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 9月28日,由中国海洋大学、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共同主办的中国海洋发展研究高端论坛在中国海洋大学召开。本次论坛主题为“百年大变局中的海洋担当”。中心主任、国家海洋局原局长王曙光,国家海洋局原局长张登义,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理事长、国家海洋局原局长孙志辉,军事科学院原副院长葛东升,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中央党校原副校长孙庆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侯云春,原国家海洋局纪委书记吕子耀等出席论坛。中国海洋大学校长于志刚致欢迎辞,党委常务副书记张静主持开幕式。
于志刚校长(左)、王曙光主任在论坛开幕式上致辞
于志刚在致辞中指出,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前夕,在中国海大即将迎来建校95周年之际,学校组织召开此次高端论坛,是在新时代背景下针对我国海洋事业大发展进行的名家汇聚的探索与争鸣,将为我国海洋事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也将助推学校“海洋发展”学科群的建设。近年来,中国海洋大学“蓝色智库”建设初见成效,在国家发展的关键机遇期,展现了海大的智慧与力量。他肯定了中心为海洋强国建设做出的重要贡献,以及对学校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海洋人文社会科学相关学科专业建设、青年人才的成长等发挥的重要作用,并代表学校对中心各位专家、顾问们对学校事业的指导和支持表示感谢。
王曙光在讲话中指出,中心成立13年来所取得的成绩得益于顺应国家发展大势、相关管理部门的支持、中国海大的重视和研究人员的广泛参与。他讲到,“百年大变局中的海洋担当”的主题正是应时代发展变革的新要求,共同探讨新时期的海洋重大问题,为海洋强国建设贡献新的智慧。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是根据国家海洋事业发展的需要而成立的,中心研究人员的初心是建设海洋强国,使命是围绕建设海洋强国谋划献策。中心自成立以来,不忘初心、积极作为,广泛开展研究工作,已累计启动500多项涉及国内外海洋问题的研究项目,有上千人参加了中心的研究工作,为科研人员搭建了学术研究和交流平台,还形成了一批重要研究成果,有的成果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批示,进入国家决策,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于志刚校长(右五)与参会老领导、主旨报告专家合影
孙志辉作题为《海上丝路合作新的切入点——海洋空间规划》的主旨报告。报告介绍了我国以海洋功能区划为基础的海洋空间规划实践,国际海洋空间规划进展,以及与丝路国家合作开展海洋空间规划设想。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将在推动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合作编制海洋空间规划,建立合作交流协商机制,带动与丝路沿线国家的产业合作等方面持续开展工作,促进有关国家和地区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实现海洋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蒋兴伟作题为《我国海洋系列卫星发展与应用》的主旨报告,介绍了我国系列海洋卫星的发展脉络及后续发展计划。海洋卫星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被纳入到国家航天体系,已经从实验应用、业务应用,发展到系列化、商业化的程度。目前,我国自主研发了7颗海洋卫星,至2025年还将有14颗海洋卫星上天,将形成具有全球海洋观测能力的海洋水色水温、海洋动力环境和海洋监视监测3个系列的组网在天上运行。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作题为《中美关系巨变背景下的中国海洋战略》的主旨报告,分析了百年大变局内涵的关键是四个“新”,即新的国际格局正在形成、新的现代化模式得到确立、新的工业革命正在到来、新的全球问题正在出现。从中美关系来看,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已走入了衰退期,而中国在科技进步的基础实现了工业化崛起。面对与美国海洋问题的冲突对抗,我国海洋的发展一是靠自己,二是要与美国以外的国家开展国际合作。
孙志辉理事长(左)、蒋兴伟院士(中)和金灿荣副院长作主旨报告
在现场互动环节,三位报告人针对现场来宾的提问发表了各自的见解,启发了大家的思路。
28日下午,中心各研究室联合中国海大经济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法学院、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同期举行了五场专题论坛,主题分别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一带一路与海洋文化”“聚焦东亚海:新时代与新使命”“中国海洋法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国家海洋治理体系创新与治理能力提升”,从不同的战略角度深入研讨我国海洋担当的实践路径。来自国家海洋信息中心、自然资源部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海南大学、福州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中国太平洋学会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国内知名专家学者作了25场精彩的主题报告,并与参会来宾进行了交流互动。
专题论坛现场
本次论坛是学校95周年校庆系列活动之一,在校内外引发广泛关注,500余人次校内师生到场聆听了报告,共600余人次参加了论坛,成为一场海洋人文社科研究的学术盛会。专家报告严谨而不失活泼,现场气氛热烈而活跃,大家纷纷表示获益良多。
合影
通讯员:史卓然
编辑:李华昌
责任编辑:李华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