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判,是公理,是人心?

海鸥剧社《十二公民》话剧演出

作者:罗文文来源:观海听涛观海听涛发布时间:2020-12-20 字号:

情绪失控

  本站讯 12月20日晚,由海鸥剧社举办的话剧《十二公民》在鱼山校区逸夫馆多功能厅上演。

  该剧主要在模拟审讯室内展开。十二位公民为帮助自己的孩子通过英美法补考,加入一场“审判富二代弑父案‘凶手’是否有罪”的模拟庭审外的陪审讨论。讨论结果要求必须为十二比零,不得受外界干扰(所有人关闭手机),否则讨论将无限延续。

  审讯室内,多个鲜活形象立于台上:维持陪审讨论环节流程与秩序的1号陪审团长;不愿闹事的“和事佬”2号;脾气不好,儿子离家出走与老婆离婚的3号出租车司机;做房地产,包养学校男学生的4号女阔商;曾因误判进入监狱,混过黑帮,如今从良的5号;思维易被他人引导,人云亦云的6号急诊科医生;油嘴滑舌,饱经生活压力,极度自卑的7号学校小卖部贩商;文革期间被打为右派,尝尽世间冷暖,渴望得到重视的古稀老人9号;歧视外地人,喜欢打断人说话,以收房租生存的北京本地市井小民10号;两次考取政法大学落榜,现任法律学校保安的北京外地务工人员11号;信念不坚定的保险销售12号;以及本剧男主——陆刚(8号)……

审判台上,判处有罪?

  大幕拉开,背景音起。一条又一条新闻紧急地播放着,却都在从不同角度报道着同样一个故事,舞台上空充斥着“富二代”、“杀人案”、“声讨弑父凶手”这样的字眼……声音冲击,灯光关闭后环境昏暗,剧场氛围愈发悬疑紧张。

  审讯室内,第一次投票,十一比一。一瞬之间,唯一的“无罪”审判者——陆刚成为众矢之的,受到其余十一人新的审问。

举手投票

  “广播里天天讨论这个案子,你总听见过一耳朵吧?”

  “这确实有点明显了。你看网上有多少人在说这事。”

  “昨儿听一天,今儿又听一天,两天了!我看这真就是个一清二楚的事儿。孩子们找了那么一大堆证据,都证明完了。您还没听明白?”

  然而,尽管有如此多的报道,有如此高的“有罪”审判网络热度,尽管如此“显而易见”,却都无法说服陆刚。今天一切讨论均为模拟,只是一场帮助孩子完成司法考试中小小的一个补考环节,一切都只是假设而已,但杀人案却是真的,一旦审判结束,判处“有罪”,那孩子在审判者心中便早已永远死去。

  尽管有人想尽快完成模拟陪审讨论,想要“少数服从多数”,不想要在这大热天里耽误时间;尽管有人认为陆刚此种行为不够团结,也仍无法说服一个秉承浓烈正义感与责任感,秉承公民意识的人举手间轻易将一个孩子,一个尚未被审判有罪的孩子推向死路。

聆听辩论

二次投票,偏见与伤痕

  十一位公民,多数的劝说无法改变少数的坚持。为了孩子们,十二位公民被迫或主动地选择拿出一个钟头,“倍儿严肃认真”地讨论讨论。每位公民依次发言,展示自己对案件的观点。

  在这之中,每位公民内心的偏见与伤痕逐渐暴露。本件案例之所以可以在网络上、新闻报道中迅速蔓延开来,除了因为这是一起杀人案件外,更为重要,更博人眼球的,是“弑父”,是“富二代”等字眼的出现。

8号公民

  “一般人家的孩子真干不出来!你得看他是什么人教育出来的,他亲爹,河南一农民,蹲过大狱、离过婚,把自己亲儿子扔了;后爹,也是河南农民,十年时间,从负债累累到身家过十亿。你别告诉我没干违法乱纪能挣这么多钱!”

  “你真得看他是什么地方儿的!龙生龙凤生凤,一外地二道贩子养大的人,能是好人吗?”

  10号公民首先提出对杀人嫌犯的质疑——通过出身定罪。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10号公民字里行间,对“河南人”、“河南农民”的鄙夷与不屑免不得让11号这位河南外来务工人员心头不忿。

  “咋咋咋,河南人咋啦!”

11号公民

  舞台上,突如其来的河南话,让现场气氛陡然急转,气氛严肃的剧场中爆发出阵阵笑声。

  观众看得开心,台上的言语冲突却逐渐转变为肢体冲撞。幸好这间昏暗闷热的小屋中不仅仅有横冲莽撞的人。9号老人出来劝说,陪审团长凭“一己之力”努力将讨论拉回正题,。此种场景,此类偏见,世人深藏于内心,终究无法彻底消失。

  6号开口发言。作为一名急诊科医生,她不同意陆刚判处无罪的结论,却依然赞赏他的态度。在工作中,“有的病人已经认定是脑死亡,身上插满管子,他的家属就更痛苦。他们讨论以后要求放弃治疗。尽管我觉得这个生命已经是不可逆的,尊重生命……”6号发言因7号小商贩的心不在焉提前终止。

  “富二代啊,从小娇生惯养,一身的臭毛病,在国外读了两年书,考不上大学天天闹事。”

  “富二代”常与生父吵架,生父一次次的敲诈在4号眼中,被看作是本次案件中的杀人动机,是导火线。但陆刚坚持:孩子尽管与生父吵架,却仍然给钱,算得上仁义;敲诈可以造成愤怒,但却未必杀人!

  “现在的孩子,可不能用我们小时候的标准衡量他们!一点规矩都没有,打都没用,那心里边冷极了!”一个孩子离家出走的3号父亲在此刻似乎格外有发言权,揪着“您”、“你”“怹”、“他”的称呼不放。

  正当场面因10号公民对外地人的再次出言不逊而持续混乱,长时间停顿过后,陆刚猛然拍案而起:“我们是在为了一批将来要成为法官的年轻人在讨论一起谋杀案,为了我们的孩子,事关一个国家未来法律的公正,难道不应该‘吹毛求疵’?”

  于是乎,十二公民终于重回正题,对案件“吹毛求疵”,开始认真讨论案情的人证、物证以及杀人经过中的种种疑点。

  这个案子,唯一的物证,是一把弹簧刀,一把与普通水果刀完全不同的凶器,有编号,十分“罕见”,却不唯一。

3号公民

  陆刚停滞片刻,伸手到自己的口袋里,轻快地抽出一把刀。他将刀举在自己脸前,弹开刀刃,然后向前倾身,把刀插在桌上。

  那把刀,与桌上手机里的照片一模一样,房间里立刻爆发出议论声。观众看得不免倒吸一口凉气。但陆刚的解释,却唯有“六十六,包邮”五字而已。一把六十六元便可复制得到的刀,便判处一个孩子的一生,简直荒诞,这不是一个法官所应做的事情!

  众人僵持不动,在这关键节点,陆刚提议,重新唱票,不记名,陆刚弃权,但若只要有一人投“无罪“,便要继续在这里将事情讨论个清楚。

  十比二!

产生疑惑

十二公民,判处无罪

  9号老人改投无罪,因为希望宽容错误,因为懂得独处老人的痛苦。

  “他为了重视!他的衣服,在胳膊下面的地方都开线了。你们注意到了吗?他第一次上电视!第一次被人采访!”

  “他为了这个,走路努力不显得那么瘸……他不能一句话不说就坐回轮椅里,他得站起来,得说出来,哪怕是错的!”

深情诉说

  本案证人,只有一位老人和一位女列车员。但在陆刚看来,这远远不够。是人都要犯错,审判台上,无法断定证人所述每一件事、每一句话均准确无误。

  一辆列车通过房子至多6秒,列车通过时,声音难以辨别。老人听到的——“我要杀了你”,女列车员看到的,真假与否,疑团重重。

  场景还原,“现在他需要从床上起来,走三米多,打开卧室的门,再走十几米打开大门一一所有这些在十五秒内完成”。

  这不可能!

  但一系列的场景还原、数学分析,却依然拗不过3号公民一句“百善孝为先”,矛盾更激,3号疯狂扑向陆刚。

  “孙子!我他妈弄死你!”

  “你刚才这句话不是真的要杀了我吧?”

  雷声大作,全场变暗,在令人惊悚的压抑与寂静中,矛盾升至至高点,全场掌声雷动。

  再次投票,六比六!

  长时间的辩论,压抑气氛下,情绪逐渐爆发。

5号公民

  7号公民,逐渐烦躁。在校园中,开着一家赚块儿八毛钱的便利店,每天配合学校断水断电,冰箱里的冰棍,早已化成一滩没有学生要的水。“他不就是告诉我一个孩子的命比冰棍重要吗!我懂!我全懂!可我说的话你们听得见吗?你们听不见,你们永远听不见!”10号公民,因为爱惜儿子,因而痛恨河南籍年轻女租客;3号出租车司机,与儿子发生口角,自此天涯海角,悔不当初……

  大幕拉下,新闻播报,在陆刚检察官的坚持下,案件存疑,一个月后,凶手落网。

  家庭,经历,抑或生存。偏见与伤痕,在审判台上不断被揭露,被撕裂。世间的冷暖,在此体会品味。

  十二公民,判处无罪!

文:罗文文  图:葛伟鹏


编辑:罗文文

责任编辑:葛伟鹏

回澜阁

>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