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春风化雨,桃李天下。在中国海洋大学建校95周年之际,10月24日出版的《中国海洋报》在4版专版刊发题为《向海图强育栋梁——中国海洋大学的树人立新之路》的文章,对中国海洋大学95年来,谨记“海洋强国”的蓝色信念,立德树人,谋海济国,不断为国家海洋事业发展培育领军人才和骨干力量取得的成就进行了重点报道,现转发全文如下:
中国海洋大学鱼山校区
“新时代赋予了当代青年大学生新的责任和使命,希望同学们立足自身实际,进一步增强爱国之情、报国之志,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自觉培养勇于担当的品格,练就过硬本领……为国家建设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10月10日,一堂别开生面的思想政治课在中国海洋大学的“树下空间”生动开讲,围绕“青春·海大·祖国”这一主题,校长于志刚与在场学生深入畅谈交流。
谆谆教诲,殷殷期盼,在现场青年学子心中激扬起矢志深蓝、报效祖国的澎湃力量。
作为一所凭海而立、因海而兴的大学,建校95年来,一批批学子谨记“崇尚学术、谋海济国”的价值追求从这里走出,成长为国家海洋事业的领军人才和骨干力量,自觉肩负起向海图强的神圣使命。
2019届研究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上于志刚校长(左二)为毕业生拨正流苏
不忘初心向蔚蓝
在青岛,大学路和鱼山路是两条极具人文气息的“网红”街道,两条街的交汇处被誉为“最美拐角”,是游客扎堆的打卡地。经过拐角,拾阶而上,便是中国海洋大学历史最为悠久的校区——鱼山校区。
依山望海,宁静优雅。由鱼山路校门走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学校的校训——海纳百川,取则行远。
漫步校园,一座座古典建筑,一尊尊人文雕像,一块块醒目牌匾,处处彰显着海的印记,弥漫着海的气息。这里是中国海洋大学办学的源头,也是中国海大人饮水思源的地方。
参观“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青岛成就展”、聆听“奋斗的我,最美的国”主题教育系列活动之“楷模的故事”、观看爱国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举行“我与祖国共奋进——国旗下的演讲”、赴我国新型深远海综合科学考察实习船“东方红3”船研学、在大泽山抗日战争纪念馆重温红色历史、党支部书记讲党课……当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正在中国海洋大学扎实开展。学校把立德树人主责主业融入主题教育中,积极改革创新思政教育方式,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青年大学生的爱党爱国爱校情怀,夯实心系蔚蓝、向海图强的执着坚守。
近日,一则关于中国海洋大学红旗智援博士团进村助农户的消息被新华社、《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广泛传播。自2016年建团以来,博士团结合自己在农业经济、食品科学、水产养殖、农村电商、营销策划、旅游规划等多个领域的学科优势、技术专长,主动上门为农户排忧解难,进行“智援”,他们还与农户结成智援帮扶对子进行长期跟踪指导。截至目前,帮扶范围已覆盖全国13个省份35个县的696个村庄,成为深受农民点赞的中国海大“智援团”。
今年暑期,一则题为《才华颜值双在线!这两位海大姑娘登上了“天天向上”》的消息在朋友圈流传。文中的两位姑娘翟忻悦、赵旋西,均是该校海鸥剧社的学生演员。6月16日晚,她们登上湖南卫视,向广大观众展现这一诞生于革命年代,曾荣获“全国优秀高校学生社团标兵”,有“预报暴风雨的海鸥”之誉的红色剧社的坚守与传承。她们在台上把对角色的把握、文化的传承和梦想的追逐展现得淋漓尽致,赢得点赞无数。
“飞翔的海鸥”话剧周是中国海大学子一年一度的文化盛宴,“海味”十足的涉海剧目始终是舞台的主旋律。以本校青年教师王成海在进行海洋资源调查时为营救同事而牺牲的英雄事迹改编的《海之魂》,展现杰出校友、“感动中国”2012年度人物、“南海守礁卫士”李文波先进事迹的《守望》,以及讲述中国海大学子赴贵州山区支教的《山海情》等经典剧目长演不衰,于潜移默化中坚定青年学子投身蔚蓝的信念。
“在阳光明媚的午后,一群志同道合之人,围坐品茗,畅谈人生,共话成长。”此般雅致惬意的场景在中国海洋大学已成常态。
3年来,“校长下午茶”活动已成功举办9期,“成长发展中的困惑”“大学阶段该怎样度过”“怎样让学习更有兴趣”“大学生活的时间应当用在哪里”……每期都选择青年大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在平等交流、坦诚对话中碰撞思维、启迪智慧,引导青年学子们自觉树立起“崇尚学术、谋海济国”的价值追求。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当一名科学家和老师一直是水产养殖专业博士研究生冯丹丹的梦想。在“牧海唯真、敏学笃行”这一院训精神的激励下,她成功解析了“长牡蛎壳色多态性的遗传分子机制”,并以第一作者发表了4篇高水平论文,累计影响因子11.44。这位在2019届研究生毕业典礼上被校长点名的优秀学子,如今已是上海海洋大学的一名青年教师。儿时梦想已圆,她又立下了“耕海牧渔、为国育才”的青春誓言,当下正在海洋强国的征程上逐梦奔跑。
“‘海纳百川、取则行远’的校训已深深镌刻在每个中国海大人的灵魂里。海大人应虚怀若谷,有大海般的胸襟,‘海纳百川’浸润着美好的德性;‘取则行远’则召唤我们要遵循科学规律,自强不息。”校长于志刚说,“在建设海洋强国的伟大征程中,中国海大人将始终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逐梦深蓝,向海图强。”
李琪教授(中)和团队成员查看长牡蛎“海大3号”养殖情况
风浪历练立潮头
是什么把西部的高山和东部的大海相连?
是人,是中国海大人,是一届接一届的中国海大人。
“将扶贫和立志相结合,立足教学本职,书写好属于我们一生难忘的支教故事。”在中国海大第21届研究生支教团出征仪式上,支教团团长胡永春如此定位接下来的支教工作。
情系西部,青春接力的故事一直在中国海洋大学上演着。
18年,238名研究生,横跨云贵藏3省,在服务人民、奉献祖国中坚定人生方向。在接续奋斗的支教路上,一届届中国海大学子把海的品格带进大山、带向高原,连同“海大路”“海大桥”和一所所以“海”命名的小学(望海小学、山海小学、海情小学、行远小学、百川小学)镌刻进当地人的内心。
创业路上有艰辛,更有搏击风浪的历练与成长。
2017年11月,正在读研二的江克洲在海洋牧场上目睹了蛙人频繁下潜上浮的辛劳与危险后,萌生了研发水下机器人代替潜水员作业的灵感。“当时只是灵光一现,也没往创业方面想。”江克洲说。
说干就干。回到学校,他与几个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开始了水下机器人的研制之路。历经中国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山东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等赛事的磨砺,自主创业的想法在江克洲心中渐渐燃起。“既然前期积累了这么多,索性在创业的道路上走得更长远一些。”
2018年8月,青岛海目云海洋科技设备有限公司注册成立。“寓意我们研发的设备,如同把人类的眼睛放在大海之中。”江克洲如此释义公司的名称。
2019年6月,江克洲研究生毕业,真正开始自己当老板,操心一个企业的发展。
在中国海洋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记者见到了正在埋头写方案的江克洲。“一年内免房租和水电费,配套服务和政策上给予有力保障,技能提升和资源对接上也搭建了广阔的平台,创业路上,母校是我坚强的后盾。”江克洲对母校的帮助心存感激。“浙江大学、宁波大学整机定制完成,江西九江浩川消防装备有限公司救援无人艇交货,目前正在和九江浩川洽谈水面救援设备的批量生产事宜,船底或桩基清理水下机器人大有可为……”谈及公司业务和未来发展,他如数家珍。
蓝色,是深邃的颜色,自带沉稳与自信,也是令中国海大人着迷的颜色。蔚蓝色的大海上始终闪耀着一抹红,那是“东方红”,也是令中国海大人自豪的“红”。
5月30日,我国新型深远海综合科学考察实习船“东方红3”船在上海交付使用。
从“东方红”,到“东方红2”,再到“东方红3”,国之重器升级换代的背后,寄托着中国海大人战风斗浪、驰骋深蓝、勇立潮头的恒心和坚守。
春潮澎湃起,正是扬帆时。搭载着海大师生的“东方红3”船犁开洁白的航迹,开启劈波斩浪、纵横万里海疆的新征程。
新型深远海综合科学考察实习船“东方红3”
谋海济国勇争先
学在海大,成才为何?
1924年,中国海洋大学创校之初便开宗明义:以“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宏材,应国家需要”为宗旨。建设海洋强国、落实“一带一路”倡议、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面对时代的召唤、人民的期盼,以应国家需要为使命的中国海大学子责无旁贷,惟有奋勇争先、实干苦干。
一桥越沧海,天堑变通途。
2018年10月23日,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这一国家工程背后亦凝聚着中国海大人的智慧和汗水。中交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V区总工程师宁进进是中国海大2005级校友,这位大国工程里的“小工程师”,在港珠澳大桥“最终接头”安装环节冒着生命危险,在水下28米坚守监测,确保了“最终接头”的顺利精调,创造了令世界赞叹的“深海穿针”工程奇迹。
“作为一个创业企业,要持续把自己的工作做好,不断为社会做贡献,为母校增光。”58同城CEO、1995级校友姚劲波如是说。
多年来,正是凭着这份执着与坚守,姚劲波先后创办了学大教育、58同城两家上市公司。14年来,矢志于“打造人人信赖的生活服务平台”这一愿景,58同城已在招聘、房产、汽车、二手买卖等生活服务领域成为行业引领者。在全国拥有30多家分公司和近3万名员工,于400多个城市建有网络平台,成为中国服务用户最多的互联网企业之一。
“不纠结得失,持续终身学习,把优秀当成一种习惯,立更大的志向,投入到中国经济里面创新创业,去同频共振这个城市,去拥抱这个伟大的时代。”在2019届本科生毕业典礼上,这位大学长把自己创新创业的感悟和自觉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心得说给即将步入社会的学弟学妹们听。
学在海大,成才为何?
罗荣桓说,为信念。所以他投笔从戎,成为革命者,为创建新中国浴血奋战。臧克家说,为仁爱。所以他笔耕不辍,用心书写农民疾苦,赢得“农民诗人”的美誉。管华诗说,为梦想。所以他在古稀之年毅然创建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朝着“蓝色药库”的梦想奋进。李文波说,为责任。所以他扎根南沙22年,累计守礁97个月,被誉为新一代南沙“守礁王”而感动中国。
“神舟”飞天、“嫦娥”奔月、“蛟龙”探海、极地科考、亚丁湾护航、辽宁舰入列、海浪预报、扶贫攻坚、海水养殖浪潮迭起、蓝色经济蓬勃发展……无不闪现着中国海大毕业生爱国奋斗、砥砺前行的身影。
一代代中国海大人的选择,看似不同,却又相同。“崇尚学术、谋海济国”的价值追求已根植于每个人的内心,永不褪色。
“中国海洋大学将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树人立新、谋海济国,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中国海洋大学党委书记田辉说。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走过95年发展历程的中国海洋大学,信心更满,动力更足,干劲更大,正朝着向海图强,培育更多栋梁之才的目标破浪前行。
文:冯文波 图:刘邦华 吴涛
中国海洋报新闻链接:
2019年10月24日出版的《中国海洋报》第4版
编辑:冯文波
责任编辑:冯文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