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讲座第三讲:林少华谈文体之美与创作

作者:贾建媛来源:通识教育中心人员机构发布时间:2019-05-27 字号:

  本站讯 5月23日下午14点,中国海洋大学通识教育讲座第三讲在崂山校区教学区四区开讲。著名文学翻译家、学者、作家、中国海洋大学“名师工程”讲座教授林少华为师生们带来题为《文体之美与创作》的精彩演讲。

  微谈 • 美育

  讲座依旧是以林氏幽默开场,林少华老师讲到,近日教育部下发提高学生审美教育的通知,是教育部明智的决定之一。他提到北大校长蔡元培曾说:中国没有宗教,应该用美育来代替;以及中国古代士大夫的审美标准,即君子不为也,审美也是一种道德标准。而今天主要探讨的文学之美,首先体现为是语言之美,进而体现为文体之美。

  外语 • 文学

  “中国作家之所以拿不到诺贝尔文学奖,因为不懂外语” 这是林少华老师借著名德语学者、汉学家顾斌惊人之语,道出他心中懂外语与文学创作的关系。他说,看哪怕别人翻译的作品,翻得再好也是看风景画,不是风景本身,有种“隔岸看花”“雾里看花”之感。无法直接感受原作的体温,律动。

  读原著是种完全不同的体验,因为每一种语言都承载了一种思维方式,在翻译过程中渐渐地,会突破已有的语言范式,带来新的语言模式,也就是新的文体。林少华老师一言蔽之:“古文是现代汉语坚固的基石,外语翻译拓展了汉语边界。”一流的作家都是一流的文体家,针对这一言论,林少华老师以鲁迅等为例,鲁迅先生的文体辨识度极高,就是由于他超强的古文功力与大量外语翻译实践。

  翻译 • 文体

  谈起村上春树,林少华老师提到其创作处女作《且听风吟》,一部8万字的短篇小说,村上反反复复改了很多遍也不满意,只因为“无法打动自己,如何打动读者”。于是他扔掉原日文手稿,改用英文打字机再创作。再将英文翻译成日文,就这样有了新的日文文体,村上挖出了自己的文学风格。村上除了自己写小说,也翻译了大量作品,村上认为:“翻译作品是为了探寻其中文体秘密。”

  村上的文体特征在于异质性和陌生美。异质性体现在,语言结构超常规,比喻修辞超验性。陌生美体现在,恬适静谧不无诡异的笔调。村上认为好的作品,要经过多次修改,并且要用耳朵修改,念出来或者默默诉诸心耳,找到舒服的节奏比文采重要。修改作品也关乎于发现自己。不好的比喻反映了才气的不足,精神的懈怠。说话平庸,人就平庸,思想就平庸。

  讲座接近尾声,林少华老师感叹道,在我们这个倾向于浮躁的时代,每每提起修辞、文体,就是高考作文的套路。文体在中国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实则文体反映一个人的语言修养,而语言的苍白,是来自内心的苍白,语言的贫乏,来自精神的贫乏。最后,同学们纷纷表示,通过此次讲座,对村上文学及翻译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思考。

通讯员:贾建媛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回澜阁

>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