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把握中国海洋文化研究

作者:张杰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人员机构发布时间:2019-01-21 字号:

  近年来,海洋文化成为学界关注和研究的热点。应如何认识和评价我国海洋文化?当前海洋文化研究呈现何种发展态势?围绕海洋文化的相关问题,记者采访了中国海洋大学海洋文化研究所所长曲金良。

海洋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内容

  《中国社会科学报》:有观点认为,中华文明是内陆文明,当下中国向海洋发展是中华文明从陆地走向海洋,从传统内陆文明转向海陆文明兼备。您如何评价这一观点?

  曲金良: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沿海—岛屿文明古国,中国沿海地区也是中国文明的摇篮之一。中国的海洋文化有着广袤的地理分布和独特而丰富的含义。

  中国自原始社会就有了发达的海洋型生活方式,从史前时代东、南夷越土著的“善于用舟”,到唐宋以来驰骋东西二洋的民间海商传统,再到现在依旧传承的海洋文化,中国人民留下了大量独具特色、焕发异彩的海洋文化遗产。中国社会实际上是一只脚踏着大地,一只脚踩着海洋的社会,中华文明从海洋获取了丰富的营养和基因。中国海洋文化源远流长,这在考古学上已经得到证明。

  以东夷文化为例,在农业尚未发展之时,渔猎是东夷人的主要生活手段,丰富的海产品是他们的重要食物来源,淮夷、百越地区也同样如此。迄今为止,在黄海、渤海从南到北的沿岸地区和海岛中已发现大量贝丘遗址。北方的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南方的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遗址的出土物说明了当时渔猎文明的状况。

  海洋文化对于中国文化整体的发展繁荣起到了重要作用。海洋文明不是西方文明的专利,中国环海疆域具有海洋文明的特质,大陆性与海洋性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海陆兼具、海陆融合的整体特性,海洋文化是中华文明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

海洋文化研究尚未成为学术主流

  《中国社会科学报》:当前海洋文化研究呈现何种发展态势,取得了哪些成果?

  曲金良:总体说来,近20年来,中国海洋文化理论及其相关实证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基础性研究成果,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中国海洋文化长期被忽视、被遮蔽的现象已经不复存在,对中国海洋文化的历史、现状的研究已经有了较为丰富的积累。

  但是,由于受学科分野、观念体系和学术惯性的制约,中国海洋文化的自觉研究只能在传统史学、文化学、文化史研究的夹缝中生长,处于学科边缘,至今尚未真正成为学术主流。中国海洋文化研究长期以来缺乏相应的学术地位,相关研究也都在传统学科视野下开展。在不少研究领域中,中国海洋文化长期被切割、肢解。比如,造船史、航海史、中外关系史等领域,在海洋文化研究中本应互为一体,现在却被分割在不同学科之中。

  未来的研究要整体把握和明确回答海洋文化基本问题。针对当今世界海洋发展形势和我国海洋强国战略,对中国海洋文化做出整体系统的理论研究,全面回答中国海洋文化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应如何等基本理论问题。

  中国海洋文化研究的内涵体系十分庞大,必须以历史学、海洋学、文化学为主体进行多学科交叉整合研究,才能整体把握其要领。这需要相关学科研究者共同努力。这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多维度深化中国海洋文化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认为应该如何推进中国海洋文化理论研究?

  曲金良:尽管学界和全社会已普遍重视海洋文化,认识到应加强海洋文化研究,提高全民族海洋文化意识,但对于到底应该怎样认知中国海洋文化,还需要从构建基本理论体系做起。

  首先,要明确中国海洋文化的整体内涵,深化对于中国海洋文化的本体认知与价值认知研究。长期以来,中国海洋文化被无视、误读、歪曲的案例不少。我们应阐明中国海洋文化的内涵实质、主体要素、基本模式、主要形态及其时空边界,以世界海洋文化的多种类型模式作为比照尺度,并以中国海洋文化与中国内陆文化的相互关系为参照体系。

  其次,要加快推进海洋文化学科体系建设。过去,我国的海洋文化研究处于各学科边缘,不但限制了我国海洋文化研究的深入,而且阻碍了中国海洋文化本身的健康发展。促进中国海洋文化的健康发展,需要加快推进海洋文化学科体系建设,用中国立场、中国话语、中国观念研究、阐释、回答中国海洋文化的基本问题。

  最后,要系统建构理论传承体系,使中国海洋文化实现健康、可持续的传承发展。

记者:张杰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回澜阁

>

要闻