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 探戏剧、访校园、品读海洋经典、振兴乡村非遗……2020年暑期,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学子在遵守疫情防控要求、确保人身安全的同时,积极拓展实践视野,取得了丰富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成果。“墨柳新腔调研团”、“逐浪支教团”2支团队拟推荐为山东省优秀实践团队,4支团队荣获中国海洋大学优秀实践团队,共累计建立9个实践基地,获国家级报道20篇,省级报道12篇,赢得社会广泛好评。
活动筹备伊始,文新学院便成立2020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工作小组。从前期的宣传通知、组织答辩,到中期的活动开展、安全监督,再到后期的材料收取、评奖评优,工作小组步步跟进,确立了专人专项的工作机制,力图确保每个环节有条不紊地进行。
学院团委制定了《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20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工作安全预案》、《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20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注意事项及安全须知》、《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20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考核要求及考评细则》等相关文件,以提高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规范性为宗旨,力求做到实践活动全方位、深层次、多角度,实践成果有深度、有力度、有广度。在学校、学院的严格监督指导下,各团队组织有效、成果显著,充分展现了当代大学生勇担社会责任、青春回报祖国的青年风采。
参与人数广泛,队伍结构合理
2020年暑期“三下乡”活动经过公开立项答辩,文新学院共有23支团队立项,其中4支团队被确立为校级重点团队,19支团队被确立为院级立项团队。实践期间,学院团委组织开展座谈会、交流会10场,实践活动报告会26场,23支团队188名队员群策群力、相互交流,汲取先进团队优秀经验,共同谋取良性发展。
实践效果良好,调研成果丰硕
“善谋者势远,实干者乃成”,文新学院23支队伍在指导老师和专职团干部的指导下,充分利用专业优势,通过实地走访、问卷分析、文献调研、数据对比等多种渠道,结合实践项目开展调研,提出可行化建议。形成了学术论文、调研报告、文创产品、教案、新媒体平台搭建等多样化的结项成果。各支队伍获得调研当地的积极配合和高度肯定,并有9支队伍与当地相关部门达成协议建立实践基地,切实增强了实践的连续性、提高了实践的效率。
“墨柳新腔”调研团双线开展调研,取得了以调研报告为核心,国家级、省级媒体新闻宣传为重点的实践成果,并辅以短视频、图片专题、文创设计、原创文化类公众号等多元传播手段,探索“互联网+戏曲”的全新可能;逐浪支教团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体,融入山东省莒县当地传统文化基因,采取云课堂为主、课后互动为辅的教学方式,精心选题、设计课堂,灵活运用线上各平台,开拓云支教的新路径,将传统文化知识传递到每个孩子心中;诸城调研队以诸城市融媒体中心为重点考察对象,以大众报业作为参照对象,实地考察撰写完成“县级融媒体中心创新性发展途径探究”调研报告以及“爱诸城”APP推广策划,均为诸城市融媒体中心采纳;“向阳而兴文明同行”调研团根据乡村振兴战略的实际要求,依托微信公众号为向阳村建立聚拢型信息资源整合渠道,充分发挥新媒体平台的桥梁纽带作用,以青年党员的视角和面貌,为乡村振兴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注重宣传实效,扩大社会影响
文新学院注重引导学生及时总结、凝练实践成果,注重活动宣传,建立起国家级-省级-地市级三层媒体良性宣传网。青年学子“三下乡”的风采吸引了各大媒体的广泛关注,获国家级媒体报道20篇、省级媒体报道12篇、校级网站报道32篇。从人民日报客户端、中国青年网、中华网、中青校园,到地方党报、主流媒体,在百余家媒体报道的过程中,文新学院“三下乡”学子的实践成果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在大众视野,充分展现了海大学子胸怀国家、服务社会的青春风采。同时,学习强国中国海洋大学官方平台、观海听涛新闻网、中国海大青年等多家校园媒体广泛宣传,密集推出系列报道,多方面提升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宣传效果。
2020年暑期“三下乡”虽然结束了,但文新学子继续发光发热,参与“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的13支团队又积极报名参加中国海洋大学“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以一带多,以多带众,充分展现了当代大学生勇担社会责任、青春回报祖国的青年风采。“小我融入大我,青春告白祖国”,未来,建立实践基地的学子们仍将踏上那方扎根实践的大地,在行动中将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20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成果不断延续下去,一批又一批胸怀热忱的文新学子,将迈着坚定的步伐,投身于“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大地,与人民紧紧联系在一起。
编辑:屈璞睿
责任编辑:屈璞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