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革命烈士陵园
本站讯 为传承红色精神,弘扬红色文化,加深对“四史”学习,争做时代青年。医药学院爱心先锋志愿服务队组建寒假社会实践调研队,队员组成是:2019级药剂学硕士武强强、2020级微生物与生化药学博士李鸿成、2020级微生物与生化药学博士闫蕴琛、2020级药学硕士王芳、2020级生物与医药学硕士李海梦、2020级药理学硕士陈佳欣、2019级制药工程硕士袁伟程、2020级药学刘皓然。队伍是由2名博士,5名硕士,1名本科生组成,在指导老师韩峰、董朝、徐文锋指导下,进行了党团共建,本硕博联动实践活动。党员武强强起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大家在自己家乡根据实际情况展开实践活动,队员通过查询书籍、文献等资料,进一步了解“四史”和红色文化,经过线上讨论后,递交书面感想,形成学习资料“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提到文化自信,他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民族五千年以来积蓄的文化底蕴深远厚重。近代以来,在马克思主义的浸润和中国共产党的长期带领下,中国形成了独特的红色文化。红色文化是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通过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汲取信仰之力,把稳思想之舵,继承和发扬红色精神。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是“红船精神”诞生的一百周年,也是百年一遇的新冠疫情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交织在一起的时刻,学习和继承“从嘉兴红船至巍巍巨轮”的红色精神是我们每一位时代新青年应具备的品格。传承红色基因,增强高校“四史”学习教育实效至关重要。当代大学生朝气蓬勃,是新中国涌出的一股伟大力量。每一位新青年思想开放活跃,富有激情和创新精神。高校“四史”学习教育需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不断创新红色文化传播方式,要做到课内与课外,线上与线下有机融合,增强“四史”学习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让“红色精神”与时俱进。中国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分布较广,不断挖掘整合红色文化,让红色文化源远流长,让“红色精神”融于日常生活。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红色精神必须被升华后才更符合时代需求,更有利于传承和发扬。通过观看电影《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家乡》等,重温70年沧桑巨变,弹指一挥间。队员李海梦、袁伟程和家人一起观看完影片。
在符合疫情防控要求前提下,参观当地纪念馆,加深对“四史”的认识。为了学习和弘扬红色精神,更深入感受革命烈士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革命精神,队员陈佳欣利用寒假时间,参观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学习革命精神同时缅怀革命先烈。
队员刘皓然参观临沂新四军军部旧址华东野战军纪念馆,介绍从华东野战军的发展,到临沂从贫困的革命老区蜕变成商贸之都物流之城历程,沂蒙精神发展。
为深入开展“四史”学习,在围绕建党百年光辉历程,深入学习“四史”的指示下,队员闫蕴琛来到河南省许昌市襄城县 “毛泽东纪念馆”。
队员李鸿成为宣传“红色故事”拍摄视频为大家介绍章丘第一支抗日武装革命根据地石峪寺的抗日故事。队员闫蕴琛为大家介绍自己家乡中老革命干部耿谆的光辉历史,带大家了解日本抗日战争第一人家乡和事迹。
传承红色精神,从你我开始。队员武强强发挥医药爱心先锋志愿服务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结合药学专业特长,和队员刘皓然制作防疫宣传页“传承红色基因,凝聚医药力量-共抗疫情,你我同行”和相关防疫宣传视频,进行线上宣传。
队员武强强、李海梦、李鸿成根据家乡情况,参加线下防疫志愿活动,帮助当地的工作人员做防疫工作。介绍何为新型冠状病毒、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途径、如何从细节处做好日常疫情防控等。
此次活动,中国海洋大学医药学院爱心先锋志愿服务队以“传承红色基因”为核心,开展 “四史”学习、有计划的组织志愿者到革命遗址遗迹、纪念馆实地参观了解相关历史,感悟其背后蕴藏的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与红色文化有关的故事和电影,使红色文化真正从历史深处走入现实生活,让红色文化与时俱进。为青年学生更好体会红色精神的内涵,队员在自己的家乡做防疫工作,参与“实战”,让“红色精神”走进生活,做“红色精神”继承者。
毛泽东纪念馆
编辑:葛伟鹏
责任编辑:葛伟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