西海岸新区的山东港口青岛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尹如嫣一边在手机上查阅相关资料,一边计划着自己的采访题目。到达目的地后,尹如嫣说:“被眼前一片巨大的蓝色自动化桥吊震撼了,完全颠覆了对港口码头的认知。”茫茫雾海中,这些桥吊娴熟地伸开臂膀,快速有序地抓起自动导引车上的集装箱。而创造眼前这一奇迹的,正是她接下来要认识的一支钢铁队伍——“连钢创新团队”。“山东港口青岛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在2017年5月11日正式投入商业运营,是亚洲第一个真正意义的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据山东港口青岛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工程技术部副经理吕向东介绍,这座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投用后,不仅节省了人力,并且操作也更加安全。如今,整个码头上的作业全部智能化,后台只需要几名工作人员远程监控就能完成货物的运输装卸工作。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的“无人化”,包括了岸边装卸无人化、堆码提箱无人化和闸口查验无人化等,因此这个码头也被称作“无人码头”。

  “作为世界第六大港的山东港口青岛港的明星码头,巨大的码头上竟然没有一名工作人员,无人驾驶的自动导引车在码头上运送着集装箱,而巨大的高速轨道吊在集装箱堆场区快速地作业,这样的场景如同在看一部科幻电影。”尹如嫣激动地告诉记者,其实早在自己高考时,就听说过“山东港口青岛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的名号。看着央视的新闻报道和纪录片的讲述,让她深深感受到中国科技力量的飞速发展。而当她真正来到山东港口青岛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体验后,更切身感受到“震撼”一词的含义。

深入“大脑” 感受一流“中国智能速度”

  巨大的桥吊屹立在码头上,一个个集装箱像玩具一样,被自由地智能操控。“操作它们只需要后台的几台中控电脑,就能实时监控整个港口的集装箱吞吐。”随后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尹如嫣同记者一起来到码头信息技术部中控台。

  “如果把码头想象成一个人,那么码头上的大型设备就是‘手’,信息技术部的中控台就是控制‘手’作业的‘大脑’。”码头系统运维副主管许浩然向尹如嫣介绍了码头的软件系统和服务器设备。同样是驻青高校的毕业生,2016年毕业于青科大的许浩然已经在这里工作5年了。据他介绍,山东港口青岛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一期开港之初,就以桥吊单机效率26.1自然箱/小时的骄人成绩一鸣惊人,后来不断刷新世界纪录。操控设备的软件通过精确的运算,为每一个集装箱找到最合适的位置,以最快的速度进行安置和运输。“太厉害了!”看着屏幕上的监控视频,尹如嫣感叹,把“碎片化”的想象拼凑起来,就是一流的“中国智能速度”。

/ 对话 /

“中国方案”引领全球港航业

尹如嫣:目前,山东港口青岛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已经向全世界交出怎样的“作业”?

吕向东:去年疫情期间,山东港口青岛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的无人化、零接触、高可靠的优势更为凸显。在平均作业效率达到36.2自然箱/小时的基础上,“连钢创新团队”不断超越自我。2020年12月17日,“连钢创新团队”再创佳绩,在107#泊位“德翔普南”轮作业中,桥吊单机作业效率达到47.6自然箱/小时,第六次刷新由我们自己创造的自动化码头装卸效率世界纪录。

尹如嫣:“连钢创新团队”的“中国方案”令世界瞩目,都有哪些首创技术?

许浩然:为了打造一流的全自动化码头,“连钢创新团队”研发了全球首创的氢动力轨道吊、续航时间无限制的自动导引车(AGV)钛酸锂电池动力系统及循环充电技术、港口大型设备“一键锚定”技术及其控制系统、桥吊机器人拆装集装箱扭锁系统和非等长后伸距的轻量化桥吊等,为多项世界性技术难题提供了解决方案,其中大型设备“一键锚定”技术和自动导引车循环充电系统等6项技术成果,经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以中国“智”造、中国创造的全自动化码头科技,向全球港航业奉献了“中国经验”“中国方案”。

尹如嫣:未来山东港口青岛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在吸纳人才方面有什么方向?

吕向东:目前山东港口青岛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正在不断升级,先进的技术和一流的平台,会让更多人才在这里学到、看到、体悟到我国科技发展的速度。因此,近几年,“连钢创新团队”在不断吸纳新鲜力量,来壮大、充实队伍。未来,我们希望全国更多的年轻人才加入到团队中,共同建设世界一流港口。

/ 感悟 /

用“拓荒牛”精神激励前行

  “作为一名法律专业的学生,我对于这些科学技术以及数据运算其实并不了解。参观了山东港口青岛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我更多的是感受到这些专业人员的工匠精神、科学家精神以及‘拓荒牛’精神。在接受完采访后,吕向东马上就赶往现场,投身到新项目的推进工作中;许浩然对系统操作了如指掌,在向我们介绍时滔滔不绝。山东港口青岛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的建设,离不开他们的精雕细琢和精益求精。他们每一个人都是勇于担当、积极创新、善于钻研的个体,每一个团队都是我们走向‘制造强国’的源源动力,值得我去学习、去传承。”尹如嫣如是说。


当把“小巷总理” 解决“家长里短”

上门送调查表、清理小广告、接热线……大学生党员朱晓斌到华泰社区体验居委会主任日常 

 “别看社区干部‘官’不大,可管的事儿真是太多了!”“社区工作太不容易啦,每一件都需要极其耐心与细心!”“一上午也没喝口水,凳子就是个摆设,站着服务也是个体力活……”近日,青岛大学材料专业研究生二年级的大学生党员朱晓斌跟随早报记者一起到李沧区兴华路街道华泰社区,参加“我是党员——大学生党员体验党员先锋岗”主题活动。在“小巷总理”毕建军的带领下,朱晓斌进楼道、穿小巷,切身体验到了社区干部繁忙的一天,也感受到了“小巷总理”工作的辛苦与不易。

社区居委会一派忙碌景象

  在去往华泰社区的路上,朱晓斌一直很好奇居委会里究竟会是怎样一番忙碌的景象,“以前我看过一部热播的情景剧叫《闲人马大姐》,讲述的是热心的马大姐奔走帮扶街坊四邻的故事,我就感觉‘小巷总理’也应该像她那样,走街串巷,帮助解决居民身边事,化解邻里矛盾,多数应该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不会太累。”朱晓斌说,他很期待着亲自体验一番“小巷总理”的日常,相信一定会很有趣。

  说起居委会主任,人们脑海里首先浮现出的是“大妈”的形象,然而朱晓斌此次要跟访体验的李沧区兴华路街道华泰社区党委书记兼居委会主任毕建军,却是一个35岁的小伙子。初上任时,他还是李沧区最年轻的居委会主任。

  调解邻里纠纷,看望孤寡老人,这些琐事可都是“大妈们”的强项,一个小伙子怎么能干好居委会主任?这样的疑虑不仅居民有,就连记者和朱晓斌心里也“打起了鼓”。但是从2014年上任至今,毕建军用实际行动向所有人证明了他的“实力”,小到调解居民矛盾,大到为低保户垫上救命钱,甚至是为社区的孤寡残疾人送终,都成了这个小伙子的“分内事”。社区居民都说“有事就找毕主任”,7年来他用行动诠释出现实版的“小巷总理”。

“小巷总理”两部电话响不停

  当天,华泰社区正在热火朝天忙着“两委”换届前的准备工作,布置场地、收集参会党员信息,落实参会人员名单、挨家挨户通知居民代表……“实在不好意思,实在没空向你们介绍具体工作细节,今天太忙了,先让晓斌帮着统计下到会人员名单吧。在毕主任的安排下,朱晓斌跟着一名社区工作人员,用电脑录入参会信息。“到会的填一栏,不到的填一栏,不到会的要写明原因,纸上都有,前期我们都上门送过统计表了……”在工作人员的耐心讲解下,朱晓斌穿上了社区志愿者的红马甲,坐到了电脑前,开始了他一天的体验工作。“这点小事难不倒我,朱晓斌将信息表堆放在面前,核对着信息逐一录入系统。

  而这时,记者看到,一旁的毕建军已是忙得不可开交。“接电话、解答居民咨询、与楼长核对参会人员信息、布置第二天工作……”电话声此起彼伏、居民络绎不绝,毕建军放在一边的手机也是“滴滴”响个不停,“忙起来我感觉两双手一张嘴不够用的,要是能有三头六臂就好了……”毕建军笑着说:“在我们这里群众反映的问题每件都是大事,我们必须件件有回音,不能敷衍,对于社区的一些困难户还要定期去看望,让他们感受大家庭的温暖,一等,让我先接电话……”

把解决群众困难摆在第一位

  也许跟早些年当过兵有关,军人气节让毕建军总是把解决群众的困难摆在第一位,为此他没有了休息日,手机24小时开机,忙起来甚至顾不上妻儿。记者了解到,毕建军2007年入伍,曾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的仪仗兵,这个责任心强又古道热肠的小伙子在社区中非常受居民爱戴。

  遇到前来咨询低保的居民,无论对方怎么大动肝火,毕建军都能心平气和讲解政策,耐心劝导。入户调查、数字校对更是一丝不苟,只要居民遇到问题,不管是不是毕建军的工作职责,他都奉行首接责任,耐心仔细。2014年,在新一届社区“两委”换届中,28岁的毕建军被社区居民一致推选为社区书记兼居委会主任,负责社区全面工作。那一年,他也成为李沧区最年轻的“小巷总理”。

细致入微当好居民“贴心人”

  “晓斌,走,跟我去把老楼里的小广告清理一下……” 上午11时,朱晓斌和毕建军一道,来到社区内的老旧小区,两人人手一把刮刀,开始清理楼道内的小广告。“小广告和 ‘牛皮癣’一样,今天我们刚清理完,一夜之间,楼道里又全给贴上了!”毕建军说。而一旁的朱晓斌则有模有样,和毕建军一样,拿起刮刀认真地清理起了小广告。而毕建军手里虽然干着活儿,可嘴里也一直没闲着。作为社区干部,每个单元楼道里走过路过的居民,没有不认识他的。每个人看到他,都会热情地打招呼:“毕书记,忙着呢?”每当有居民和他招呼,毕建军也都会亲切和大家唠上几句家常。朱晓斌看在眼里,听到了心里,同时也被感动着:“你们能和群众打成一片,这说明你们平日工作细致、到位,值得学习。”  

  清理完了小广告,朱晓斌又跟随楼长潘楼回到了社区,分别体验办理低保、计生和疫苗接种咨询等流程,体验社区干部的日常接待咨询工作。“没想到办低保证明,也得这么细。对待来访群众,每位社区干部脸上都带着笑,不厌其烦地耐心解释着。”朱晓斌说。

  “这点事对我们主任来说都不算什么,他平时 ‘操心’的事可多了,给低保户垫治病钱,给孤寡残疾人送终,说起这些,我们都佩服他!”社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社区居民宫先生是一位患有精神疾病的残疾人,年过半百后,宫先生疾病缠身,出现咳血的现象,情况危急时七医联系到了兴华路街道华泰社区,毕建军得知后将宫先生送往市立医院救治,康复后他又将老人送到养老院,像儿子一样在老人床前尽孝。后期老人因病情突然恶化于2017年12月离世。无儿无女,宫先生的身后事也需要毕建军料理。他要给老人送终,还要在火葬场等待火化遗体。12月的天寒风刺骨,毕建军在冷风里一站就是几个小时,宫先生的后事料理完,毕建军也病倒了,但他仍然带病坚持工作,因为得不到充分的休息,这一场感冒持续了半个月才痊愈。

  “有事就找毕主任。”是华泰社区居民对毕建军的最高评价,不管居民们有什么大事小情,找到毕建军,他的回答就一个字,“好”。殊不知这个“好”字的背后,是毕建军全年无休,手机24小时开机的工作态度。

/ 对话 /

居民们的事就是分内事

朱晓斌:干这一行您后悔吗,想过转行吗?

毕建军:没想过,以前的战友确实联系过我,想拉我一起创业,但都被我婉言谢绝了,归根结底我放不下社区,我牵挂着这些居民。

朱晓斌:困难居民生病您掏钱,残疾人去世您送终,您觉得这是分内事吗?

毕建军:是的,只要是我们社区的居民,只要生活在这里,不论他是谁,身份如何,我都要管,居民们的事,就是我的分内事。

朱晓斌:每天工作这么忙,有时间陪家人吗?

毕建军:这些年大部分时间都在忙社区工作,最愧对的就是妻儿。我的妻子是一位铁路乘务员,儿子还不满两岁,忙起工作来,我俩经常一个星期都见不上一面,儿子只能交给姥姥抚养。等有时间了,一定好好陪陪他们。

/ 感悟 /

榜样力量激励不断前行

  社区是城市生活中的“神经末梢”,在这个“末梢”工作着一帮人,他们就是社区工作人员。作为一名大学生,非常有幸在李沧区兴华路街道华泰社区亲身体验了一次他们的工作。

  令我印象深刻的一个细节是,今天我跟随毕主任去社区内贴通知,一路上毕主任小跑前进,他说这样能够节省出时间干更多事,我深深地被感动了,这位35岁的年轻人已经坚持了多年社区工作了,真正和居民打成一片,谁家有困难便去帮助谁家,耐心解决社区居民的问题。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社区工作纷繁复杂,他们要帮助老百姓解决民生问题和办理生活中数不清的大事小情。他们谑称自己是:“铜头、铁腿、婆婆嘴”,意思是社区主任不但要不畏困难、跑腿协调,还要忍受委屈、沟通劝解。正是千千万万个社区主任和社区工作人员,成为联系党和群众的重要纽带,成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最基层的坚实力量。

撰稿摄影:观海新闻/青岛早报首席记者 孙启孟 记者 李彦宏 钟尚蕾 肖梦婕  体验大学生 尹如嫣 朱晓斌

编辑:李晓

责任编辑:赵奚赟

回澜阁

>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